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宋元时代的社会造成了什么样严重的后果? 举报 理由 举报 取消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历朝印刷纸币有无节制?宋元两朝有无形成大规模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给宋元时代的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018年1月30日 7 条回复 1586 次浏览 元朝,宋朝,货币,通货膨胀
回复 ( 7 )
这个问题不错,相当不错~
真心泻药~~
都说咱家是宋粉,哼~咱家这次让你们看看花式黑宋的正脉嫡传~!
更第一次:
南宋的政治格局和经济体制,就是一个战时体制和平时体制的混合物。
一方面政府要保有大量的动员力,在军事方面面对北方的压力;一方面要维持政府统治和统治集团的消费。两者的结合,就造就了早熟的以手工业和种植农业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市场,这种市场的诞生太早了,还没有足够的生产力加以填补,因此使得南宋植根在流通领域的经济杠杆和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弱化,钞票贬值就是一个表面现象。这个现象体现为钞票贬值,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南宋在庆元年间开始推行的一体纳粮的新征收方式和贾似道最终放弃在流通领域的努力而转攻对土地所有权的争夺,这个过程体现的是国家经济负担的逐步加重和统治阶级逐步扩大给国家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
事实上,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对于当时的政府财政危机,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这也就是贾似道得以执政的政治基础。只不过生产力的发展,得以养活更多的脱产知识份子并逐步成为官僚地主,最终导致地方精英的崛起和他们对地方经济势力的整合,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封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步转弱,古典社会逐步呈现崩溃的趋势。贾似道的政治改革,就是代表国家体制并依附国家体制为生的一部分统治阶级的成员的垂死挣扎。
军费、统治阶级的消费、国家行政日常支出,这三项的开支最终使得在流通领域进行杠杆调节的一切努力最终作废,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而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时代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办法只能是争夺生产资料,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来实现对生产力的垄断。
南宋中晚期经济发展的停滞,是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任何妥协或者幻想通过温和改革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都不可取。
理论上后果并不严重,得看你从什么角度看。因为封建时代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依靠“实物货币”的。我个人对金融历史了解并不多。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个时代货币乱了首先损害商人的利益,可是真正能动摇王朝根基的是不适用或基本没有货币的群体——农民阶级。只有到了明中叶,货币交易才占主导。(一条鞭法)
以宋为例。一般情况下,当然是有节制的,正常人都会知道这个道理,纸这东西要作为货币流通,肯定不能随便发,不然肯定会跌价嘛。
当然,宋代的情况不一而足。以纸币的出现和流通历史来看,纸币诞生在四川地区,真宗景德五年(1005)“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续通鉴长编》卷一〇一)
四川流通纸币后不久,陕西河东地区就引入了纸币。
熙宁七年(1074),陕西开始独立发行交子“诏永兴军路皮公弼,秦凤路熊本并兼推行本路交子,仍以知玢州宋迪提举永兴、秦凤两路推行交子。”(《续通鉴长编》卷二五四)
陕西、河东以及四川流行交子的原因是这些地区使用铁钱,大面积的普及纸币是到了南宋时候了。
绍兴六年是南宋第一次发行纸币,不过三月后就废了,绍兴三十年(1160)再次制作会子同行,且规定了通行区域,“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
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有的,主要是南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关联,而且,南宋的纸币政策是分地区的。也就是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会子结算,不同的会子有不同的汇率。
这是南宋各地区使用纸币的情况,不同地区都不同。非常复杂。
这张更加清楚些。
实行各地区纸币的一个原因,是总领所的缘故。这与当时对北方战事划分了四大战区有关系。这里不再多说。
各地区的通货膨胀也不同,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情况下都会有不同。比如在南宋早期会子流通比较稳定的时代,乾道年间,江浙地区民间会子一贯可以换610文左右(《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二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在湖会区的鄂州地区,一贯会子换600文左右(《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之五四》),你可以看出实际差距不大。
但是宁宗即位后,由于会子数量剧增,贬值严重,各地区控制物价增长的措施以及效果又不会一样,所以,差距就出现了。
一般而言,一旦遇到战事,军费剧增,会导致会子增发较多,也会导致贬值。另外一方面,南宋的会子实行的是回收制度,即命名一期二期三期这样子,一定年份后回收上一期的,发下一期的,这是为了控制市面流通纸币的数量。但是事与愿违,经常出现没钱花了,这一期的会子又不够用,所以增发下一期的会子,上一期的会子又没有全部收回,又承认可以使用,导致纸币贬值。
说道滥发纸币的影响的话,无异于应该是对民间财富的掠夺。
大量的通货膨胀主要有这几次
(1)宋宁宗时期(1195-1224),宁宗开熙年间由于宋金交战,军费开支过多,会子增发严重,嘉定年间政府采取的措施是重新发新的会子,与旧的会子的比例是以一新换二旧,这就引起了米价、物价的上涨。——因为这变相的使朝廷承认了旧会子面值的贬低。
(2)理宗时期(1225-1264),宝庆年间物价上涨,东西越来越贵,纸币越来越不值钱。
淳祐宝祐间,”银价去春每两仅三千引,今每两七千五百引矣。籴价去春每石仅二千引,今每石五千引矣,其他百货增长者称是。“——李曾伯《可斋续稿》
(3)度宗时期(1265-1274),咸淳初年,贾似道发行新的纸币——金银关子,结果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总的而言,每次发行新的纸币,都会导致物价上扬,而朝廷征收赋税是铜钱和纸币混合,一般是一半一半,发粮饷的时候,经常是以券或者纸币来发,而且实际上官方的纸币铜钱的兑换比一般都要高一点,这种差价也是要命的。一旦纸币多发,信用度低了,就会导致物价上扬,上扬的结果就是:百姓实际到手的钱压根买不起东西了。于是越来越多发纸币,最后换新的一种纸币,结果又是一轮剥夺。除了平民百姓,其实最吃亏的应该是那些富商大户,一旦被逼迫持有大量的纸币,就经常导致破产。
最根本的影响,本人认为,应该是士兵拿到的纸币军饷,一天天贬值,士气必然暴跌。
两宋金元后期都陷入了纸币贬值-士气不振-战败-财政紧张-滥发纸币-纸币贬值的恶性循环。失败的一方根本没有挽回局面的可能。而战胜的一方可以靠新占领的地盘扩大自己的纸币流通,暂时缓解通胀压力。
参考解放战争时期拿法币金圆券军饷的国军。恶性通胀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国运。
宋代基本是通货紧缩,因为铜钱不够。通货紧缩造成纸币出现。元代倒是经常通胀。我感觉普通人民(农民为主)对通胀感受不深,商人和官员才会比较痛苦。
“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一度广泛通用的纸币,从根本上看,只是由于当时金属币材不足而出现的一种替代性通货,与真正意义上的由于信用关系发达产生的纸币尚有差距。”
摘自包伟民《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无节制(确切的说想控制但控制不住,饮鸩止渴);有形成;元不清楚,宋请阅读汪圣铎《两宋货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