京东与腾讯合作的「京腾计划」与此前阿里与苏宁的合作相比有何异同?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参见 腾讯京东推“京腾计划” 做电商精准营销双十一之前京东与腾讯推出这样的举措,颇有阻击阿里的味道。试问,此次京东与腾讯合作的「京腾计划」以及精准营销的品牌电商模式,此前阿里与苏宁的合作相比有何异同?在战略布局上各有哪些优劣? 2017年12月14日 10 条回复 1165 次浏览 京东,电子商务,腾讯,苏宁,阿里巴巴,集团
回复 ( 10 )
个人认为,阿里入股苏宁是战术层面的,京腾计划则更像是战略层面的。
京腾计划跟阿里入股苏宁完全不同。阿里入股苏宁看重的是苏宁的线下资源,菜鸟网络折腾了这么多年都没什么进展,干脆花钱买现成的。要对比的话应该对比京东入股永辉。
说说京腾计划。
京腾计划瞄准的是天猫的品牌优势,这也是京东最大的软肋。回想一下7月份,入驻京东没多久的优衣库突然宣布退出,这是猫狗之争的一个缩影。
京东有着远超天猫的购物体验,但是一直苦于流量太少,无法争取到品牌商的青睐。缺少品牌商入驻的京东想要扩大商品库只能从采购到存放再到销售运输都大包大揽。用户体验是好了,但是成本也大大增加。事实上,京东一直很缺钱。网上资料显示,2013年京东存货周转天数为32.1天,结账期为38.6天。这说明京东在拿供应商的资金来缓解自身的资金周转性不足。
试想一下,钱本身已经比对手少了,发展的成本还比对手高,这胜算显然不大。
京东前期靠3C产品打下的天下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发展瓶颈。很多例子也证明所谓垂直电商根本活不下去,只能转型全品类电商或是投靠更大的平台。京东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发展的阻力就是缺钱。缺钱的原因上面也分析了,品牌商不愿入驻,京东只能自己来,自己来所需要的资金量是很大的。而品牌商不愿入驻是因为京东的流量不及天猫,而流量少的原因又有一部分是因为商品数量不足,用户不愿使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吸引用户就要靠更全的商品。这对于京东而言就成了死循环,靠自己是没法解开的,这就促成了腾讯的入局。
腾讯拥有移动端用户量最大的两个app,有着天然的入口优势,但变现手段却显得很传统和单一。手Q依然沿用PC端那套,增值业务+游戏。微信在商业化上摸索了好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最为传统的广告。电商无疑是流量变现的绝佳方式,腾讯又怎么会不知道,可惜自己做的不给力,只能寄希望于外部。
京东发展遇到了死循环,需要某一环从外部解套,而腾讯需要找到强有力的流量变现手段,双方一拍即合。
京东对品牌商吸引力不足,可微信和手Q就不一样了。在微信宣传的曝光亮,别说是京东,就是天猫也是望尘莫及的。
如果京东和腾讯能找到有效的整合方式来合作,那么对阿里而言绝对是噩梦。当然,我说的是如果。
再来看阿里入股苏宁。
阿里入股苏宁的目的相对简单,就是看中苏宁的线下资源。京东靠着更完善的配送体系发展到现在,阿里作为老大怎么能眼睁睁看别人崛起。
早在2013年,阿里就成立了菜鸟网络。可是菜鸟网络画的大饼,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至今也不没看出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天猫上的卖家依然靠着老的那套体系发货。
菜鸟网络成型遥遥无期,那边京东来势汹汹,阿里这边肯定着急。遇到个同样着急,急切希望搭上互联网快车的苏宁,双方的合作也是自然而然的。
上面我说京腾计划是战略,阿里入股苏宁是战术,为什么这么说。
京腾计划是为了满足京东和腾讯的两家的基本发展方向,京东的平台化以及微信商业化。这个计划可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阿里入股苏宁是为了补足自身在物流配送上的短板,可想象的空间相对较小。
同时,战略是相对模糊的,战术是相对清晰的。京腾计划开了发布会,大家仍然不知道双方要怎么合作,即使是腾讯和京东也必然需慢慢探索。而阿里苏宁不一样,战术是清晰的,阿里要做的就是将苏宁的线下门店、仓储以及配送整合到整个购物流程中。
最后,看到楼上有人的回答大力挺阿里倒京东,看完整个回答却没找到有力论据,笑笑就好。我点进去看了一眼就职信息,豁然开朗。专业画大饼的公司在洗脑方面的确有一手,企业价值观宣传的不错。点个赞。
社交就是社交,购物就是购物。
难道你会为了购物专门上微信吗?
