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出海谋生」,比较成功的猎豹移动甚至上市了,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理由
举报 取消

海外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他们活的怎么样?

2017年8月6日 10 条回复 1182 次浏览

发起人:阿布熊 初入职场

[db:提问者简介]

回复 ( 10 )

  1. 腾讯科技
    理由
    举报 取消

    因为地域、语言、风俗和宗教的不同,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外经常会遇到尴尬,先讲两个小故事。

    一加手机在印度和欧洲市场比较受欢迎,但在火爆之前,刘作虎和他的团队也遇到过意外。2014年夏天,一加在官网论坛发起了一个女士优先的优惠活动。然而,活动一发布就受到网友抵制,大骂一加性别歧视、侮辱女性,这让刘作虎感到震惊,不得不马上撤下活动并公开道歉。

    360前副总裁李涛创建的手机用户系统APUS在海外反响也不错,但进入阿拉伯国家时,团队遇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阿拉伯语是从右往左书写,在Google Play的评分体系中,五星是评价最高的,但阿拉伯语国家一致认为一星是最高的,所以一旦觉得你的产品好,就会在下方评价“very good”,然后打一星。

    一旦要做本地化,都不能避免会踩到这些坑。到了印度,当地把牛尊为“圣物”,游戏里面不能出现与牛有关的任何字眼;到了欧洲,因为不同宗教的新年不一样,资讯类App不能随便推送新年快乐。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APUS和一加都算是幸运儿,更多的中国公司,在出海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倒下。

    先来看看题主说到的猎豹移动。

    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曾经一度把猎豹作为标杆。就好比大疆开创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一样,猎豹清理大师(clean master)几乎是出海成功的操作样板。

    工具类产品由于功能单一,不用考虑国别差异和风俗习惯,因此一旦获得Google Play推荐,很容易就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用户。但是很快行业人士发现,做工具类App没有未来。自2015年半年报以来,猎豹移动增速不及华尔街预期,当前股价比起最高时已经跌去了近七成。

    (猎豹移动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表来源:CNNMoney)

    对猎豹来说,难点就在于用户变现和留存。清理大师很难有较大的营收,因为工具类的产品永远是低频,用户很难每天都去打开软件清理手机。在这种频度下,通过App里面的广告位带来的营收非常有限。同时,百度、360等公司也都在海外做了类似的工具,这让猎豹面临不少压力。

    猎豹发现了营收很难做之后,就去收广告联盟,但是这样做利润率也很低,还是得自己做产品。今年8月,猎豹收购了被称作美国版“今日头条”的News Republic。

    News Republic)

    实际上,为了增加用户打开频次,不仅仅是猎豹,包括APUS、今日头条、赤子城移动等进军海外也都往内容方面靠拢,而不仅仅只做一款很难找到存在感的工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本地化仍然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做内容这个方向上,海豚浏览器倒是考虑到了,但是却毁在了一次失败的卖身上。

    杨永智6年前创办的海豚浏览器曾经在海外市场表现出色,让很多创业者羡慕不已。但在卖给畅游后不久,他就离开了。因为时任畅游CEO王滔离职,畅游开始大幅缩减人力和开支,并进行战略调整,对海豚浏览器的扶持承诺无法再做到。

    与此同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海豚和王滔之后的畅游管理层理念不同,他们希望在海外大举投入,做今日头条那样的产品,但畅游不认可,认为那是内容性很强的东西,不懂当地的文化,根本就不可能做成,需要有本地团队。

    收购它的畅游则是败在了海外用户的不同习惯上。

    畅游当时想在东南亚复制91的成功,于是投入重金推广安卓应用商店Mobogenie。2013年和2014年,Mobogenie投入了数亿美元在印度和东南亚推广。可惜的是,投入的重金却没有拯救业务。

    与国内不同的是,海外用户可以直接用Google play。当国内习惯使用第三方商店时,海外用户甚至还不知道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存在。说服一个海外用户用一个他根本不了解的应用商店,成本会很高。无论是91还是畅游的安卓应用商店,在海外做的都不成功。

    Mobogenie)

    2015年4月,畅游宣布作价2.05亿美元向第三方转让了三家子公司,这意味着,包括马来西亚和英国等在内的海外市场不再受到畅游重视。如今,畅游已经很少再提出海布局。

    有的失败则是纯粹选错了市场、时机。小米和联想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进军巴西不满1年,小米今年5月宣布改变巴西市场策略,短期之内不再发布新款手机,团队也将返回中国。

