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数据/金融/近代史
啥叫情怀?放着好好的数码机不用,非要折腾胶片来装逼不叫情怀。
为什么数码时代要拍胶片?抛开大画幅不说,数字机无论在画质、色彩、质感、后期余地上都已经可以胜过胶片了,为什么还是有人坚持胶片?
于是我想提一下导演诺兰同志,这位仁兄坚持玩胶片,在好莱坞日益数字化的潮流下,他坚持用胶片搞定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等神作。而前不久侯导的《聂隐娘》也坚持用胶片,而且还非要4:3画幅…. 于是这是一种情怀吗?我不知道…
在我看来是一种态度。
但是在以前的电影剧组,摄影一声rolling,全场就会立刻进入状态,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胶片盒里是钱在转啊,当心制片人宰了你啊!
反观今天,是个人就敢跑到摄影机旁边嚷嚷要看回放….
换成拍照也一样,一次快门一块钱起步,还要付出你在暗房洗印的大量劳动,你的照片拍完,要等到几个小时,几天,甚者几个月才可能看到成品,不像现在…那个画着一个框,框里一个小三角的键一摁就好。数码机随意拍,拍不好再来十张都没关系。
尤其是许多拍个花花草草都要高速连拍自以为牛逼的主….
而胶片一摁快门,覆水难收。
于是你才会在拍摄前仔细思考,严谨操作,才会用最专一的态度来拍摄每一张照片。
至于情怀?至于逼格?会拍胶片有什么?无非就是摁个快门配点药,是个人都会。不以该有的态度去拍摄,别说胶片,哪怕玩湿板都和土豪暴发户没事砸部IPhone6玩没区别!
有些事情,有些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挺好。
不是我快不起来,而是慢了,这味道才深刻,才隽永。
我很赞成楼上@晨雨的那句话:带来情怀的不是胶片,而是胶片隐约让人勾起埋藏心底的一些什么。
当五军之战片尾曲响起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已经亮灯的影院中沉默看完。
当蓝胖子伴我同行放映的时候,有那么多中年人在黑暗中流泪。
其实,我们有时候看起自己来,真的很像条狗。
前段时间出去旅游,给老婆孩子一人一部数码,我端起用了十年的胶片机,塞进过期三四年的RVP。每张都认真构图,耐心测光、补光,一周下来,两个胶卷都还没用完。再看两部数码,拍好几百张了。
冲洗、扫描,等我看到影像,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可我还是记得每幅图片的场景,记得当时的心情,甚至身边路过的行人。
在摄影方面,我觉得大陆应用的技术非常先进而且普及。但境外,在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几家“落后的”传统冲晒店,胶卷相机和胶片,仍然安然的躺在商场超市。
或许我们很多人在摄影当中所追求的已经不再是影像背后的故事,而更多地在探讨和追求像素高低、色彩还原、快门时滞、数据存储、完美构图等等。所以才更注重相机采用的技术,更愿意更新器材;买、买、买,毕竟最容易做到。
各种比赛各种美的图片已经充斥,可真正沉下去把摄影当作艺术的,好像并没有几个。
带来情怀的不是胶片,而是胶片隐约让人勾起埋藏心底的一些什么——那东西是不是叫情怀。
除非你乐意玩中,大画幅,135意义真的不大
胶片的廉价高分辨率短期内还是数码赶不上的,想想看一张大画幅胶片也就一两百,一块A4大小的CMOS呢?
数码和胶片都有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的确,在电子技术发展到如今,胶片在宽容度上已经被一些cmos赶超了。除去中大画幅在成本与画质上的优势(这些其实都不是主流的玩家,大多数人还是以135为主),那么胶片带给我们的真的只是情怀吗?
情怀这个词因为一家公司最近我们经常提起,情怀与文艺小众沾上关系,当然就有人拿它来标榜自己。现在的摄影圈也是这样,不免也有人人都用数码,我用胶片就是小众逼格高了的想法。
我不同意。
情怀究竟是什么?
举个例子,做一件好像没有什么用的事情,可是因为自己喜欢可以义无反顾。除去功利心而追求美好的事物,让心灵得到满足。
数码和胶片摄影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都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啊。所以我不认为胶片就更加有情怀。
但是我还是偏爱胶片的。为什么呢?
