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邮箱*
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点击图片更换验证码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是否是去镀金,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去4A只是为了以后有这么一个牛逼闪闪的光环,能帮助你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那么很高兴告诉你,你就是去镀金的。
如果你是为了跟一群相对比较优秀的人学习,更广泛地开阔自己的视野,那么你就是去磨练自己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去4A,仅仅是想跟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说去4A是为了镀金,大概是因为进了4A以后就会自带光环吧。
奉劝各位进过4A再评价4A吧,以下提到的4A指的是creative agency,媒介的事儿咱不在这聊:
1,4A公司在策略方面的能力是其他所谓的“全案公司”没法比拟的,也许现在林林总总的广告公司说自己会digital,懂social,动不动就说一堆技术热词,可是客户做传播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的传播策略(说什么),大部分已卖媒介为己任的新兴广告公司连需要调研都不知道,就别说之后的策略能力了;
2,见过太多所谓的创意店跟客户比稿时候说自己能干这能干那了,大多数时候,客户选择这样的公司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4A是帮着客户了解现状,梳理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的,大家看到的出街的广告,其实是这之后的东西了,大多数的4A出来的创意并不是神作,但是是正确的作品,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作品。
3,说到现在digital和social这块比较流行的“大号转发”吧,的确是个有效的东西,不过在客户和4A看来,都是执行时候才会用到的工具,我看到更多的状况是,客户拿着一个social公司的提案甩在桌上:这OOXX公司提的什么破玩意,方向完全不对,下周安排个会你去给他们讲讲策略……
PS,现在digital和social的火,原因是他们干着创意的活赚着媒介的预算,钱的确是有的,所以大家都觉得这很像是早年4A还没分出去媒介集团的年代,所以都往这跑赚现金。
等市场成熟了再看吧,创意端会收拢在4A的策略之下,媒介端会再次被4A媒介集团整合到没利润,剩下一票出苦力的公司在红海里撕咬……
4A已死,年轻人创意当道
又一年双11,又被各路品牌广告疯狂轰炸。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今年的创意广告还是以骂战为始,晒单为终。几大平台自己搭台自己唱,你方骂罢我接上,海报稿子飞了半个月,内容却依然嚼蜡,还是嚼了好些年的老蜡。现在各家比的是谁家的蜡燃点更低,似乎能被人们口沫就为之胜利。
原本抚慰单身汉弱小心灵的狂欢节成了撕逼节。可骂归骂,买归买,钱包面前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大伙儿是冲着折扣去的,不是冲着吵架能力去的。在可惜双11被low化的同时不禁感叹,4A公司哪儿去了?创意哪儿去了?
4A已死
1.内容为王,KPI是天
我想凡客体的创始人从没想过自己一张图片配上一些大字的海报模式可以在圈子里如此生生不息,也带起来一句话:内容为王。
一句内容为王,让所有4A找到了最佳的理由。
模式永远换汤不换药,内容永远为王。
“发个海报有用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有用。”
“这篇文章能火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能火。”
“这口号能叫响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能叫响。”
……
铺天盖地的海报口号和文章,似乎都叫得很响,但真正击中人心的能有多少?神奇的是,这些内容的传播结果永远都能够得着KPI。
都说内容为王,而内容却从不在KPI中占一席之地。
一切内容为王的背后,是哗啦啦的水军和几千上万人民币转发一次的KOL。此举行业通知,但只要数据好看,大家也就乐此不疲。点击量永远比走心里去更重要,阅读量永远可以为互动量填坑。被刷的永远只有老板的朋友圈。
直到现在,还老被各大“有人@你”的文章刷着屏。我深深地鄙视这种内容。这不是善意的引导,更不是靠内容来诱人,而是骗,骗着人们的点击,骗着品牌商的钱,利用读者的习惯性侮辱着读者的智商。
不少4A公司在各种营销大会皆称这是一个交互为王的时代,然后面对品牌商时却依然老生常谈地喧嚣内容为王。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给每个创意中交互的不努力自圆其说。一千几百元刷个阅读量容易,但能跟内容互动的必须是活生生的真粉呀,这个花钱可买不来。
请站在给钱主儿的角度去想想吧,你愿意砸几百万收上来一堆数据报表还是真正的买货人?
2.拜金主义
嘿,大金主吧?广告片传播力度是最好的,视频比文字点击率要高60%呢,你懂的。
拍广告片得请个明星吧?找个当红炸子鸡更容易火哟。签个代言,整个发布会,请两三百媒体,肯定牛逼!
