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脆奶葱 初入职场

New Media Operator/Sociology lover/Preparing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 Graduate student Admission/CATTI 3 Translation

回复 ( 10 )

  1. 森盛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微博上有一个段子是这么写的“我们这一代90后,小学经历非典,初中经历汶川大地震,高中经历H1N1,次贷危机,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互联网寒冬又隐隐约约来了。总之就一句话:这盛世,与我无关。”

    9月初,阿里巴巴宣布缩减2016年应届生招聘名额:从原定的3000人,到传闻中的400人,一些学生已经拿到口头Offer,最后被通知还要参加更激烈的竞争。而最终成功入职的员工,待遇和以往比也大幅下降。

    10月20日,一条消息震惊了互联网圈: 百度停止社会招聘,录用极个别特殊人才需李彦宏和人力资源副总裁刘辉特批!这一消息,很快得到百度公关部证实。

    次日,腾讯也曝出停止外包形式招聘的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以帮助人找工作出名的内推小王子阿混都在说”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不要乱动,尤其是像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这样的职位“。

    知名IT互联网记者八姐也在自己的公众号“开八”上写到:之前,好多创业的盆友就说,如果创业失败了,还可以去BAT去混一混,至少养家糊口。现在可没那么好了,一方面,投资方的钱不好拿了,另一方面,作为备胎的百度神马的也不接受新员工了。你说郁不郁闷?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主任方兴东看来,三大互联网公司调整招聘政策实属正常,是内外两方面因素的结果,“一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有关,属于外因;二是与公司本身创新能力有关,如果内部缺乏创新,无法从产品上进行内在突破与优化策略,则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

    对于百度暂停社招,有分析称与百度近期业务调整有关,特别是近期大量投入资金的O2O业务,“旗下产品如O2O的百度糯米、人工智能等,短期内难以看到市场回报,甚至还需要大量烧钱,出于成本控制,需要控制人员成本投入”。

    寒冬是会对职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有你想象得那么大。

    去年经济盛行之时,应届生就业也依然觉得压力大,所以大部分学生就业遇到挑战,不是因为寒冬,主要是大学四年所积累的并不能达到社会岗位的期望和要求。

    在2008年寒冬、2010年寒冬声音四起之时,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也是这个年代快速成长起来的,唯品会、聚美、小米、陌陌刚成立,京东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快速发展的。

    寒冬不是毁灭,也潜藏有巨大的机会。

    互联网公司可以填补你的面子

    我们知道,大学是一个小的竞技场,谁都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大学时期就比GPA、学生工作、获奖荣誉,到了大四毕业季就比校招去向。这场最终的胜负之战,就是一场检验,你说你大学牛逼,GPA3.9、做校会主席、挑战杯拿国奖,然后呢?这是学校里的游戏规则,把你丢到社会上呢?仍然以曾经的学生主席经历为荣吗?

    我们从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即使大学应届毕业生每个人都情况都不一样,即使在相同的专业中也会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擅长领域,不同的性格所区别,但由于对于行业的不了解导致仍然对行业缺乏明确的判断依据。

    互联网公司可以许你美好未来

    近些年,在各种媒体的渲染下,好像这个社会就分成了两种行业,互联网行业和其他行业,二者还是对立的,并且互联网一定会颠覆传统行业的。不管是苹果、小米、还是BAT,乔布斯雷布斯二马一李等人已经成为当代的精神偶像,远超过去的史玉柱、李东升、潘石屹等人。连政府政策都开始向互联网+靠拢,生怕一不小心落后被颠覆,你有什么资格说互联网不好,更何况是还没入行的大学生,谁不想去一个前景好的行业?

    更关键的是,我们有钱

    在校招企业里,会给毫无经验的应届生开出高薪的并不多,主要有咨询、金融、互联网。而咨询和金融两大行业通常习惯仅在985高校中挑选,对学历的要求很高。而互联网则比较不拘一格,不管是985还是211,不管是一本二本三本,死抠学历的公司反而会被业内瞧不起,这点也给了大部分人机会。

    互联网行业校招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BAT竞赛,两年前就把应届生的薪资拉到10k以上(研发岗),小米、360也不甘示弱,基本紧随BAT之后。

    殊不知互联网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所以如果有应届生仅仅是因为觉得互联网行业钱多而入行,建议趁早放弃。

    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缩减招聘的另一面,是人才结构的进一步高端化调整,更是在此前较长一段时间的大规模投资兼并重组之后的自我优化。

    BAT看似在收紧人员入口,但在跨界合作、业务重组、产业链整合等方面仍然在加速。阿里巴巴刚刚巨资收购优土,同时还注资3亿美元58同城的同城智能货的业务;腾讯,百度也在不断地进行并购,注资。200亿元的百度糯米,正在与刚刚合并的美团与大众点评进行较量。

