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吓退了创业者还是吓退了投资人?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最近“资本寒冬”的评论和影响不胫而走,对一些初创企业的打击以及一些刚有创业想法的人都是当头一棒,甚至让一些投资人都变得极其谨慎,不敢轻易甩手投资了,那么“资本寒冬”到底指哪方面?“资本寒冬”对创业有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朋友们怎么看? 2017年11月29日 8 条回复 875 次浏览 互联网,创业者,投资人,行业,资本运作
回复 ( 8 )
我不认为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对于较空的,虚幻的互联网创业打击更大,大家都相对谨慎了不少。
更多是识破,缺少盈利,竞争过多,不少项目已经确定了失败。
而对于做实业的,掌握行业技术的,可以很有竞争力的,独特空白的项目,一样非常吸引投资。
只是大家都在寻找突破口,和更牛逼的项目!
也告诉那些真的想创业的年轻人,不要幻想一个程序就能发家,还是踏踏实实学习技术,做好实实在在工作,高点实业,远远比幻想做梦现实的多,也更难的多。
谁都吓不走,该死磕的还是死磕。
这里面的实质是一个泡沫型选手和实力型选手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创始人和投资人两个圈子里都是存在的。
实力型创始人:对自身业务发展节奏和内功修炼有清晰的把握,对融资可以做到谋定而后动,提前布局。融资面收紧本质上对他们是好事,因为很多外行卖嘴皮子的搅局者被切断了供血,可以使得他们更多把精力用于整顿内忧而不是担心外患。
泡沫型创始人:概念王子,情怀赢家。缺乏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战略眼光,也缺乏成功创业者很普遍的死磕到底的精神。在资金面宽松的时候,这类创业者包装的好仍然是可以拿到钱的,甚至比某些踏实做事的创始人拿的更多。但在目前资金面下,投资人做出判断的风险偏好普遍趋于保守,会更多基于实际数据而非远景展望来决策。结果,呵呵。
实力型投资人:行业经验和资金实力雄厚,但往往有较为严格的内控流程,决策反应速度不是优势。在前一阶段市场火爆,好项目都要疯抢的时候他们的这些优势在估值面前都显得很苍白。但目前处于低谷期,靠概念已经忽悠不到下一轮融资的情况下,拼的就是行业洞见。只有比其他机构看得深,才可能敢于在好项目上下重注。
泡沫型投资人:既没有行业经验,也缺乏突出的历史投资案例,甚至有不少是抱着捞一票就走的态度进入到这个行业。对行业潜规则和真正重要的指标没概念,也缺乏必要的行业专注。基本上是什么热投什么,拍脑袋做决策。
对于实力型选手,我的建议是,趁着寒冬,苦练内功。创业者多干好自己的事,投资人多和之前接触不到的优秀创业者聊一聊。等市场转暖大家开始出招的时候,已经抓了一手好牌。
对于泡沫型选手,要么转型,要么死撑。创业者无非是换个方向出来继续骗,投资人无非是找些怎么说都不会错的理由继续忽悠lp的钱。
而对那些在惊涛骇浪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勇者,市场也一定会给他们超额的回报,对此我坚信不疑。
应该有吓退一些投资人,刚开始主动联系我们的保持联系的不多了。
对于本屌这边,只不过在跟投资人交流的时候,心态更加平和了,会像面对客户一样介绍我们,一眼看过去很多虚的东西也懒得听,会礼貌的把话题转移开。
本来就向市场倾斜的精力,也不会再过多的分配。
希望不停的通过市场业绩,打磨出充足的现金流和盈利点足够高商业模式。
共勉,关注这问题的估计都是创业的童鞋,大家加油(^_^)
1中国经济宏观上暖风频吹,微观上寒意逼人。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谈宏观经济时,给出了明确的信号,现在的增速来之不易,去产能、调结构的痛苦过程才刚刚开始。对于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来说,即将到来的这个冬天将会很冷。
2回想一下,李嘉诚好像在4年前就在卖出中国资产了,跨国公司往往是那只能预知冷暖的鸭子,我们也应当更多未雨绸缪。
3度过严冬最重要的是备足冬衣和粮食,对于企业而言,建议把经营性现金流放到最重要的地位,谨慎进行资本扩张或大规模人员扩编。对于上市公司或三板公司,建议融资方式更多关注公司债。
4互联网英雄和跨国公司也在抱团取暖了,中小企业更要用开放的心态进行资源互换,活着才是硬道理。
5保持充裕的现金流,在寒冬里可能买到好东西
吓破了泡沫
这是经济问题,是宏观的大环境问题。前几年资本太过活跃投资了太多项目根本回不了本,这就是所谓的烧钱。
如何回本?是要靠消费者消费,资金供应链流动起来资本才会回倒上游,才能继续投资,继续创新。为什么国家今年这么多次双降,就是刺激消费,加快资金流动。但是经济规律都有它的周期,一般5-8年。这是不可避免的,寒冬得持续一段时间了,创业者也需要冷静一下,到底坚持还是另谋他就。对于VC,肯定是慎重再慎重,毕竟上游也缺钱了。
资本不退怎么会有寒冬呢?窃以为两件事情具有因果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