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来看互联网留学一类的O2O留学平台?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现在在线教育热,留学也不例外,出现了很多留学互联网平台,想知道怎么看,靠谱吗还是噱头? 2017年8月21日 6 条回复 1211 次浏览 O2O,互联网,留学
回复 ( 6 )
之前看很多人多顺顺的评价,以及那个雷厉风行的推广势头,包括他们对营收的吹捧,我感觉就不是很靠谱。在豆瓣上看到一篇也是在评价留学平台的,好像是一个顾问写的。
留学O2O平台的各种坑!
把手头上几个学生的申请做完,我算是负了责任,功成身退,决定退出留学X老师这个平台,重新找工作。作为一个原国内大型留学咨询机构5年的金牌顾问,到留学X老师这半年,到义无反顾的退出,我觉得我的经历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梳理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就当是一种借鉴吧。
一、关于顾问经验和能力的问题
对于顾问会严格审核经验和服务能力,这是一开始我觉得留学X老师平台可能走得通的一个原因。因为只有质量保障的前提,才有平台持续口碑的可能,一开始做砸了,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是冲着这点去的,可以说是很早的一批,也是有审核,但迫于人气不足的原因,后面平台大大放低了审核标准,由原来4-5年行业经验的要求,降低到1年,甚至后面有一些还没工作一年的顾问,也进来了,并且还默许虚拟了顾问的工作年限。
更不靠谱的是,为了让平台能够服务的国家、学位和专业类别更多,许多顾问通过审核后,便马上修改自己的服务领域,从没有做过的领域,也大胆写上去。这种重审核轻监管的方式或许就是平台默许的,也可能是平台生存的方式,我感觉这跟淘宝上没什么差别。这也是我开始对平台产生担心和疑虑的原因。
二、关于高提成提高顾问积极性
这对我是最大的吸引力,70-90%的提成,解放顾问生产力。坦白说,我一开始确实是冲着这点去的,我因为有5年经验,所以给了我80%的提成,这几乎等同于自己的学生,没理由不做好,而且有这么高的提成,我可以不用做太多学生,做几个就够了。把精力真正放在自己的学生服务上,这也是我原本的追求。
但实际做下来,与我期望相差甚远。比例是真的,但付出不是一般的多,要把精力十足地投在服务学生上是不可能的。加入这半年里面,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写文章,在平台回答问题争取曝光度、在论坛解答问题,加入Q群找学生解答问题,去学校找学生交流,有时候忙完要到晚上一两点,留给服务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多,至少绝对不是主要的时间,甚至有个在服务的学生有一次还问我,为什么有时候发微信给我没办法及时给与回复(第六点我也做进一步说明服务监管)。
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那么高提成?因为你相当于从原来一个踏踏实实做服务的顾问,变成一个集网络运营人、市场推广人员、软文写手、销售顾问、服务老师多身份于一身的人。所有这些,让你没法集中精力在服务上,最后我服务的这几个学生,全都是我自己推广和对我认可得来,不该有那么高的提成吗?我自己甚至都在想,既然这样,我干嘛还要给平台20%呢?付出那么多,感觉跟原来的收入差不多,成就感的低谷。
三、关于平台自身的资源
承接上面说的,为什么自己要那么累?难道平台没资源吗?为什么要顾问自己去拼?平台自身是有一些咨询资源的,这受惠于一开始新颖的模式,产生了一些学生有看一看的心态,但这些咨询的有效性非常低,很多就是问问问题就走了,或者就是聊一下,真正做决定没有多少个,我从头到尾在平台拿过20几个咨询,没有一个签下来,这些也没有被其他顾问签下来(是否私自签了我不知道),后面我再说说这里咨询的问题。
有效资源少或许是因为平台认可度不高,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推广的投入,没有看到平台有大规模的推广、网络、微信、微博都极少。为什么?因为资金不够吧,可能为了省钱吧,小打小闹怎么可能把平台做起来?我原来工作5年的机构,每年在网络的投入就是几千万。不投入怎么会有收入?这也是后面许多顾问有怨言的原因,这可能也是一开始许多顾问是以兼职身份加入的原因吧。
四、关于试用服务
强烈想吐槽这个!坑爹!这也引发后面要提及的许多咨询问题。为了吸引学生咨询,平台推出了无限制的试用服务。也就是你可以选顾问服务,直到选中满意的为止。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保障,当然,这里面有好也有坏;对于顾问来说,这就是一个噩梦,也是矛盾集中的地方。
对于学生来说,为什么说试用有好有坏呢?好的原因是可能你试多了能够挑到好的老师,反正不要钱,但你会需要花上时间成本,服务了1-2个星期,不行了再换人,当然,对比机构也是要时间成本的,只不过挑老师有人为造成的时间成本。撇除大部分试用了2个老师后就没有下文的学生,大部分签下来的学生,都是经过3-4个老师的试用的,只有小部分是一击即中。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口碑不应该是平台考虑的吗?一开始不应该安排最合适的老师让学生早点签下来?逻辑本应如此,平台也确实会向好的老师倾斜一些。但是,上面提到了,许多人对平台持观望态度,因此,平台为了让顾问觉得这里有资源,为了提振顾问对平台的信心,有学生来试用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会把学生推给一些资历低的顾问。我接到过几个二手的试用服务,明明我比第一个试用的老师案例更多经验更丰富,却不优先安排我试用。而且,问题最大的还在于,在交接的时候,第一个试用的顾问并不愿意跟我透露太多学生的情况,仿佛感觉我抢了她们学生一样,有时候还会有一些误导,这导致二次试用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说“之前那个老师是那么说的,怎么你这样说”,给跟进服务带来许多不便。加上后期平台开放顾问自由争取学生,加剧竞争,矛盾也就这样产生,这也为什么顾问之间的关系其实不是太好。
五、关于服务报价