因为拍胶片能教给我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少人愿意停下脚步。如果用数码相机,按下快门,看看液晶屏觉得不好没有关系,再拍几张就好。甚至对着一些东西会不假思索地像机关枪扫射。不能说所有人都如此,但是见到过很多。这样摄影还有什么意义呢?用胶片的时候,可能因为成本上的考虑,每拍一张照片前总会思考些,琢磨一下构图,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样往往更加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是胶片教给我的。
另外还补充一点,觉得那些老相机都是真正的艺术品(特别是全机械),个人很喜欢。一种很严谨的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有历史感(故事)的,之前买了一台机械相机上就刻着一位日本摄影师的名字,捧在手里就激发了创作热情。
其实使用数码和胶片,仅仅是个人喜好,用不着争辩,即使现在是数码时代,却也不能否认胶片曾经的地位,这是一种工艺,(更早还有手工影像),不管怎样,摄影应该更加重视前期(当然后期也重要),带着一份纯粹与热爱,细心构图,追逐光影。无论是纪实瞬间,还是画意创作,都会是快乐的。
“古老”的工艺
最近碰到不少初学摄影者来问我要不要入胶片的坑,一问才知道,都是看了微博上各位胶片人像网红,才中得毒.这个”古老”的工艺,如今正在焕发新的青春.水分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是心怀鬼胎?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1为什么是胶片?
便宜!
胶片徕卡就是比全幅数码徕卡便宜.一个可乐标,你买不了吃亏,你买不了上当,也不必担心胶片太贵,大多数可乐标信仰者几乎买来也不按快门
徕卡作为新生代的奢侈属性物,已经承载了类似于机械表的功能,更多的时候,拍照只是徕卡相机的一个很小的功能—正如精准的时间只是机械表的一小部分功能.
徕卡聚众扎堆抚摸党的崛起,让已经被红圈白炮腻的不行的老法师们,找到了新的玩具.
而且赚钱啊!
胶片拍商业人像片,是满满当当的情怀,还能多收客户材料费人工费,不用担心当场拍砸尴尬,影响客户心情,反正当场也看不到片子,这让废片频出为常态的摄影师松了口气.
不论是屯了一仓库胶片相机等待出售的中古相机商人,还是刻意追求小众的”伪文艺青年”,他们都对胶片的”膜力”趋之若鹜.
这也造成了一些本该被历史潮流淘汰的老机器,逆势飞涨.(例如被韩星拍写真后,狂涨不止的CONTAX T3)
2胶片拍的好看吗?
到底大家嘴里的胶片味是啥?
如果真的有精准的胶片调色,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一张数码照片.实际上,所谓的”网红胶片味 “更多是被“富士魔术手”之类的底片扫描仪”后期”出来的效果,对于那些懒得后期精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完美!
不用担心被客户骂色彩问题,或者没做液化,只要说,这就是胶片拍的,胶片没有后期!!(实际上胶片也是有暗房后期的,精细起来做,绝对是个技术活,连富士魔术手也有根据不同胶片对应的色罩微调,不过鼓吹胶片神教的人从来无视这事)
3胶片还有用吗?
本文并不打算成为某种义愤填膺的檄文,把所有用胶片的人都批判一番.
在艺术领域,依旧有人在玩胶片甚至更古老的蓝晒工艺、铂/钯金印相工艺、蛋白工艺、重铬酸盐工艺、胶棉湿版工艺、湿版火棉胶工艺……
用特定工艺手法来表达对应的题材,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这个消费主义和“仿真(simulation)”泛滥的社会.胶片和德国老镜头,都被符号化了.