    BAT正变成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在众多垂直细化领域,与相关互联网中生代企业进行着资源对接与优势互补。换言之,BAT本身或许这一两年不再大肆招人,但旗下的众多新加盟企业,入股的合资互联网企业,都在进行间接扩招,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都将为BAT所用。

    BAT目前的缩招,首先是破除自身的大企业病,是做内部的资源充足和结构优化,对外,则一刻都没有停息过扩张再扩张。越是冬天要来临,越要储备足够的棉被,这就是互联网的运行逻辑。

    对于有志于投身于互联网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对于BAT暂时停招也不必沮丧。诚如李彦宏所言,未来百度仍然需要最优秀的业内大牛,以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应届菜鸟。互联网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产业,还有无数的机会在等着BAT去挖掘,也就有无限可能的空间在等待着优秀的互联网人才。

    目前的形式而言,人才还是紧缺的,前提是你技术过关。互联网大泡沫的时候,技术一般的,上过几天培训班的,都可以滥竽充数,都可以找到待遇不错的岗位。现在是只要技术过关,薪酬要求合理。工作机会大把大把的。如果你技术上属于三脚猫,薪酬上要大神级别的要求,那任何时期都很难找到。互联网本来就不是什么淘金梦。未来两到三年职业和半职业骗子和眼高手低的应届生(请注意定语眼高手低四个字)将面临大得多的就业阻力甚至大批量滚蛋。半路出家的其他行业转业者或许也会面临更高的竞争压力和技术门槛。一句话总结:就业空间仍然会有,毕竟时代摆在这,但骗钱混饭吃会越来越难。

    进入一家快速成长的小公司远比呆在一家稳定发展的大公司更好,曾经小米公司刚创建的时候也曾不被应届生看好,但如今小米已经是一家估值过亿的公司,五年前加入的普通应届生凭借手中的股权也已经身家千万。

    什么样的公司才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呢?

    专注聚焦细分市场多个业务都想做,定位不清晰的公司,往往难以做大。而聚焦细分市场的公司,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快速迭代的执行力作为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如果动作慢则验证市场的时间就会很长,失败率大大提高,且动作慢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你可以问面试官,公司是多久迭代一个新版本。如果一个月才更新一个新版本,那就赶紧换另一家吧。

    创始人对事业的热爱创业路上困难重重,没有创始人的热情和坚持,很难走到最后。创始人是否对所做事情充满热情,决定创业是否会最终成功的最好因素。

    另外也可以多看看知名投资人对于创业公司选择的观点,有知名投资人投资的企业,也代表有专业人士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其团队和模式。

    这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我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经验:①在不同的行业中,口碑/规模等这些占有的比重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中,我认为,平台/口碑就格外重要一些。我宁愿拿着稍微低一点的薪水去做一件大家都知道,都认可的事情。②应届生在薪资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尝试去争取自己的价值。个人认为,从学校刚出来的三年之内,薪资都不应该是你选择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最后,笼统的说一个普适情况。刚毕业,是去大公司当螺丝钉还是去小公司锻炼锻炼? 如果你有这个困惑,那么就选大公司吧。

    我自己带的毕业生,从一开始就会对他们说:毕业前三年,要多注重知识广度的扩展,只要有机会,就多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当你熟悉到一定程度之后,你才能往某一方面深入发展。

    就好比一张桌子上有非常多的东西,而你只是桌上的一只蚂蚁,你不能一下子看清桌上的所有物品,只有当你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之后,了解到桌子上都有哪些物品之后,你才能选择哪些是你的最爱,你说是吧?

    这个问题我会给一个非常坚定的答案:必须留!

    首先有个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大部分的行业,特别是涉及到高科技的行业,发展轨迹都是先在一线城市发展,再拓展到二三线,当然某些行业有其他的轨迹,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另外,还要考虑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在一线城市,会有更多的大企业,而一线城市的小企业,也会通过吸收大企业员工以及其他方式来向大企业学习。学什么?完善的制度以及良好的工作流程等等。

    再者,一线城市还有什么?更多的企业,更多的机会!而且相对于小地方的企业里面的各种人情关系,在一线城市,更偏重自己的努力,能够更专注于工作本身。

    于是,留在北上广深的理由就很充分了,哪怕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回到二三线城市的老家,那也可以在一线城市先锻炼并学习到更好的技能,回去也能有更大的潜力。

    考研还是工作还是出国,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你准备好工作了没有,是否有合适的机会,还有就是经济条件。考研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学历,为将来就业可以增加更好的机会。出国除了知识和学历之外,也会提高自己的眼界和生活的经验。

    但是,如果已经做好了实践的准备,又有不错的机会让你施展,不考研不出国也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且没有经济的压力,考研或者出国,都是不错的选择。