    实际上,巴西对于本国电子产品采取了极其严苛的贸易保护。外国手机厂商面临极大的进入门槛,需要在巴西本地完成全散装件组装,才能避免高额的关税。

    税收几乎已经成了巴西市场的“拦路虎”,巴西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所征收的税种目前超过100种。

    但这并不是噩梦的全部,巴西生产规章和在线销售的税收政策不断变化。小米总裁林斌透露,当地经济波动太大,任何一家企业都没法承受,整个巴西连续几年负增长,经济已经崩溃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货币贬值,巴西不像人民币有时贬值百分之几,他们可以贬值50%,比如今天这部手机卖1000,明天这1000就只值500了,很多企业都在里面亏惨了,所以都没法做。

    联想也在巴西遭遇了麻烦,还在财报中多次提到巴西市场经济低迷拖累联想整体财报表现。按照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陈旭东的说法,巴西市场跟20多年前的中国市场比较相近。

    为了拓展巴西市场,联想还制定了专门的战略:并购了一家巴西公司CCE,投入运营了一个新的工厂。然而,这些并没有见效。联想在2012年以近7700万美元收购的巴西消费电子产品公司CCE,三年后又抛售给了原先的东家。

    不过,虽然小米和联想在巴西纷纷碰壁,却在印度市场表现良好:

    根据 IDC 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在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中的份额为 25.1% ,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的分别是Micromax(12.9%)、联想(7.8%)、Intex(7.1%)和Reliance
    Jo(6.8%),当季红米Note 3 是印度网上最畅销的手机。10月19日,小米宣布在印度市场18天卖出手机100万台。

    by 王潘(想和他聊聊?关注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qqtech”,回复“王潘”即可获取邮箱和微信)

  2. 透明Hermione
    理由
    举报 取消

    以太资本投资经理一枚:看了好一些出海的项目,小有感悟。

    ***小广告:主要关注方向,出海,金融,消费升级,close过的案子有ZEALER,有木头网,三个慢病管理,BP请传hm@ethercap.com***

    从去年下半年起,出海开始变为资本争相关注的一个方向,前有海外数字营销平台Mobvista以及Yeahmobi成功登陆新三板;后有APUS 15亿美金估值、美国二手电商平台5miles融资3000W美金、 登上全美IOS总榜第一名等等,出海变成了资本和创业圈广为关注的一个方向。本文将主要在“出海”火爆背后的原因、出海创业的主要类型、机遇和难点、以及目前的融资现状几个方面展开一个简单的讨论。

    出海的动力之源:

    1.国内互联网流量枯竭

    2015年的早期创投生态已经说明了一切,智能手机出货量区域稳定,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消失,大的流量平台(BAT)已经形成了碾压式的垄断优势,流量获取成本日渐升高,而免费和倒贴的模式在资本市场已降温至冰点。而国内持续发展的创业氛围让很多有资源、有实力的创业者迅速瞄准了海外这一片广阔的市场。

    2.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已经达到领先水平

    中国的生态造成了竞争力极强的中国模式。目前,中国互联网创新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在copy to china这件事上做的很成功,但是由于中国本土互联网的激烈竞争,导致单纯的copy模式往往不是最优解,最后在竞争中的胜者是将商业模式创新性地本土化的团队和公司。

    而当这种创新输出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时候,会比美国模式更加接地气;比如在生活服务领域,百度在收购了巴西本土团购网站Peixe Urbano之后,将国内团购的经营模式,包括餐饮,电影团购等业务复制到了巴西之后,成功实现了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Groupon在巴西的占有率。

    3.国内资本实力增强

    根据伦敦咨询公司Preqin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创业公司吸引了370亿美元的投资,仅次于美国68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加,从而导致更多中国的创业者和公司更有资金实力,可以去世界各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梦想。

    出海各个模式的机遇和难点:

    借用孙正义的“时间机器”观点,就是把比较发达市场的成熟业务复制到相对不成熟的地区,就好比坐上了时间机器,又重新拥有了几年前的机会。中国的出海主要就是商业模式的出海。

    出海的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别工具、内容和电商。

    1.工具类:格局已定,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变现成为重要瓶颈

    工具类作为出海探索者掘金的第一个方向,已经趋于红海。猎豹和APUS在海外的工具版图已经基本定型,桌面,清理,安全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早期创业者的机会。新的工具需要找到谷歌和其他大公司暂时不会做的方向,并且快速的获得大量的流量。这是对创新力和执行力极大的考验。

