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西方国家给品牌起名可以轻松地以人名命名并让消费者接受?

理由
举报 取消

对比一下:“我刚刚逛街买了几件 Hook 的内裤。”“我今天骑着 Hook 去上学的,很拉风。”“我饿了,我们去吃 Hook 吧,很好吃的。”“全新 Hook 油电混合3.0,百公里耗油5.8……”“我刚刚逛街买了几件胡戈的内裤。”“我今天骑着胡戈去上学的,很拉风。”“我饿了,我们去吃胡戈吧,很好吃的。”“全新胡戈油电混合3.0,百公里耗油5.8……”

2017年7月8日 10 条回复 1522 次浏览

发起人:胡戈 初入职场

专业餐饮媒体记者\全级别吃货\崇洋媚外者

回复 ( 10 )

  1. 胡戈
    理由
    举报 取消

    没等到满意的答案。自己琢磨了一下。

    首先纠正很多人的错误逻辑。我题目说得很清楚,不是说中国不可以,而是中国比西方要困难。西方人办个企业拿自己名字(主要是姓)做企业名和品牌名太正常不过了,没人会觉得别扭。随便查一下,以 H 为例,每一个有一定人口基数的姓都已经被用作品牌名了,而中国却没有这种现象。不信的话我们一个个来查。

    以 H 开头的姓:Surnames [Last Names] Starting With H in the United States

    Haas Automation,由 Gene F. Haas 在 1983 年创建。

    居然还是法拉利 F1 车队的赞助商。

    由 Dr. Otto Röhm 和 Mr. Otto Haas 在 1907 创办,曾经进入过世界五百强的大企业。

    由 Jack Schuler 和 George Haas 创办

    THE HAAS GROUP,奥地利的企业,最早由 Josef Haas 创办,在上海有工厂。

    这个不知道是干嘛的,看起来高大上的样子。

    德国的,看不懂,下面有好多公司

    还有一些貌似不大的企业

    第二个:HACKETT,排名 1689。

    第三个:HADLEY,排名 1561

    第四个:HAGAN,排名 1651

    第五个:HAGEN,排名 1584。

    这么查下去真的很无聊,反正你知道西方创业者拿自己的姓作为企业名是很普遍的现象就行了。

    有人说会不会常用姓就不太用作企业名了?怎么会。以 HENRY (排名133)为例:

    越是大姓用的企业越多。

    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这种现象(是现象,有一定数量和普遍程度的才能叫作“现象”),拿自己名字做企业名、品牌名的,大部份(“大部份”的意思是有很多,但不是全部)中国人创办企业不愿意拿自己名字做品牌名,不信的话你查,胡、何、韩、小明、小刚、大力……你看看有没有。无论是自己还是消费者,大部份人不认同这种起名的方式,会觉得怪怪的,少数愿意用自己名字的,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名字刚好符合企业气质(父母给起了个好名字),或者本身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轻松。

    ——————————–

    下面进入正题。

    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出来有以下几点原因,它们共同起作用造成了这种现象。

    最主要的是语言和文化差异。

    西方语言是多音节,中文是单音节。因此西方人用自己的姓作为企业名,在日常交流中不会造成障碍。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姓就比较麻烦了,只有一个字,在日常交流中容易出错,“今天胡减价快去买吧”,“什么?什么减价?”……只好配上别的字,比如“记”、“氏”,才可用于日常交流。

    西方国家用于姓或名的单词,“姓名感”不强,父母给孩子起名也不会绞尽脑汁想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词语,有些单词往往还可以用作地名或物品名,因此当他们使用自己的姓作为品牌名的时候就比较自然,这个单词也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企业符号。而中国的姓以及给孩子起的名都有很强的“姓名感”,一看就是个人,用作品牌名的时候,难以顺利地变成企业符号。

    西方国家因为是以多音节发音为主导,用无意义的字母来拼成词,拼的方式千变万化,因此姓非常多且分散,虽然也会重复,但尚在能忍受范围内。而中国是以文字为主导,姓就是一个字,且因为中国的农耕社会造成人员居住相对稳定,大部份人都集中在一些大姓里,同姓的人非常多,更糟糕的是这些姓还可能有着相同、相似的发音,因此在日常交流中很容易混淆。企业创始人在考虑用自己姓做品牌的时候都要好好掂量掂量。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中,商业行为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才能顺利使用自己的姓做品牌,而现在就不行了,设想一下每个城市都有一百个“张记烧饼”,全国有一万个,会怎样,有点抱负的创业者都不会起这样的品牌名的。