  2. 言西
    理由
    举报 取消

    很多人说互联网寒冬,大概是因为今年资本并购的较多,招聘的风波也不少。

    就拿互联网校园招聘来说。

    本来今年互联网校园招聘形势还是很好的,BAT每年招聘的比例比较高,加上今年总理提出的万众创业,一大堆明星公司等着找点工资起薪比较低的应届生,按道理来说,起码形势不会比去年差。

    没想到今年股灾过后,很多创业公司突然说不仅美元融不到了,人民币的也融不到了。那种在创业咖啡厅喝个咖啡就能拿到上百万融资的神话再也没有显现。

    之后伴随着阿里校招的一封邮件,校招从3000人缩减到400人左右,起薪也从13K降到了8K,阿里的招聘以后是进一个走一个,说错了,是走一个进一个。然后天猫也要搬到北京去,有一点赶人的味道了。

    自从这个事件之后,腾讯和百度的招聘也采取跟随政策,这个真没话说,BAT搞什么都是一起上呀,就是这么和谐。什么时候能看到BAT能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景象,说明我互联网也算什么都见过了。

    很多企业以BAT为标杆,BAT这样子搞缩招,估计很多不明就里的企业也在采取这个政策了,当然中国企业的裁员那不叫裁员,那就优胜劣汰。

    有人说BAT现在进入了寒冬了,这个我肯定是不相信的,数据说话:

    图:BAT现金流Q2持有量

    现金流足够烧一段时间了,再补贴个几个亿小事一桩呀。

    图:BAT净利润走势图(2014Q1-2015Q2)

    图:BAT营收额走势图(2014Q1-2015Q2)

    从图中可以看到BAT的业务都还在扩张,资金流也比较充足,财报也比较健康。现在寒冬论不攻自破。

    目前来看的话,除了股价受到一点影响,按正常的道理,BAT还是在发展阶段,目前的阶段来说,并没有到达非裁人不可的地步。

    只能说明:BAT以后的形势可能不太乐观,先裁人保证现金流才是王道。众所周知BAT制定战略都具有前瞻性,说明管理层战略上已经对之后公司几年的发展持谨慎态度。

    BAT毕竟是在美国上市的,其兴衰是跟着纳斯达克周期来的。难道是七年的经济危机又要来了?

    1966:股市崩盘、越南战争、反战抗议活动

    1973:石油危机、第四次中东战争、股灾、经济衰退

    1980:通货膨胀、两伊战争、“白银星期四”、股灾、经济衰退

    1987: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1994:债市崩盘、道指熊市、第一次车臣战争

    2001:股市崩盘、9·11、经济衰退

    2008:次贷危机、股市崩盘、经济衰退

    2015:……

    今年注定是风雨飘摇之年,国外互联网也不太平。

    Twitter 裁员8%;

    IBM全球范围裁员11万人;

    微软各裁掉10000多人;

    愤怒的小鸟裁员

    这些企业貌似已经对自己的未来都有基本共识了。为什么企业遇到危机就喜欢裁人,因为裁人就是最好的净利润,这么容易的钱上哪找?

    其实我看本次互联网大企业裁人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起码创业公司能够招到更优秀的人才了。现在也不是什么互联网寒冬,两点思考:

    1、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等待下一个物联网时代吧

    传统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没想到互联网这么暴利,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第一波互联网人才捞到了第一笔金,互联网也吸引了大量人才进入,但是后来PC时代的互联网人满足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移动互联网的人才爆发了一次井喷。如今移动互联网也普及得差不多了,有些业务线也该收缩了,再盲目扩张业务线还是很危险的。

    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太过明显,第一的吃肉,第二名喝粥,第三名饿死。有资本的时候,都能活着,但是没资金的时候,就得抱团发展了。今年也来很多领域的老大老二也合并一起发展了,如58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就是例子。

    等到下一个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业务的扩张,又会导致人才的喧嚣。

    2、互联网泡沫以及人才的泡沫该灭了。

    只要你有个想法就能融资几千万的神话屡屡上演,只要你能靠补贴或者就一直能活着,只要能刷好看数据,业务就一直能扩张,这种空中楼阁迟早会破灭,早一点死亡早一点超生而已。

    今年的各种O2O公司死亡太正常不过了。实在想不通那些洗车业务、上门厨师业务还能活这么久。不过各种补贴的公司死亡对于刷单团队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了,之前一个月能靠刷打车补贴单、刷各种O2O补贴单在北京买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北上广深的人民来说也是坏事,没投资人送吃送喝送住送行的,感觉不开森。

    互联网人才泡沫一直都有,只不过维系在正常的度上面就好。但只要你会吹,你就能当产品经理,只要你会说话,你就能当BD经理。北上广深应届生互联网岗位动不动就上万的月薪,我只能说互联网公司都是土豪了。

    人才的价格按照经济学来解释,差不多也是按供需决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高,进入的人就说,最后总是要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标准。

    我们为什么这么担心互联网寒冬?