    同时,工具类产品还面临着严峻变现难题,流量分发平台基本垄断了线上流量资源,小平台没有议价能力,CPM价格很低,商业化路径比较漫长。

    2.内容/社区类:机遇与挑战并存,门槛高,需要重度本地化运营

    内容出海对中国公司来说最大的优势团队的运营能力极强,比如说,短视频类应用出海,在美国取得了APP STORE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了资本的追捧。目前在世界各地,有着海外版的今日头条,海外版的映克直播,等等。但凡,在中国被验证过的内容/社区模式都有机会在海外生出一个本地版,低成本的洗劫一大批用户。

    这是极大的机遇,但是也有相对来说也有着很高的门槛。内容和社区类的项目最需要贴近local的文化,符合当地的国情,了解当地人的喜好。而大部分中国创业者在语言和本地化运营上没有优势,如果项目本身没有很大的技术壁垒,很容易被当地的团队复制超车。

    但是在美国,内容/社区类的机会相对容易一些。原因如下,中国创业者比较熟悉美国文化;美国也有丰富的华人人才储备,他们熟悉中美两方的互联网市场,了解怎样和国内外的资本市场打交道。我有一个电商社区的客户就属于这样的类型,既是硅谷创业者,又有很多美国的影视KOL资源,同时还和很多国内的电商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团队会有先天的创业优势。

    3.电商类:万事具备,风口来临;电商能力成为重要筛选标准

    国内优秀的电商模式、中国的生产力和供应链能力为出海电商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淘宝、京东、唯品会、天猫、小红书、美丽说、聚美、网红、微商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商商业模式,和非常丰富的电商人才储备,不管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向复制到海外,我们都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技术实力。同时,中国国内的生产力和供应链能力在世界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为我们的出口电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商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分类:B2B/B2C;出口至欧美/出口至欠发达地区。东南亚,尤其是印尼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GDP高,成为了出海电商创业者第一批淘金的地方,目前无论是B2B还是B2C电商都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player,俄罗斯电商也是2015年的小风口,各种中国模式的出海都已经有团队在进行尝试。今年非洲,巴基斯坦,中东等地区的电商也逐渐开始涌现。

    对于发展中地区的出海电商,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的制约因素:当地的消费力、市场天花板、物流、支付、政治环境等。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方向时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如果人均GDP或者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左右,当地有相对健全的物流体系,极低的政治风险就有机会去做一些前期的尝试。另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告投放价格/获客成本来侧面地观察当地的互联网发展程度。

    值得注意的点是,电商模式不可以完全依赖“时间机器”理论对照中国模式,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公司的发展方向,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线上线下消费生态。

    面向欧美市场的出海电商主要集中在产品出国,比如wish;模式输出,比如5miles;或者供应链整合的B2B模式。我服务过一家针对欧美市场的灯具出海电商,他们可以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压缩20-30%的生产成本,又通过B2B电商直接销往海外去掉30-40%的渠道和获客成本,于是在一个千亿级别的垂直电商领域有了自己的位置。

    最后,基于自己了解和服务过的大量出海项目,主要总结了几个融资方面的难点:

    1. 投资人不了解当地情况,DD成本很高

    投资人往往没有很多海外的亲身工作生活体验,对当地的创业氛围,商业环境都不够了解。导致需要很大的成本进行DD,才能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

    我们建议的对策是:创始人需要在这些背景资料上做更多的功课,需要阐述清楚当地的人均GDP水平及增速,智能手机覆盖情况,IT发展情况,物流仓储基本情况,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基本格局等等相关数据。

    2. 接盘和退出问题

    每一个财务投资人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就是项目的接盘和退出。而目前很多项目的盈利模式和市场天花板还是存疑的,并且很多海外地区没有当地的资本市场,对企业的退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建议的对策是:多做一些数学题。认真计算自己的获客成本,ARPU值;规划自己未来的扩张版图,从一个国家蔓延到一个区域,增加自己公司的核心价值。

    3.本地化能力强的团队更受资本市场青睐

    这一点已经在文章中反复被提到。投资人普遍认为,内容和电商都需要很强的本地化运营的能力。因此,如果创业者能够快速组建起本地化的团队,也将成为融资抢手点。

    我们建议的对策是:团队里补充当地的运营合伙人,让Local带领Local实现公司的运营目标。同时创始人要有强大的团队组控能力。

    中国模式全球化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如同很多生于美国,火在美国的app,很多在流量来源里也只有30%-50%是来自美国本土。美国互联网是创新力和影响力最强的国家,有着来自全球的丰富的人才储备,所以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全球化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模式的全球化也走在路上。