到最后,每个新手都相信
“毒德大学”,”徕卡最高”
胶片相机依旧有自己独特的细分用途,这些反而不太被提及:
需要进行精密操作,并且巨幅输出画质惊人的大画幅相机;
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依然坚持工作的机械结构;
类中画幅像场 宽幅相机XPan
等等等
数码单反玩溜了,翻出家里的老胶片机体验一下。
就只是单纯的好奇想体验一下
结果冲扫出来,卧槽,真好看
入坑了,正经创作还是数码,胶片也背着,偶尔撸两张怡个情,挺好玩的
也很享受等冲扫时候的期待感
用胶片养成了拍之前过脑子的习惯,出片率大幅上升
毕竟每过一下卷都是银子
一改瞎[哔-]拍回去挑的习惯
这就是情怀,当然,仅此而已
有部电影叫《肩并肩》
转一篇文章,原文:水木社区-源于清华的高知社群
发信人: iPhoenix (RedMorning), 信区: Film
标 题: 有个JB胶片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an 20 00:02:10 2012), 站内
“我这是LOMO的色彩。”
“Nikon镜头出来的颜色就是这个样子的。”
“Fuji Proplus II偏暖,Kodak EBX偏冷。”
“我直接扫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绝对没有PS。”
……
每次见到那些拿着魔术手店扫跟你大谈不同胶卷区别的,就特别想抽丫嘴巴子。
拿着店扫片认为是胶片直出的人是无知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智商不足以理解胶片的特性,以及不会使用科技的2B。
满足于店扫效果并乐此不疲,可以默认为没有想象力。
色彩重构这种东西,纯粹是个私人的事情,你喜欢暖我喜欢冷,每个人都不一样。对胶片来说,首先不可能完全还原颜色(负片,正片都一样)。而负片去色罩和色彩平衡的技术掌握不好,用什么底扫搞出来都是屎一样的质量。所以扫描负片你几乎永远无法知道原片究竟是什么样,说白了没个准,只能凭借记忆和眼睛,怎么舒服怎么来,全靠后期,有JB所谓的原始胶片味。
然后有人说胶片宽容度秒杀数码。真心未必。
感光宽容度和输出宽容度是两个概念,在数码里边应该叫动态范围才对。数码相机的感光宽容度受硬件限制,而输出宽容度可通过软件调节。最终输出效果还要考虑到HDR等因素来最终判断。但无论你使用那种介质,扎实的前后期基本功和优秀的内容都是必须的,宽容度根本不能说明一切。至于黑白,不做暗房的就别BB了,谁做谁懂,不多解释。
所以,海明威在第十七届党代会上发微博说:
正片不自扫,不如负片好;
负片不校色,绝对是二货。
黑白不暗房,数码比它强;
数码不后期,实乃大傻逼。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10 )
啥叫情怀?放着好好的数码机不用,非要折腾胶片来装逼不叫情怀。
为什么数码时代要拍胶片?抛开大画幅不说,数字机无论在画质、色彩、质感、后期余地上都已经可以胜过胶片了,为什么还是有人坚持胶片?
于是我想提一下导演诺兰同志,这位仁兄坚持玩胶片,在好莱坞日益数字化的潮流下,他坚持用胶片搞定了《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等神作。而前不久侯导的《聂隐娘》也坚持用胶片,而且还非要4:3画幅…. 于是这是一种情怀吗?我不知道…
在我看来是一种态度。
但是在以前的电影剧组,摄影一声rolling,全场就会立刻进入状态,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胶片盒里是钱在转啊,当心制片人宰了你啊!
反观今天,是个人就敢跑到摄影机旁边嚷嚷要看回放….
换成拍照也一样,一次快门一块钱起步,还要付出你在暗房洗印的大量劳动,你的照片拍完,要等到几个小时,几天,甚者几个月才可能看到成品,不像现在…那个画着一个框,框里一个小三角的键一摁就好。数码机随意拍,拍不好再来十张都没关系。
尤其是许多拍个花花草草都要高速连拍自以为牛逼的主….
而胶片一摁快门,覆水难收。
于是你才会在拍摄前仔细思考,严谨操作,才会用最专一的态度来拍摄每一张照片。
至于情怀?至于逼格?会拍胶片有什么?无非就是摁个快门配点药,是个人都会。不以该有的态度去拍摄,别说胶片,哪怕玩湿板都和土豪暴发户没事砸部IPhone6玩没区别!
