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店体验商品,咨询导购,然后在网上购买商品,这种行为道德吗?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这里的实体店不是指那种生产该商品的公司为推广产品专门开设的体验店,而是指各种销售该商品的独立商家。 2017年12月15日 8 条回复 1394 次浏览 实体店,电子商务
回复 ( 8 )
自己是个做电商的。
平时陪女朋友逛街就去试试海澜之家的衣服,然后网上买。
从长远来看,地面商业一定会从零售店转变为体验店的。
这要看情况了,不同的商店和不同的购买方式是有区别的。
主要看:
1.店家能不能获利。
2.帮你忙的店员能不能获利。
如果都可以获利,这就大可以这样做了。
1和2都满足。
比如,优衣库这个店,天猫旗舰店和实体店是一体的。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实体店试穿和咨询导购员,然后在线上购买。
毕竟店家最终能够获利,店员的获利又不来源于你的购买后的佣金提成。
我比较喜欢类似优衣库这种店,无论你买还是不买,店员都不会生你的气。由于不是赚取佣金提成,所以他们把回答客户问题当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即使你试穿了很久、看了很久、问了很多,最后不买,他也不会生气。
其实,即使是这种条件下,也是有人会受损害的,那就是实体店的店长,他的营业额必然少了你那份了。
1满足2不满足。
我不清楚哪些店是这样的:线上的网店和线下实体店是同一个公司,但是线下员工也能赚取提成佣金。
也就是说,如果你去实体店试穿了、问了,却去网店购买,这样对于公司来说,它终究是赚了你的钱,但是对于店员来说,他可能会很生气。
类似的,你在这间店试穿,在另一间店购买,麻烦了导购员却又不给他赚佣金,这就不好了。
1不满足2不满足。
这种情况其实更加普遍。
很多人是在线下实体店试穿,然后去淘宝买高仿、盗版商品。
这样,无论是对店员还是对商家,都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淘宝在一开始受到很多商家的猛烈抨击的一大原因。
这种行为,自然不好。
有没有1不满足2满足的呢?就是店家不赚钱反而导购员赚钱?
我想象一下,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搞盗版或者高仿的人,去实体店当导购员,然后每当有客户觉得符合心意的时候,这个间谍导购员就说:「我自己有卖高仿,可以便宜很多,你有没有兴趣看看?」接着客户就买高仿而不买正版,这样店家就赚不了钱,反而店员赚钱了。
——
我在相关提问那里看到了「屈臣氏」,这间店……我既不会去他的网店购买,也不会去实体店被人烦。
——
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
以前生产力底下,社会进步节奏慢,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认知形成和调整,与社会生活细节变化,基本上节奏一致。即使出现不一致,古代有礼部专门管这个事情,民间也有大儒、长者定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道德规范画下的圈圈很快被新生事物突破边界,是跳出此刻所理解的道德能裁决范围的。
对,道德就是人们一致认可的一个圈内的各种态度的总和。
突然跳出这个圈,问有没有道德,就没有了现时意义。
这个时候有两种方法:
一,把场景修正到圈内。例如,店门口挂牌子,说谢绝试穿后互联网购物,导购也口头知会(就像饭店谢绝自带酒水一样)。这样如果消费者还是回去网购,就是不道德,因为有约在先,试就等于默认约定,违约就是不道德。当然消费者可以优雅地付钱试衣服,就像付开瓶费一样。
二,把圈扩大到新场景。民主社会就进行社区公投,共同决定这个场景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精英社会就请出长者和精英一起商讨规则,形成大家的约定。起初可能是大家裁定这是不道德的,不能这样做,然后大家都不这么做了。然后商家觉得客流太少,客户流失,消费者觉得暗暗不爽,最后慢慢出现付费试穿业务。
我脑子里大概就是这样
从消费者心理,以及国内的消费习惯来看,价格敏感型居多,所以这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道德无法约束人们不这么做,所以,现在商家执行的无非两条路:一是堵——大品牌线上线下同价,或者出网络专供款,只出售非当季款式等;二是疏——将线上销售设为主要渠道,线下店面向体验店转型。未来看好第二种,但目前还不现实
无关道德,商业社会。
如果商家卖的商品质优价廉谁还愿意去网上买呢?网上买到假货退货赔偿都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说非常鄙视马云专法律的空子去挣钱,做的再大也不能让人尊重。
又到了某些知乎er强行秀优越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