当你在微信上看到那么多广告你是厌烦的想要赶紧屏蔽这些广告比较多,还是被吸引购买的时候比较多呢?
1、一个是先资本合作一段时间再宣布战略合作,一个是同步进行,前者造势目的更明显;
2、一个是互联网平台+线上电商,一个是互联网电商+实体电商,后者差异性更大互补性更强,前者都是互联网,处于不同环节依然互补,从文化什么的来看,京腾更容易;
3、腾讯只重点扶持与京东的合作,苏宁则只是阿里线下实体布局的一部分;
4、结果来看,京腾合作的影响之前,腾讯投资京东已连篇累牍了,没必要过多分析;阿里投资苏宁也是,这一次『战术执行』层面的合作,并没有太大的解读意义。
不看好京腾计划
精准营销也好,用户画像也罢,社交电商也行,不管你是什么技术,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产品,说白了就是我有这么多数据,怎么用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搞搞营销吧,卖卖数据。
零售行业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技巧,随机性很强的行业,成功了怎么都行,失败了什么都是错误,名字取得不好,推广时间不对,样子丑,甚至你图片贴的不好看,都能影响销售。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性价比,所以零售企业需要比较的也只有一个,成本,规模可以降低成本,技术也可以。
大数据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是在具备规模优势和强大供应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手段,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其效果不如完善供应链和提升规模而带来的成本摊薄效果,所以零售企业会优先考虑供应链,采购,以及规模问题,之后才会考虑大数据问题。
大数据的另一个问题,其实是目前所能采集的数据唯独,还不足以做到精准画像,所以指导意义也很有限。
未来,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也许精准营销会越来越普及,但其效果可能真的很有限,目前看不到精准营销能超越其他环节改进的收益。
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人,85%以上年龄在18-35岁,80%以上使用朋友圈,75%以上的用户每天打开次数在5次以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力约等于两个CCTV,对年轻人来说,微信朋友圈就是CCTV.
稍加思考就发现,微信的用户人群与在京东购物的人群高度重合,都是年轻人,都喜欢上网,所以微信朋友圈是理想的广告投放平台。
京东旗下的手机:
笔记本电脑:
服装:
化妆品:
都可以嵌入朋友圈,引发购买。
而朋友圈广告已经运营半年有余,实现按城市、性别定向投放。例如你是一个快时尚品牌,目标对象是大城市的年轻女性,可以选择北上广深等十个城市的女性微信用户投放。
再加上折扣信息(优衣库二折吐血大甩卖)、页面内购买(用微信支付另有优惠),转化率达到10%以上都有可能,即你投放100万人就有10万人购买。
社交+电商是一个趋势,原因在于,你每天玩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社交应用上,在中国是微信,在美国是Facebook、Instagram,利用在社交应用上的注意力顺便推荐购物是很自然的。
美国的微信朋友圈Instagram全球广告系统都上线了,不仅有图片,还有视频。不仅有视频广告,还长达30秒。
至于阿里巴巴和苏宁的合作,马云看中的是苏宁线下1600多家门店以及苏宁的物流网络,这跟京东-腾讯的合作是两回事。
———————————————————————
未来知识图谱,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组成的社区。
京腾计划,不过只是折腾而已!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今年双十一迎接京东的,都会是一场残酷的虐战。说实话,真的有点为京东担忧,又佩服强东的勇气。哪怕是必败,还是要鼓足勇气拉着盟友出来给自己打打气。
但是,局势已经很明显,两个月前阿里与苏宁的牵手,老大与老三的合体,已经基本决定了今年的双十一战局。京东即使拉上腾讯,也根本抵抗不了阿里苏组合。阿里苏其实经过两个月的整合与磨合,已经在流量、产品、服务资源上形成了非常强势的互补优势,京东在这种情况,有些无计可施的感觉,折腾这个京腾计划,估计只是为了维持股价。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对说几句,造成今天的局面,其实核心变量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苏宁。无论是几个月前的阿里,还是今天的京东,其实都在忌惮苏宁的O2O布局,苏宁易购+苏宁门店+苏宁物流,构成了O2O核心价值铁三角,再加上苏宁在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积淀,成为影响整个中国互联网零售的关键角色。
如果阿里不与苏宁战略合作,市场格局还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三大互联网零售平台还能在以前的格局下,继续划地为战。但是老大和老三的联盟,而且是互补性极强的结合,又有了两个月时间争分夺秒的全体系融合,整个“三体平衡”瞬间被打破,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对峙局面。
2015年的双十一,注定是电商格局的分水岭,京东正在被阿里苏联盟彻底甩开。突然觉得,剧透太早其实也挺无聊的。
阿里苏宁是线上线下联合,京东腾讯是社交导流
wow~第一次接到邀请。
那我就简单回答一下,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仅供参考。
1、阿里+苏宁
先看阿里:
阿里和苏宁合作,最主要看中的其实是苏宁线下的产业链。阿里在物流、仓储、线下门面等资源方面实际上是有短板的,尽管在整合菜鸟物流,但诚如我们所知,物流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而物流这盘棋却是阿里不得不走的,苏宁正好有一整套可以抗衡京东的物流体系。那么双方合作,绝对是利大于弊。
只是合作的风吹了这么久了,貌似这盘大棋还没有真正开始下。我们拭目以待。
再看苏宁:
再来看看苏宁,主要是看中阿里的平台渠道,苏宁之前一直在构建自己的平台。从一开始可以和京东叫板,到现在完全不是京东的对手,现在除了防京东,还要防亚马逊、国美甚至是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果继续走自主发展,孤军奋战,这条路注定是会走入死胡同的。
而阿里不仅提供了巨大的平台渠道,背后还有阿里资金注入,背靠阿里大山,似乎可以高枕无忧?