    那是因为我们可能更担心的是,互联网泡沫少了,自己滥竽充数的工资也就得不到而已。

    好好做事,好好培养本事才是王道,先让自己不可取代,知识和本事就是你的棉袄,过冬起码不愁吧。

    真正的寒冬是传统行业,整个经济下行带来的发展有限,竞争又很激烈,再加上互联网渠道的冲击,目前的传统行业大部分是一片狼藉。

    目前只能说互联网发展遇到瓶颈了,还有这么多行业需要互联网整合,尽管目前互联网投资减少,但是这个如果倒逼出更加健康的商业模式,不会再是一味的补贴砸钱。

    哪有什么互联网寒冬,只是泡沫回归正常而已。一直赚不到钱的互联网企业本来是需要死去的,讲故事来赚钱的企业迟早得破灭,未来一定属于正现金流的企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坏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扫描二维码,你懂的

  3.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巧合的是,就在今天,百度腾讯停止招聘的同时,出门问问拿到Google的投资,正在疯狂地招人扩张。

    winter is coming,至少还有一些公司不在裸泳

  4. 花橙子下雨
    理由
    举报 取消

    作为毕业生,想表示除了小公司,大公司也进不去啊。你告诉我怎么去BAT/

  5.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互联网只不过因为天气转冷得了点感冒,而传统行业已经快被冻死了:-D

  6. Sean Mei
    理由
    举报 取消

    其实还好啦,只是减少招聘了而已,不算寒冬

    亲历08年次贷危机,公司里面60%幅度裁员丢饭碗的人表示,互联网这个最多算秋意,还没糟糕到寒冬呢

    当然次贷危机也不是最糟糕的时候,遥想大萧条就觉得还有更糟糕的潜力

    PS IBM华为神马的不是互联网行业,别混在一起说,不是一码事

  7. 李奇源
    理由
    举报 取消

    IT行业的泡沫,美国在90年代和00年代都已经经历过了,一个是互联网泡沫,另一个是O2O泡沫。

    最典型的就是IBM在90年代屡次实施的“蛇吞象”并购。

    试想,一家市值几十亿的公司,吞掉几百亿的企业,符合商业的基本规则吗?在那个年代,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现在也面临着一样的状况。

    阿里、百度等公司在美国IPO时,市值一下可以飙升几十倍,一年不到的时间却又下跌40%-60%。而现在融不到资金的美团等公司,无不对应着当初互联网和O2O泡沫的破裂。

    为何市值会跌?为何融不到资金?因为美国已经经历过这样的泡沫了,全世界人民都引以为鉴。

    互联网本身不是创造价值,而是传播价值的工具,有点中介的意味。因而,它所对应的社会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想象一下,一个中介机构,如果它的获利能等于,甚至大于其出售商品的价格,这个机构显然太暴利了,这个市场日后一定会竞争激烈,利润率直线下滑,催生几家能够真正提供“价廉物美”的服务的巨头占领市场。然后,这个市场便趋于平稳,维持一个正常的利润率,而这个利润率趋近于其社会价值。(长期来看,一个产品或服务价格是无限趋近于成本,这个观点请参考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

    与其说这次泡沫的破裂是一个寒冬,不如说这是对错误的标价重新定价。

    它理应是这样的一个回报率,如果期望过高,泡沫也就随之产生,有泡沫自然也会有破裂的时刻,届时受伤的还是投资人自身。

    说到这一点,也只能怪我们的投资人还不够理性。就像前阵子的股灾。泡沫形成时期,一个公司的高管说着不切实际、假大空的策划,却能引来一大批的投资者纷纷入股,把股价拉抬了好几倍,高管开心,投资人也开心。然后高管想着,自己的策划除非是得到了天顶星科技了,要不然怎么可能做的出来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坑投资人的钱,这是最简单直接的赚钱方法。于是,高管纷纷减持套现,而且是在股价依旧有较大上升余地的时候套现(股票市场不可能赚尽最后一分钱才减持,因为要考虑到接盘者的心态)。同时,在场外清理杠杆和金融机构恶意做空的共同作用下,一场洗劫全国人民腰包的大戏就这么上演了。

    现在的互联网泡沫,不过是故技重施。

  8. 戒贤
    理由
    举报 取消

    阿里是缩减应届生,百度是停止社招,发现了什么问题没?

    ————————————————————————————

    跟资本寒冬有毛关系,正常调整

  9.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先不说现在到底冷了没,我个人倒感觉是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总体能力下降,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职能结构调整,但这倒不是坏事,促进中国的薪酬结构调整,从而咱们未来有更多的福利跟高性价比职能工作,以及向发达国家靠拢的工作机制。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