    本文重要备注:

    1. 出海游戏不在讨论范畴之类

    2. 本文提及的项目都真实存在,有合作意向or投资意向者请联系我(微信:mumu1943, hm@ethercap.com

  3. 张德熙
    理由
    举报 取消

    任何不在本地渠道平台下功夫,妄图依赖本地渠道商的,都很难取得很大成绩。任何忽视政治因素的投资都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巴西最近还会有工会组织的大斗争,俄罗斯估计会更惨。印度市场足够庞大,但是印度市场的竞争可能目前海外市场最激烈的,印度的金融系统崩溃的可能性在美国加息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崩溃。埃及已经崩溃。

    微信海外市场的表现差强人意与本地化落地地推的力度密切相关。

    传音海外市场的做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华为今年年初的海外市场大规模的形象店和服务中心的建设必将在不久的未来显现出效果。不过不明白为什么华为的手机不打产品的唛头,只打华为标识。

    海外大部分市场的渠道商经销商,特别是新兴市场中,按照我们中国人标准来看,大部分都是渣。华为遍布世界的各地分公司,与联想遍布世界的经销商,今天的发展结果的区别显而易见。

    一切贪图省事省心的海外市场的开拓,都不会取得好成绩。

  4.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出海谋生”最靠谱的方式是找寻需求方,满足需求方,存活下来,以求发展壮大。下面是网络上的一篇文章,写的比较中肯,举的例子也恰好是猎豹移动,希望能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分割线————————————————-

    在海外运营推广产品,其实和国内本质上的区别不大,大致上也分为买量、手机预装捆绑、口碑运营、市场宣传几种手段。

    其中最不靠谱的方式当属买量,通过数量繁多的流量联盟那里买来水平参差不齐的用户数,赶在产品发布、版本更新、融资窗口期、财报发布前等时间节点,实现用户数的火箭式上涨。

    但是用户数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像夜空里转眼即逝的焰火,只起到粉饰太平的作用,一言概之:然并卵。

    这里不妨以近几年很出风头的猎豹移动的数据为例,下图是猎豹移动旗下Clean Master的用户增长图——很典型的暴涨之后暴跌的脉冲曲线。时间节点到来是疯狂冲量,伴随而来的就是用户数退潮一般的下跌,或许这些数据只是为了“应景儿”的说服股东和华尔街的投资者们。

    不靠谱的方式应该是手机预装捆绑。这需要厂商去搞定不同地区的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来说,不比国内,难度太大,而且像猎豹移动Clean Master这种清理类的应用,大多数手机厂商自己一般不会考虑,除非砸大笔费用去做内置预装,但显然不如买量来得实惠。

    靠谱的方式应当是口碑运营和市场宣传,这不仅考验产品自身品质,而且还考验厂商根据用户反馈更新迭代的能力。这种“厚积薄发”的生存之道,在短期内不会太有爆发性的表现,需要持续运营积累才能看到效果。·

    再换个时间点来看,同样如此。

    与“脉冲式发展”对应的是“线性式发展”。一款用户持续认可的产品,从它推出到成熟,它的轨迹一定是线性向上的,偶有爆发持续的时间也会比较长,不会骤然掉下来,而且即使用户增长出现瓶颈甚至下滑,他的衰落曲线也会是线性的(如图)。

    内幕:剥开“脉冲式发展”的迷雾

    “脉冲式发展”如此诡异,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关键词:买量。这个在前面已经有过介绍就不在赘述。
    比较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买量也可以很人性化,不仅按时还可以按需采购,下面列举地域类的流量来源,大致分为四大梯队:

    第一梯队,欧洲和北美地区,用户获取成本最高,同时也最优质。

    第二梯队,日本、韩国,也包括中国,这几年这几个地区的用户获取成本在上升,快赶上欧美了。

    第三梯队,东南亚、拉美地区,这些地区也不均衡,比如印度在东南亚都算低成本地区。

    第四梯队,非洲,部分中东地区(战乱国),这些地区的量比较少,单个用户价值也很低,属于乏人问津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而且就算同一个地区,也会存在流量优劣的差异,要获得优质用户,你付出的代价往往比一个垃圾用户大的多。