想互动?做个游戏呗!嫌开发时间太长?那来个H5。
想快?让KOL帮忙写个文章,稳稳地。
哪种形式花钱猛就上哪种,反正大金主嘛,钱是必须花掉的。知道了预算是多少,谁也不是傻瓜,怎么地也得往预算上凑呀,能多要绝不少提。
线下活动,发布会,各种高大上,浩浩荡荡上千万,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结果成了品牌和媒体的内部狂欢会,目标用户被拒之门外。
游戏、H5、KOL,PVUV都很高,目标用户却一无所知。
钱花哪儿去了?4A公司的腰包里了。
3.“借鉴”当道
在创意层面上,“小偷”不为过,“强盗”才是错。
中国的广告发展本就比欧美晚十多年,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屡创不新。原以为社交蓬勃世界大同的当今,中国与欧美的创意距离会日渐缩减,然而纵观各大公司的名牌产出却让人失望。很多创意被直接空降中国,殊不知大多国人是吃米饭长大的,闻不得薯条洋葱圈的味道。别看见国外崇尚女性独立张扬的视频爆红,就给国内品牌也来一个,也不顾品牌本身的定位是低端消费品,走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别人的广告卖的是上千元的商品,你走的是十几块的档位,购买者平均年龄是35-40岁,你确定你的目标消费人群的首位需求是独立张扬?
结果广告获奖,销量没涨,品牌商砸了钱给4A公司讨了个好名声,也给自己套上个“提升品牌价值”的成绩单,也算是皆大欢喜。
外国4A进入中国,原先是管自己叫“本土4A”,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集体把 “本土”二字摘掉,还真把自己站着的土地当成是曼哈顿的麦迪逊大道了。
本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不顾用户需求,不顾品牌定位,生搬硬套,轻则让品牌的费用打了水漂,重则会把一个品牌做死。
“借”可以,可否“借”之有道?
创意哪儿去了
创意不再,是人的能力的问题吗?我认为不是。现在的创意人比以前更敢想更有趣,年轻人的脑子里有更多好玩的天马行空的念头。但是这些创意都去哪里了呢?
1.创意被隔离出了安全区
有没有觉得4A公司很多出色的想法都在飞机稿?
因为飞机稿不安全。你的想法也许真的很棒,但你那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上司或同事会告诉你:“客户不会喜欢的。”或者:“没法执行,我们没试过这样,万一出个什么纰漏,你担着?”
在安全区里呆着的想法永远是对的,而不是有创意的。
刚开始的新人还会据理力争,慢慢的,在公司里呆久了,当AE熬到了SAM,就会对下一批新来的人说:“你这创意不对。”这是个死循环,能好好在里面呆着的永远是听话的,听话的才是对的。
稍微听话点,还能成为飞机稿,如果实在不听话,就连变飞机稿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创意分对错吗?评判标准是客户喜欢吗?
为免被定式思维压榨得脑汁枯竭,有想法的人现在的选择是到4A趟个金水,带着自己的脑子单干去了。
2.语言成了创意人的门槛
一句“先confirm了communication idea,present给client,then我们再做action plan”就把不少创意人挡在门外。
很多小年轻在校园里死磕广告学,锻炼脑洞细胞,梦寐以求挤进4A。出来了才知道脑洞有多深不重要,重要的是英文水平。因为4A多服务跨国企业,能跟客户说洋文比想法更重要。
然而,创意应该被语言桎梏吗?
本想着新兴的互联网互动公司能很好的填补新生创意这一空缺,但随着这些新兴公司的壮大,随着商业化渐长,竟也开始顺着4A的老路子走了。一声叹息。
创意是什么?创意应该是创新的,有创造力的,好玩的,有意义的。它们不应该被扼杀在形式上,不应该被扼杀在KPI里,不应该被扼杀在钱里,不应该被扼杀在条条框框中。
创意不应该分对与错。人生本就不应该只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每个脑洞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且都有作用到现实的机会。天知道你在蹲茅坑的时候蹦出来的想法就是改变世界的基点?
不要让你的脑浆成为火山灰,更不要让你的创意随着4A公司死去。填写阅读原文表单加入发作,和一帮与你一样鲜活的创意人碰撞出你脑中的精彩。
创意人,就该为自己的脑洞而活!