尽管平台有统一的最低报价,但报价这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顾问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这样引发的。举个例子,平台对于申请美国硕士指导价格最低是22000,比一般中介低很多,而由于平台允许老师自由报价,也有试用这一项,这导致不少学生在第二个试用服务还没启动的时候就直接问报价,试探最低的价格。这样一来顾问一有咨询就报最低价格,而学生还要压价的问题。对学生是好的,但对平台内部的运作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最激烈的一次是两个顾问为了争一个学生,在平台内部Q群里面破口对骂,互相指责对方压价抢学生,还抨击对方在学生那里说自己的坏话。这完全不利于之间的协作。
服务报价带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私单问题。资源本来就少,大家都想抢,由于平台不允许低于最低指导价格的合同,有顾问私底下跟学生签约,绕过平台。尽管平台跟顾问之间有私单的惩罚性条款,但原本这些顾问就是在机构任职的兼职顾问,没什么职业道德,而只要跟学生达成协议,其实平台也根本查不到实据。这种破坏公平性的行为,也导致许多顾问觉得没意思,甚至都不观望了。
六、关于服务监管
从我服务几个学生来看,基本没有什么监督,就是放任的情况,全靠顾问自律。所有的原则都是基于:这个学生是顾问自己的,顾问理应自己会上心。如我第二点说的,确实如果单纯的做服务来说,只要顾问是个负责的人,有那么高的回报,顾问应该是会上心的。但顾问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的,因此完全有可能不及不到。
另外,我所说的监督,不只是回访学生这样的监管,毕竟有时候学生也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我所说的是没有一个中央监管统筹。在以前机构时,对于服务进度、质量是有严格统一标准的,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要做好,需要提醒学生什么内容全都有标准,监管甚至是到了每所学校的截止时间这样精细化的程度。
在平台这里,没有这样的统筹工作,顾问也都是在家里办公,比较松散,缺少这样的高压,如果没有顾问自身极强的自律性和责任心,很容易出问题。10月份就有顾问导致学生错过美国金融第一轮的那些截止时间,要求退款,平台也只能追责,并且不跟顾问续约,但松散的服务管理,正是导致这样问题的根源,不管平台后续如何处理,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无法弥补。
七、关于团队协作
说到这里,感觉都是泪,这个跟服务监管也是密切相关。由于每个人都是相互竞争的顾问,因此,不闹翻不敌对已经算很好了,还能有什么协作。由于是各自为战,你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资料,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大家都自己用着,不会共享,也不会协同一起完成专业资料、录取资料和学校信息的整理,都是自己摸索,缺乏团队查漏补缺,一些信息错误是难免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导致许多工作是重复性的,低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服务多点学生,那也是很难的,精力本来就有限。
八、关于注册资本和投资金额
这点我为什么放最后说呢,因为根本不重要。留学X老师声称注册资本1000万,拿到2000万的投资。但正如留学界某大炮炮轰某留学平台一样,这东西怎么说都可以,“又不给查账”。所以水分很多。从注册资本来说,目前是没有限制,因此注册多少都是可以的,投资方面,声称拿到多少钱不要紧,关键是看实际的运作。
这样的运作,我可以理解。但需要警惕一点的是,如果宣传激进、带有洗脑式的吹捧,那就需要小心。因为很有可能这只是资本的运作,为了上市融钱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的可能就是资金断裂的万劫不复。
总体上,我不看好这种监管松散的淘宝式平台,希望大家都能谨慎些。我算是走了一圈下来,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写下这些东西,让大家参考借鉴。
我只能说,谨慎!这两年互联网热催生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泡沫,贷款、融资、教育等各领域都在炒概念,我觉得像留学、教育这样类别的领域,重要的还是服务。不要被所谓的概念蒙蔽了,平台很多都考补贴,一旦资金链端,就有很多问题了。慎重!慎重!
目前互联网留学也就360教育集团合伙人制靠谱些
小马哥说的可能是亲身经历,如果这些是真的,那确实很悲催。我也是留学业内人,对创投那一套也有些了解,研究比较多关于留学O2O的平台,也曾经有平台来拉我,所有给我的感觉就是:钱多人傻!速来!感觉搞这些的都非常急功近利。这让我望而生畏。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看几篇文章,比如王大炮的《资深留学专家王觉菊给您深扒顺顺留学》、《留学专家王觉菊给您深八跟谁学》、MKT的《你造吗,顺顺试图掩盖的那些真相》。可以详细看看,基本没有什么好话,说话好的都是诸如多知类的媒体的造势,或者融资多少啥计划的媒体发布会。不要太当真!不要太当真!不要太当真!。看这样平台有几点要注意的:
1.在游说你的时候是否吹得很大,如果近乎洗脑就要警惕,水很深,像传销
2.平台目标多数是投资方的包装,没有太大价值的最终只能是击鼓传花,等待最后的接盘侠
3.融资多少钱听听就好,有很多是混淆概念,融资多少钱和收到投资意向是两码事,要问清楚,有平台一直拿投资意向说事,说白了,投资意向就是还没投!因为投资人不是傻的,现在国内缺的就是好项目!投资人精明得狠!不是你包装一下就可以了,肯定要看你业绩!
我不太看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很难做起来的,服务质量可能没什么保障,毕竟这样的结构太过松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