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类商标对于一个非广告宣传公司的作用是什么。?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个实业经营的公司,比如自己生产服装,工具,玩具等等这样的公司,在申请注册商标的时候,只申请注册本行业类别商标是否可以。未注册第35类商标对于公司日后的广告,宣传是否会产生影响。第35类商标到底有何作用呢? 2017年7月27日 6 条回复 1141 次浏览 商标,商标注册,法律
回复 ( 6 )
@Favor 有一点没说错:这个问题是经典的争议。
但个人认为Favor的观点是有问题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第35类是属于商品还是服务,当然很明显,35类属于服务。而服务一般指“为他人做事”,也就是说第35类的服务项目的前提是“为他人”,包括(为他人)广告宣传、(为他人提供)商业管理咨询、替他人推销等。
那我一个服装生产商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去做广告,是为他人服务吗?并不是,而且一般来说这个广告的设计和投放通常会交给广告公司去做,那么在这里,这个广告公司为服装生产商提供的服务才是第35类里面所称的“广告”服务。而服装厂商从始至终销售的都是服装,并没有卖过广告。
Favor仁兄在这里举超市和“双十一”的例子也不太恰当,超市们和阿里、京东这些电商提供的本就是第35类的服务,尽管在当时商品分类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服务名称能涵盖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但究其本质这些服务还是划在35类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只能靠对分类表的不断修改和优化来解决,比如去年就新增了“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在线市场”这一服务。
———————————————————————————————————————————
综上,企业是否要注册35类商标,主要看你企业靠什么赚钱,如果企业是靠卖产品赚钱的,而一切广告行为都是为了提高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量,那么则没有必要注册第35类;而如果企业的一部分盈利点是收取别人的广告费和商品入场费之类的费用的话,那么就需要注册第35类。
这个问题是知识产权业内极其经典的争议问题,大概在2006或07年左右才尘埃落定。
最早的缘由是,某商标代理机构根据《国际分类表》的解释,建议某超市在35类使用商品为“替他人推销”上进行申请商标注册。后来,该超市获得了35类商标权,拿着证书去告另一个涉嫌商标侵权的超市(超市的名称差不多,例如,一个叫爱你爸,一个叫爱你妈,两者构成近似商标)。当时的法院不大懂这些专业知识,发函去问国家商标局。商标局回函说,“替他人推销”不是指替他人销售产品,而是指广告行为。于是,一审判不侵权。
某超市很不爽,质问商标代理公司说,你特么骗我?商标公司也火大了,商标局你特么搞屁啊,翻遍《国际分类表》,除了35类的“替他人推销”符合销售行为以外,找得到其他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吗?更何况,广告行为本身就是销售行为。好,商标局你够屌,那你说说超市应该注册在那一类那个商品项上?
结果商标局也翻遍了《国际分类表》,无奈地对了对手指头,很郁闷地承认了他的错误。于是二审(即终审)该超市获得胜诉,自此之后,所有的销售行为都可以通过35类的3502、3503群组的使用商品来获得保护。
————-
现在行业内普遍的认识是,商品商标的保护范围是,你可以在商品上打上商标标识,当然也可以出售印有该商标标识的商品。但是,如果你在广告宣传方面使用该商品商标,就属于超范围的使用。可以用吗?可以用,前提是没有人在35类注册该商品商标。否则,即为侵权行为。
这里面还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2014年马云在35类注册了“双十一”商标,禁止他人在广告宣传上使用“双十一”。京东和易购之类的商家联合向商标局提出无效宣告的行政申请,结果败诉。
“双十一”事件,再次侧面印证了,35类就是保护销售行为的专项类别(广告是许诺销售,也是销售行为)。
————
综上所述,除非你只生产产品和卖产品,不做任何广告宣传且你的分销商、经销商也不做任何广告宣传,否则,只注册商品商标,不注册35类的服务商标的话,很容易被人利用讹诈(如,抢注35类商标,然后不允许你在广告上使用商品商标的名称,以此要挟)。
3501 广告
实体公司,35类建议申请,现在互联网和实体结合,线下和线上结合体整合时代,很有可能会发展线上,多加一个类别也不会花多少钱,后期服装品牌做好会不会开连锁店35类就涉及到,35类是一个热门话题,值得探讨,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找到一个对35类服务和制造类的界限
不注35类就意味着,只能做直营店,不能连锁,不能加盟。广告页面不能单独出现商标,也就是不能夸“XX牌真的好”“XX牌大优惠”。只能这样做广告,“这个好+带着XX商标的产品”。
35类几乎成了万能类,实业企业只要不是贴牌代工厂,基本都需要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