———————————————————————————————————-
Licco
创意|广告|情感
个人微信号:licco23
昵称*
E-Mail*
回复内容*
回复 ( 3 )
是否是去镀金,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去4A只是为了以后有这么一个牛逼闪闪的光环,能帮助你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那么很高兴告诉你,你就是去镀金的。
如果你是为了跟一群相对比较优秀的人学习,更广泛地开阔自己的视野,那么你就是去磨练自己的。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样的人待在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去4A,仅仅是想跟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说去4A是为了镀金,大概是因为进了4A以后就会自带光环吧。
奉劝各位进过4A再评价4A吧,以下提到的4A指的是creative agency,媒介的事儿咱不在这聊:
1,4A公司在策略方面的能力是其他所谓的“全案公司”没法比拟的,也许现在林林总总的广告公司说自己会digital,懂social,动不动就说一堆技术热词,可是客户做传播的第一步是确定自己的传播策略(说什么),大部分已卖媒介为己任的新兴广告公司连需要调研都不知道,就别说之后的策略能力了;
2,见过太多所谓的创意店跟客户比稿时候说自己能干这能干那了,大多数时候,客户选择这样的公司是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4A是帮着客户了解现状,梳理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的,大家看到的出街的广告,其实是这之后的东西了,大多数的4A出来的创意并不是神作,但是是正确的作品,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作品。
3,说到现在digital和social这块比较流行的“大号转发”吧,的确是个有效的东西,不过在客户和4A看来,都是执行时候才会用到的工具,我看到更多的状况是,客户拿着一个social公司的提案甩在桌上:这OOXX公司提的什么破玩意,方向完全不对,下周安排个会你去给他们讲讲策略……
PS,现在digital和social的火,原因是他们干着创意的活赚着媒介的预算,钱的确是有的,所以大家都觉得这很像是早年4A还没分出去媒介集团的年代,所以都往这跑赚现金。
等市场成熟了再看吧,创意端会收拢在4A的策略之下,媒介端会再次被4A媒介集团整合到没利润,剩下一票出苦力的公司在红海里撕咬……
4A已死,年轻人创意当道
又一年双11,又被各路品牌广告疯狂轰炸。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今年的创意广告还是以骂战为始,晒单为终。几大平台自己搭台自己唱,你方骂罢我接上,海报稿子飞了半个月,内容却依然嚼蜡,还是嚼了好些年的老蜡。现在各家比的是谁家的蜡燃点更低,似乎能被人们口沫就为之胜利。
原本抚慰单身汉弱小心灵的狂欢节成了撕逼节。可骂归骂,买归买,钱包面前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大伙儿是冲着折扣去的,不是冲着吵架能力去的。在可惜双11被low化的同时不禁感叹,4A公司哪儿去了?创意哪儿去了?
4A已死
1.内容为王,KPI是天
我想凡客体的创始人从没想过自己一张图片配上一些大字的海报模式可以在圈子里如此生生不息,也带起来一句话:内容为王。
一句内容为王,让所有4A找到了最佳的理由。
模式永远换汤不换药,内容永远为王。
“发个海报有用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有用。”
“这篇文章能火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能火。”
“这口号能叫响吗?”“内容为王,好的内容一定会被传播和引爆,肯定能叫响。”
……
铺天盖地的海报口号和文章,似乎都叫得很响,但真正击中人心的能有多少?神奇的是,这些内容的传播结果永远都能够得着KPI。
都说内容为王,而内容却从不在KPI中占一席之地。
一切内容为王的背后,是哗啦啦的水军和几千上万人民币转发一次的KOL。此举行业通知,但只要数据好看,大家也就乐此不疲。点击量永远比走心里去更重要,阅读量永远可以为互动量填坑。被刷的永远只有老板的朋友圈。
直到现在,还老被各大“有人@你”的文章刷着屏。我深深地鄙视这种内容。这不是善意的引导,更不是靠内容来诱人,而是骗,骗着人们的点击,骗着品牌商的钱,利用读者的习惯性侮辱着读者的智商。
不少4A公司在各种营销大会皆称这是一个交互为王的时代,然后面对品牌商时却依然老生常谈地喧嚣内容为王。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给每个创意中交互的不努力自圆其说。一千几百元刷个阅读量容易,但能跟内容互动的必须是活生生的真粉呀,这个花钱可买不来。
请站在给钱主儿的角度去想想吧,你愿意砸几百万收上来一堆数据报表还是真正的买货人?
2.拜金主义
嘿,大金主吧?广告片传播力度是最好的,视频比文字点击率要高60%呢,你懂的。
拍广告片得请个明星吧?找个当红炸子鸡更容易火哟。签个代言,整个发布会,请两三百媒体,肯定牛逼!