    笔者搜集了一下上述四个梯队购买垃圾用户和优质用户的平均成本(App类,尤其是工具类),大家可以参考。如果是手游类的,大概成本要乘以2~3。

    而这些垃圾用户是怎么来的呢?和国内的灰色推广几乎是一样的。这样来的用户,来得快,跑得自然也快。

    剖析:“脉冲式发展”的根源

    在海外运营推广产品,其实和国内本质上的区别不大,只是由于全球各个区域的环境不同而略有区别。但大致上也分为买量、手机预装捆绑、口碑运营、市场宣传几种手段。而在这几种手段中,最具可行性和操作难度最低的就是买量,其他三种则或多或少有各自的问题,起不到短平快拉升用户的作用。

    1、手机预装捆绑。这需要厂商去搞定不同地区的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来说,不比国内,难度太大,而且像猎豹移动Clean Master这种清理类的应用,大多数手机厂商自己一般不会考虑,除非砸大笔费用去做内置预装,但显然不如买量来得实惠。

    2、口碑运营。这需要产品能力做为基础,产品本身品质要足够硬,而且根据用户反馈迭代的速度也要快,但起到的效果往往还不太有爆发性的表现,需要持续的运营积累才能看到效果。

    3、市场宣传。除了搞定媒体的难度太大外,投入产出比也是个问题,而且欧美媒体普遍对中国公司有偏见,比如很多美国媒体始终认为中国企业还是在做copy cat的事,中国企业崛起跟政府保护有必然关系,中国企业依靠的还是人口红利,没什么核心技术。在这样的舆论导向下,要做好市场宣传,中国公司基本上耗不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脉冲曲线”,用户会掉下来,猎豹移动这样的上市公司还要买垃圾量呢?答案也很简单,需要数据来说服股东和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上面的曲线和猎豹移动近一年股价图,大概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反思:中国公司出海的风口会不会被猎豹移动堵住?

    中国公司出海,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2011年左右,以手游公司为代表,掀起了第一波出海浪潮,彼时造就了一大波以海外市场为主的手游公司,如触控科技、Tap4Fun、数字天空等。

    而第二波浪潮则是2014年年底开始,中国互联网市场增速变缓,未来海外市场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出海对于不断壮大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必然的选择,海外市场的监管和法律更健全,对于出海企业会有一个更公平的环境,在格局层面找到新的需求定位,发现蓝海;从产品层面做口碑,慢慢积累用户。避免“脉冲式发展”的困局才能在海外做的更好,希望中国公司出海的风口不会被猎豹移动堵住。

  5. 张泰伦
    理由
    举报 取消

    一张图如果没说明白,可以关注专栏文章:

    基本覆盖你所有关于互联网出海的问题 (O^~^O)

  6. 匿名用户
    理由
    举报 取消

    猎豹模式就是典型的骗股民、骗(小)投资人模式

  7. 半斤和八两
    理由
    举报 取消

    海外市场从业者,简单说下我知道的出海的企业取得一些成就吧。

    猎豹最成功,旗下App总共在全球已经获得了二三十亿的下载,其中起家的清理大师在GP上显示有5亿以上的下载,去年发行的游戏别踩白块2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过免费下载榜第一。后面的滚动的天空也一直在下载榜前列,内容型产品live me是美国区直播App第一名。

    智明新通最赚钱,旗下王牌游戏cok在全球的畅销榜前列都有一席之位。

    其他的还有以做桌面App为主的Apus和solo都是获得了上亿的用户,做输入法的kika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去年得到了上亿的融资。在印度做到国民级应用的茄子快传,在泰国,越南做到畅销榜第一的bigo live(直播App’好像是yy旗下的),还有在东南亚的畅销榜前列的大部分游戏的都是国内开发商做的

    总结的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两个等级,美国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

    当然现在出海竞争也比较激烈了,不好做啊。

  8. IDG资本
    理由
    举报 取消

    IDG资本投资了一些出海方向的创业公司,包括在2017 BrandZ 中国出海品牌全球 30 强榜单排名第八的3C周边品牌-Anker,东南亚最大的跨境电商- ezbuy,把义乌“搬”到中东的 Club Factory(原“爆款易”),还有音频聚合类应用 CastBox——去年被评为 Google Play 2016年度全球最受欢迎应用第三,2017再获提名。在「2017 IDG VIEW」 现场,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出海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对你有帮助:)

    ===

    CastBox 创始人兼CEO 王小雨:

    出海还是有很多坑,尤其是因为出海都涉及到一个本地化的问题。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看,微观上很多用户行为不一样。比如我之前在Google有一段时间是在爱尔兰工作,当时他们过圣帕特里克节,整条街的男人都戴着绿帽子。我朋友说你带我点礼物回来,我就给他寄了一个绿帽子,这个男生再也没理我。