有些事情,有些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挺好。
不是我快不起来,而是慢了,这味道才深刻,才隽永。
我很赞成楼上@晨雨的那句话:带来情怀的不是胶片,而是胶片隐约让人勾起埋藏心底的一些什么。
当五军之战片尾曲响起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已经亮灯的影院中沉默看完。
当蓝胖子伴我同行放映的时候,有那么多中年人在黑暗中流泪。
其实,我们有时候看起自己来,真的很像条狗。
前段时间出去旅游,给老婆孩子一人一部数码,我端起用了十年的胶片机,塞进过期三四年的RVP。每张都认真构图,耐心测光、补光,一周下来,两个胶卷都还没用完。再看两部数码,拍好几百张了。
冲洗、扫描,等我看到影像,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可我还是记得每幅图片的场景,记得当时的心情,甚至身边路过的行人。
在摄影方面,我觉得大陆应用的技术非常先进而且普及。但境外,在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几家“落后的”传统冲晒店,胶卷相机和胶片,仍然安然的躺在商场超市。
或许我们很多人在摄影当中所追求的已经不再是影像背后的故事,而更多地在探讨和追求像素高低、色彩还原、快门时滞、数据存储、完美构图等等。所以才更注重相机采用的技术,更愿意更新器材;买、买、买,毕竟最容易做到。
各种比赛各种美的图片已经充斥,可真正沉下去把摄影当作艺术的,好像并没有几个。
带来情怀的不是胶片,而是胶片隐约让人勾起埋藏心底的一些什么——那东西是不是叫情怀。
除非你乐意玩中,大画幅,135意义真的不大
胶片的廉价高分辨率短期内还是数码赶不上的,想想看一张大画幅胶片也就一两百,一块A4大小的CMOS呢?
数码和胶片都有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的确,在电子技术发展到如今,胶片在宽容度上已经被一些cmos赶超了。除去中大画幅在成本与画质上的优势(这些其实都不是主流的玩家,大多数人还是以135为主),那么胶片带给我们的真的只是情怀吗?
情怀这个词因为一家公司最近我们经常提起,情怀与文艺小众沾上关系,当然就有人拿它来标榜自己。现在的摄影圈也是这样,不免也有人人都用数码,我用胶片就是小众逼格高了的想法。
我不同意。
情怀究竟是什么?
举个例子,做一件好像没有什么用的事情,可是因为自己喜欢可以义无反顾。除去功利心而追求美好的事物,让心灵得到满足。
数码和胶片摄影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都能给自己带来愉悦啊。所以我不认为胶片就更加有情怀。
但是我还是偏爱胶片的。为什么呢?
因为拍胶片能教给我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少人愿意停下脚步。如果用数码相机,按下快门,看看液晶屏觉得不好没有关系,再拍几张就好。甚至对着一些东西会不假思索地像机关枪扫射。不能说所有人都如此,但是见到过很多。这样摄影还有什么意义呢?用胶片的时候,可能因为成本上的考虑,每拍一张照片前总会思考些,琢磨一下构图,究竟想表达什么,这样往往更加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是胶片教给我的。
另外还补充一点,觉得那些老相机都是真正的艺术品(特别是全机械),个人很喜欢。一种很严谨的匠人精神的体现,也是有历史感(故事)的,之前买了一台机械相机上就刻着一位日本摄影师的名字,捧在手里就激发了创作热情。
其实使用数码和胶片,仅仅是个人喜好,用不着争辩,即使现在是数码时代,却也不能否认胶片曾经的地位,这是一种工艺,(更早还有手工影像),不管怎样,摄影应该更加重视前期(当然后期也重要),带着一份纯粹与热爱,细心构图,追逐光影。无论是纪实瞬间,还是画意创作,都会是快乐的。
“古老”的工艺
最近碰到不少初学摄影者来问我要不要入胶片的坑,一问才知道,都是看了微博上各位胶片人像网红,才中得毒.这个”古老”的工艺,如今正在焕发新的青春.水分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是心怀鬼胎?揣着明白装糊涂呢?
1为什么是胶片?
便宜!
胶片徕卡就是比全幅数码徕卡便宜.一个可乐标,你买不了吃亏,你买不了上当,也不必担心胶片太贵,大多数可乐标信仰者几乎买来也不按快门
徕卡作为新生代的奢侈属性物,已经承载了类似于机械表的功能,更多的时候,拍照只是徕卡相机的一个很小的功能—正如精准的时间只是机械表的一小部分功能.
徕卡聚众扎堆抚摸党的崛起,让已经被红圈白炮腻的不行的老法师们,找到了新的玩具.
而且赚钱啊!
胶片拍商业人像片,是满满当当的情怀,还能多收客户材料费人工费,不用担心当场拍砸尴尬,影响客户心情,反正当场也看不到片子,这让废片频出为常态的摄影师松了口气.
