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产品质量,创立国际品牌 当我们拓展国际市场时,当我们面对金融危机时,当我们要想基业长青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所在。加强产品质量工作,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战略对策,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真抓好产品质量工作。 抓好产品质量工作,首先企业“一把手”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真正把质量看成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有分管质量工作的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质量管理 […]
查看全文给自己降温,以免暴利后暴毙
文/蒋小华 最近,房地产的领军人物王石再次抛出“暴利论”:暴利往往暴毙,房企不能狂热。的确,从2007房地产业的狂热到今天的萧条,验证了暴利往往是暴毙。王石文章中说: 谁都知道,暴殄天物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甚至有可能让整个行业断子绝孙。在2006年与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也出现了过热,暴利的诱惑极大地透支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住房梦,我曾用过一个词叫“心惊肉跳”。现在,我更有了暴殄的感觉,这是一个行业的大忌。中国房地产业目前正处于寒冬,然而,只是困境并非绝境。拐点与寒冬只会打乱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节奏与阵容,但绝不会改变方向。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冬天其实应该是反思、磨牙与苦练内功的 […]
查看全文《整体管理》连载六:制度
第四节 制度:将默契变为明契 一般来说,由于长期儒家文化的熏陶,“君仁臣敬”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默认行为方式和心理期待。所以,中国人的领导水平普遍较高。但是,西方盛行的是自由主义文化,下级对上级天然不信任。上级的好意会被下级误解成欺骗、愚弄、忽悠,所以,上级让下级工作,就必须签订详尽的用工协议,将权力、责任和义务写成明文契约。更进一步,西方人甚至没有上下级概念,只有按平等自愿签订的合同工作的概念。所以,西方人的制订制度水平普遍较高。 这两种文化各有利弊。儒家文化的坏处是员工缺乏约束老板的能力。放在中国或日本等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社会,如果哪个员工不信任老板,必须要和老板签合同才工作,这个员工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一旦 […]
查看全文同业并购过程中的竞争分析
同业并购过程中的竞争分析 Industry Competition Analysi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cess 摘要 在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了现代各类企业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有的企业因为并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的企业却因并购而一蹶不振,并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对于同业并购而言,竞争情报因素就是企业不得不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因为不管并购成功与否,这都将影响行业今后的格局和并购当事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society, market competition are more and more fierc […]
查看全文纯粹的复制注定是要失败的
纯粹的复制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且,复制的仅仅是能够看到的东西,但是,无法复制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为什么一些开始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商业模式到头来会面临失败,最后变成了一片片浮云。 第一点,我们很多人说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实际上在IT行业里面,复制、抄袭、模仿,其实一直都存在,甚至很多人也会把这种模式简单地定义成C to C模式,叫copy to china,过去很长时间很多企业都是把美国的成功的模式直接弄过来,美国做什么我们做什么。这个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很盛行,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放到今天来看,这个模式还是否可行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
查看全文功利主义等于急功近利吗?
《关键看效果》是戴一鸣的作品,无论在汗牛充栋的经管类图书中,还是在咨询师的作品中,我都觉得它是一本好书,我有幸做戴一鸣同志的出版经纪人,为本书的策划做了一些工作,但使我感到愧疚的是这本书出版后出版方没有做任何宣传推广工作,这使得一本好书湮没在众多平庸的图书(这本书出版后市场上出来以关键词“效果”命名的众多图书,就连这本书的出版方“企业管理出版社”也不放过机会,几乎在这本书出版后的同一时间跟了书名几乎相同的一本书),为了使本书的内容让更多的读者阅读,我利用价值中国网提供的这个平台做部分选载,希望您能有所收获。 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不是一回事,甚至有着本质的区别。 功利主义要求企业经营以创造 […]
查看全文品牌战略专家黄子豪谈品牌建设的六个关键
品牌战略专家黄子豪谈品牌建设的六个关键 近几年,品牌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的老总们挂在嘴边频率最高的词语,前年的超级女声的成功给蒙牛的企业带来了品牌的成功,随即而来的是企业产品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对应的是一些企业因公关事件处理的不恰当,损害了企业的品牌,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效益滑坡,公众诚信度降低。 于是乎,企业老总们疯狂的抓品牌,认为有了它就有了一切,从刻意的事件营销到媒体的钞票公关,忙的不亦乐乎。可是最终的结果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如意,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社会反应,但这种反应只是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它不能溶入到企业的本身文化中,不能与时俱进。 事实上,不管是产品,还是品牌,它都有一个周期。从诞生期到发展期, […]
查看全文令人无限憧憬的未来
几年前,克莱舍基曾著书《未来是湿的》(Here Comes Everybody),解释了互联网经济下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时隔几年,舍基又带出新著《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ive Age, 互联时代的创造性和慷慨)。 阅读克莱舍基这样站在时代前沿的互联网思考者论著,无疑是一件令人愉悦和兴奋的事情。 这本书从表面内容上看,是在探讨人们空闲时间在互联网时代的使用,然后深层的含义又不仅限于此。 规模的力量 “多带来不同”(More is different)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用来指述大数量级 […]
查看全文向稻盛和夫学什么
稻盛和夫的管理与众不同,如果不是他创立过两家五百强公司,如果不是他取得的经营实效,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样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能够成为经营公司的大家。尤其是稻盛和夫自己,本来只是个技术人才,沉迷在新型陶瓷的研发中,在创业之初根本不懂经营与管理,看不懂会计报表,不会进行商业谈判,不了解组织原理和领导理论,不懂得如何激励与控制,没有营销技能。这样的人开公司,多数人会有疑问的。不要以为技术高手开公司就能成功,那种靠某个发明的聪明人办企业栽倒的人太多了,乔布斯和盖茨是罕见的低概率案例,常态并不如此。所以,人们对稻盛的成功,往往看作奇迹,然而奇迹确实出现了。 实际上,类似的奇迹,在宗教界早就出现过。公元529年,修道士本尼狄克在意大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