    宏观上也是有很多要注意的。有的团队直接将国内的秀场模式copy到国外,但会发现比较难做起来。因为美国有无限资源,本质需求已经满足了,包括打赏模式,国外的支付怎么解决?所以这些不管从微观和宏观层面,都要慎重规划和思考。

    ezbuy 创始人兼CEO 何建:

    我们做的是电商,假设有10个亿GMV,5亿的用户。这些用户是分布在很多个国家,还是5亿都来自一个地方,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实际上我们在好几个国家都有团队,而且还做的比较深。关于本地化的团队我觉得一定要辩证去看,本地团队一定不能全是本地人,也一定不能全是中国人。

    Club Factory 创始人兼CEO 楼云:

    世界上的电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已经有电商成熟体系的,比如说像美国、西欧,第二个是慢慢接受电商的,比如说东南亚、中东、印度等等。我觉得两边要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特别不一样。

    举个例子,欧美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其实奢侈品品牌的主要购买者已经是亚洲人,美国人买的就比较少。从电商角度看,有一些做法在美国这种极度理性的市场,就会不大有成效。所以说在欧美卖东西要特别强调性价比,卖得贵也OK,但是得提供相符的品质。

    在发展中国家特别不一样,基本都处于电商早期,还是教育市场的阶段。在中国或者美国买东西,三天没收到货不会觉得你是骗子,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好的支付习惯,建立信任就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每个地方都不大一样,要看懂当地市场才能把东西做好。

    Anker 高级投资总监 黄海:

    最近两年很多人把我们归结为跨境电商,但坦率来讲,我们本质上更是一个产品品牌公司。所以,我们最想做的就是把产品质量做好,把所有资源投到产品研发、品控和供应链。

    关于不能做的事,尤其是跨境方面,我们感受最深的其实就是不能违反规则。作为一个在线销售平台、渠道,可能这个行业受的诱惑比较多,领域又处在红利期,做一些眼前的事会得到好处,但一旦沿着这个思路下去,短期内赚钱,长期来看肯定不能做成一项真正的事业。

    (除以上四家企业外,出海的小米、5miles、IGG天盟数码、SheIn 等也是 IDG资本所投公司,关于出海更完整内容参见IDG资本公众号文章:世界是平的、也是割裂的,但终归是勤奋者的

  9. 用户头像
    东北大头菜
    0
    理由
    举报 取消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人口红利。横向看,中国有着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上网人群,纵向看,中国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网络用户。在这样的互联网红利的大背景下,中国几乎是任何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模式的最好试金石。

    所以,如果有些产品抱着“国内不行去国外试一试”的想法的话,那它注定会失败。

    除非这样的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是源于战略、布局或者某些无法言语的原因。

    除了猎豹,还有别的么?

  10. 跨阶密码
    理由
    举报 取消

    美国大选英国退欧,看似危机四伏的欧美政坛其实为中国企业乃至中国提供了很多机遇。

    脱欧和美国大选,政局不稳的受害者首当其冲即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纽约华尔街、硅谷、伦敦金融城等精英当时都是为留欧和希拉里竭力背书的。而给他们当头一棒的正是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小中产和蓝领阶层。

    川普当选第二天新能源等科技股领跌,这也预示着川普财政政策-战略收缩:包括增大基础设施开支和减税政策、减少全球扩张经费、搞孤立主义、贸易壁垒,把省下来的钱对内搞经济复苏,但同时也会失去巨大的海外利益。当然这样受益的是蓝领和小中产阶级。传统的精英和财团这些吃全球饭的,自然会深受其害。而英国在最高法对议院是否具备启动50条脱欧投票权的最终判决下来之前,苏格兰又加入了征战,退欧貌似要打一场持久战。加上欧洲几个国家明年的大选,2017 年的欧洲会继续上演精彩的纸牌屋续集。

    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The markets hate uncertainty. 市场最讨厌不确定性。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机遇其实都是在危机中潜伏,在欧美要花很大时间内耗解决政治、 分裂、 贸易、 移民等问题时,就是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收购、合作的最佳时期。欧美这些具备含金量的科技 、互联网等企业也在寻找他们的下一个避风港,资本+科技可以逐步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过渡到以科技创新为增长的下一个十年。我相信中国也会抓住这个机遇成为本世纪真正的霸主。

我来回答

Captcha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