    那么用自己的全名行不行?全名的指向性太强了,看起来就完全是一个人了,不象姓那样还看不出是个什么,需要消费者对此人有高度认同,比如“李宁”,或者商业行为局限在某个小领域的情况下,比如“张小泉”,才敢用。

    次要的是历史原因。

    西方国家从很早起就重视商业,普遍具有经营和品牌意识。人们普遍熟悉了以人名作为品牌名的做法,习惯成自然,就不觉得怪了。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重视商业,经营意识不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去主动创立品牌。

    而到了上世纪中,私人企业一夜之间被国有化,自由经济被人为中止了,市场上极少再有以创办人姓名作品牌的产品出现,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允许私人创办企业了,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此时在人们的印象里,使用姓名作品牌的都是一些“老字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这个时候创业者就没办法再拿自己的姓名作企业、商品名了,对经营有负面影响(少数传统手工艺、餐饮、服务行业除外,中老年消费者认为老字号更可靠,因此使用人名是可行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企业主普遍缺乏信任感,使用自己名字作企业名可能会给人以不好的感觉,比如“万达集团”改成“健林集团”,“万科地产”改成“王石地产”,消费者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2. 张腾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真的没有吗?其实有很多啊:

    李锦记(李锦裳),王守义,陶华碧,均瑶(王均瑶),李宁,腾讯(马化腾),京东,还有一大片的香港企业和……康师傅(好像有奇怪的东西混了进来)……

  3. 魁星
    理由
    举报 取消

    西方的人名意义比较具体。

    你叫个梓轩牌,睿哲牌,艺凡牌……

    完了。

  4. 陈述
    理由
    举报 取消

    我来回答,最近在给自己的品牌起名字掉了许多头发,楼主自问自答得不错,我着重补充一下。我想这里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与西方的价值观的不同。西方追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已经在社会中潜移默化,形成一种普遍的思考模式甚至行为模式。

    而中国则习惯集体主义,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而且中国人自古以“淡泊名利”为一种高尚的体现。一种是鼓励个人的创造的社会风气,一种是鼓励集体利益之上的社会风气,加之两者民族气质的不一样,中国人相对内敛,所以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种现象。李宁,很难得,但是很难去评价两者哪个好,哪个不好,命名最关键还是要看准自身的优势。

  5. 覃韬
    理由
    举报 取消

    也许是因为Hook是名 胡戈是姓+名?

    良辰太阳镜,克强冲击钻,泽民水龙头… 似乎也没什么违和

  6. Messiah
    理由
    举报 取消

    王守义十三香 王麻子剪刀 张小泉菜刀

  7. Travis L
    理由
    举报 取消

    不是什么不习惯,有的是用人名的品牌,那些不用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名了就没法假装国外品牌骗老百姓了

    过去信息闭塞,自称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就可以了,现在老百姓都在上网,只有弄一些拗口的才行,你叫者行孙的话,不管拼音谐音都一看就是国产吧。

    看看现在商场里的牌子,装法国的La Chapelle,装意大利的Stellaluna、Ochirly,英文名因为老百姓平均英语水平提高较快容易看出问题都不流行了

  8. 雷震元
    理由
    举报 取消

    市场交换的初期只要求品牌便于区分、记忆和寻找,这之要求读记度,中华老字号和西方早期的品牌都是如此。

    随着商号和品牌的越来越多,用家族姓氏和个人姓名做品牌命名,仅仅有读记度,但缺乏其他优势:意象之好格局之大、引发美好联想的美联度,与行业精神和产品服务特性关联匹配的传神度。

    武大郎烧饼、张小泉剪刀、bayer医药、Michelin轮胎,就不如同仁堂医药、稻香村食品、五粮液酒、Volkswagen大众汽车、Qualcomm高通公司、microsoft微软、facebook脸谱……美联度和传神度好。

    详细解读见:

  9. 李长
    理由
    举报 取消

    李记,周记,张记满大街都是,你不能因为多了个记,就认为它不是姓做商标,当然,这类重名率太高,申请商标估计不容易。

    老字号用人名的也很多,但大部分都被合营了。

    另外,腾讯这种形式用人名其中一字的公司也是很多呀

  10.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国外很多品牌都有多年的家族传承。国内曾经也有这样的老字号,类似王守义、王致和。现在家族品牌做大也都不容易,或者失去家族特性,所以也就少见了。少见了自然也就觉得奇怪了。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