只是,阿里投资后的企业往往会失去一些自身作为创业公司的那种精神。这可能也阿里需要调整投资策略,及后续要不断鞭策投资的企业保持创新,保有创业精神了。
2、腾讯+京东
先看腾讯:
阿里做了电商,腾讯也跟着来了个拍拍。但是缺乏有效的运营策略,拍拍各方面都不是阿里的对手。电商这块成了腾讯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腾讯又必须制衡阿里,电商方面若我们不是强项,那我们就需要和当今电商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合作。京东无非是最佳选择。
再来,腾讯微信的崛起,微信的入口不仅是广告流量的必争之地,而微信支付也需要渠道拓展,与稳固的支付宝相抗衡,电商这个渠道是绝对不能放弃的。那么京东无疑就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
再来,京东的线下体系,也是腾讯看重的。京东发展至今,仓储物流体系已经让中国所有的友商望尘莫及。腾讯的线下体系最近也是通过微信支付在逐渐建立。
那么依托于京东的线下体系,腾讯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们也拭目以待。
再看京东:
腾讯拥有无可比拟的用户群,这个是任何一个互联网企业不可企及的。而有用户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交易。渠道、用户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腾讯大数据背后所构建的用户画像、知识图谱等,如果京东能够使用,无疑对于精准营销、用户生命周期把控等等会有非常大的价值。
企业要发展,注定需要有更多战略上的合作伙伴,而腾讯无疑是当今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京东在结束与支付宝的合作之后,与网银在线合作成立京东金融,有了自己的支付体系,然而在老百姓的心中要建立起新的一套支付体系的信任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支付宝建立信任体系,也是走过了非常漫长的岁月。
而微信支付,依托于微信平台,依托于红包功能等策略,在大众面前很快就建立起了信任体系。那么京东引入微信支付,为促进交易绝对是正向的影响。
京东腾讯联姻,无疑是很好的结合,两家也在下一盘大棋,都请拭目以待。
京东和腾讯合作,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但是却能够说明一个问题:下一阶段营销的主旋律该是以社交为基础的社群!
腾讯以社交起家,随后寄希望于利用社交的海量流量发展电商。但是事与愿违,最终在一年多值钱,不得不将旗下的电子商务卖给京东。回报就是自己坐上了京东第二大股东的位置。
时隔一年半,腾讯和京东再次勾搭,社交和电商再度联姻。其前景最终会如何,没有谁能够下定论。毕竟中国现在大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可谓是风云变幻,无法预知。不过,腾讯手握巨大流量,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也确实让人觉得可惜。这应该就是腾讯一直不死心的原因。
有一点绝对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社交的发展与成熟,人与人之间获取信息的成本变低,渠道变多,方式丰富,速度快捷。这让整个社会的人组成了一个社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和观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功能性消费到体验消费,后期将会迎来参与消费。随之,商业营销的理论也时刻在发生变化,从经典的4P理论,到4C理论。到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不同的营销概念的更是层出不穷。
鞠凌云博士提出,下一阶段营销的主旋律当是社群营销。腾讯和京东此次合作,分明也是在看准了这一点的基础上展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发挥社交的巨大流量优势,拉动电商业务的发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