想互动?做个游戏呗!嫌开发时间太长?那来个H5。
想快?让KOL帮忙写个文章,稳稳地。
哪种形式花钱猛就上哪种,反正大金主嘛,钱是必须花掉的。知道了预算是多少,谁也不是傻瓜,怎么地也得往预算上凑呀,能多要绝不少提。
线下活动,发布会,各种高大上,浩浩荡荡上千万,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结果成了品牌和媒体的内部狂欢会,目标用户被拒之门外。
游戏、H5、KOL,PVUV都很高,目标用户却一无所知。
钱花哪儿去了?4A公司的腰包里了。
3.“借鉴”当道
在创意层面上,“小偷”不为过,“强盗”才是错。
中国的广告发展本就比欧美晚十多年,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屡创不新。原以为社交蓬勃世界大同的当今,中国与欧美的创意距离会日渐缩减,然而纵观各大公司的名牌产出却让人失望。很多创意被直接空降中国,殊不知大多国人是吃米饭长大的,闻不得薯条洋葱圈的味道。别看见国外崇尚女性独立张扬的视频爆红,就给国内品牌也来一个,也不顾品牌本身的定位是低端消费品,走的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别人的广告卖的是上千元的商品,你走的是十几块的档位,购买者平均年龄是35-40岁,你确定你的目标消费人群的首位需求是独立张扬?
结果广告获奖,销量没涨,品牌商砸了钱给4A公司讨了个好名声,也给自己套上个“提升品牌价值”的成绩单,也算是皆大欢喜。
外国4A进入中国,原先是管自己叫“本土4A”,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集体把 “本土”二字摘掉,还真把自己站着的土地当成是曼哈顿的麦迪逊大道了。
本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不顾用户需求,不顾品牌定位,生搬硬套,轻则让品牌的费用打了水漂,重则会把一个品牌做死。
“借”可以,可否“借”之有道?
创意哪儿去了
创意不再,是人的能力的问题吗?我认为不是。现在的创意人比以前更敢想更有趣,年轻人的脑子里有更多好玩的天马行空的念头。但是这些创意都去哪里了呢?
1.创意被隔离出了安全区
有没有觉得4A公司很多出色的想法都在飞机稿?
因为飞机稿不安全。你的想法也许真的很棒,但你那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上司或同事会告诉你:“客户不会喜欢的。”或者:“没法执行,我们没试过这样,万一出个什么纰漏,你担着?”
在安全区里呆着的想法永远是对的,而不是有创意的。
刚开始的新人还会据理力争,慢慢的,在公司里呆久了,当AE熬到了SAM,就会对下一批新来的人说:“你这创意不对。”这是个死循环,能好好在里面呆着的永远是听话的,听话的才是对的。
稍微听话点,还能成为飞机稿,如果实在不听话,就连变飞机稿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创意分对错吗?评判标准是客户喜欢吗?
为免被定式思维压榨得脑汁枯竭,有想法的人现在的选择是到4A趟个金水,带着自己的脑子单干去了。
2.语言成了创意人的门槛
一句“先confirm了communication idea,present给client,then我们再做action plan”就把不少创意人挡在门外。
很多小年轻在校园里死磕广告学,锻炼脑洞细胞,梦寐以求挤进4A。出来了才知道脑洞有多深不重要,重要的是英文水平。因为4A多服务跨国企业,能跟客户说洋文比想法更重要。
然而,创意应该被语言桎梏吗?
本想着新兴的互联网互动公司能很好的填补新生创意这一空缺,但随着这些新兴公司的壮大,随着商业化渐长,竟也开始顺着4A的老路子走了。一声叹息。
创意是什么?创意应该是创新的,有创造力的,好玩的,有意义的。它们不应该被扼杀在形式上,不应该被扼杀在KPI里,不应该被扼杀在钱里,不应该被扼杀在条条框框中。
创意不应该分对与错。人生本就不应该只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每个脑洞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而且都有作用到现实的机会。天知道你在蹲茅坑的时候蹦出来的想法就是改变世界的基点?
不要让你的脑浆成为火山灰,更不要让你的创意随着4A公司死去。填写阅读原文表单加入发作,和一帮与你一样鲜活的创意人碰撞出你脑中的精彩。
创意人,就该为自己的脑洞而活!
———————————————————————————————————-
Licco
创意|广告|情感
个人微信号:licco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