不论是屯了一仓库胶片相机等待出售的中古相机商人,还是刻意追求小众的”伪文艺青年”,他们都对胶片的”膜力”趋之若鹜.
这也造成了一些本该被历史潮流淘汰的老机器,逆势飞涨.(例如被韩星拍写真后,狂涨不止的CONTAX T3)
2胶片拍的好看吗?
到底大家嘴里的胶片味是啥?
如果真的有精准的胶片调色,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一张数码照片.实际上,所谓的”网红胶片味 “更多是被“富士魔术手”之类的底片扫描仪”后期”出来的效果,对于那些懒得后期精修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完美!
不用担心被客户骂色彩问题,或者没做液化,只要说,这就是胶片拍的,胶片没有后期!!(实际上胶片也是有暗房后期的,精细起来做,绝对是个技术活,连富士魔术手也有根据不同胶片对应的色罩微调,不过鼓吹胶片神教的人从来无视这事)
3胶片还有用吗?
本文并不打算成为某种义愤填膺的檄文,把所有用胶片的人都批判一番.
在艺术领域,依旧有人在玩胶片甚至更古老的蓝晒工艺、铂/钯金印相工艺、蛋白工艺、重铬酸盐工艺、胶棉湿版工艺、湿版火棉胶工艺……
用特定工艺手法来表达对应的题材,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在这个消费主义和“仿真(simulation)”泛滥的社会.胶片和德国老镜头,都被符号化了.
到最后,每个新手都相信
“毒德大学”,”徕卡最高”
胶片相机依旧有自己独特的细分用途,这些反而不太被提及:
需要进行精密操作,并且巨幅输出画质惊人的大画幅相机;
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依然坚持工作的机械结构;
类中画幅像场 宽幅相机XPan
等等等
数码单反玩溜了,翻出家里的老胶片机体验一下。
就只是单纯的好奇想体验一下
结果冲扫出来,卧槽,真好看
入坑了,正经创作还是数码,胶片也背着,偶尔撸两张怡个情,挺好玩的
也很享受等冲扫时候的期待感
用胶片养成了拍之前过脑子的习惯,出片率大幅上升
毕竟每过一下卷都是银子
一改瞎[哔-]拍回去挑的习惯
这就是情怀,当然,仅此而已
有部电影叫《肩并肩》
转一篇文章,原文:水木社区-源于清华的高知社群
发信人: iPhoenix (RedMorning), 信区: Film
标 题: 有个JB胶片味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an 20 00:02:10 2012), 站内
“我这是LOMO的色彩。”
“Nikon镜头出来的颜色就是这个样子的。”
“Fuji Proplus II偏暖,Kodak EBX偏冷。”
“我直接扫出来就是这个样子,绝对没有PS。”
……
每次见到那些拿着魔术手店扫跟你大谈不同胶卷区别的,就特别想抽丫嘴巴子。
拿着店扫片认为是胶片直出的人是无知的。
这些人都是一些智商不足以理解胶片的特性,以及不会使用科技的2B。
满足于店扫效果并乐此不疲,可以默认为没有想象力。
色彩重构这种东西,纯粹是个私人的事情,你喜欢暖我喜欢冷,每个人都不一样。对胶片来说,首先不可能完全还原颜色(负片,正片都一样)。而负片去色罩和色彩平衡的技术掌握不好,用什么底扫搞出来都是屎一样的质量。所以扫描负片你几乎永远无法知道原片究竟是什么样,说白了没个准,只能凭借记忆和眼睛,怎么舒服怎么来,全靠后期,有JB所谓的原始胶片味。
然后有人说胶片宽容度秒杀数码。真心未必。
感光宽容度和输出宽容度是两个概念,在数码里边应该叫动态范围才对。数码相机的感光宽容度受硬件限制,而输出宽容度可通过软件调节。最终输出效果还要考虑到HDR等因素来最终判断。但无论你使用那种介质,扎实的前后期基本功和优秀的内容都是必须的,宽容度根本不能说明一切。至于黑白,不做暗房的就别BB了,谁做谁懂,不多解释。
所以,海明威在第十七届党代会上发微博说:
正片不自扫,不如负片好;
负片不校色,绝对是二货。
黑白不暗房,数码比它强;
数码不后期,实乃大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