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你好,我是山东大学哲学系的陈明明。不好意思又打扰你了!好久没有联系你了,其实,我是想让自己解决一直面对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发现,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仍然没有解决它:“与人交往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到我是在被人“敬而远之”。平时大家打闹什么的都没我的事,总是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心里很不快,更令人想不通的事,我的异性缘很差,这真的使我想不明白。还请老师指点迷津。山大哲学系陈明明。 同学你好:来信收到,只是老师最近出差较多,所以回信较晚。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老师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将你的思想、文化通过你的语言或者行为展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或 […]
查看全文青年更有理由成功 3~5年后创业黄金期不再
很多人从小看着李宁长大的,我是从大看着李宁变小的。1984年的我居然在青海看到了李宁在洛杉矶的表演,那时候我们没有互联,更没有LinkedIn,但是我们有CCTV,在那儿看到李宁的精彩表演,非常振奋。然后大概在1986年,李宁的名声最高的时候,有一次我在首都体育馆参加一次活动,李宁也坐在底下,旁边坐了好多漂亮的姑娘,我看了以后特别激动,也想做体操王子,回去练了好多天的广播体操。他真的是一位国家的骄傲! 到了2008年,我在奥运会的现场,当我看到李宁在鸟巢上凌空狂奔的时候,那时候我对李宁的崇拜达到了巅峰,偶像不仅是能跳的,能翻的,理想也是能飞的。(他)在全世界的面前展现了中国(人)的英姿和豪情,所以我第一次和李宁同台演讲,感到无比的骄 […]
查看全文知识分子“隐形下海”值得期待
知识分子(包括所有脑力劳动者)下海,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褒贬不一。但在30年改革开放之后,似乎已经有了结论:知识分子下海多、下海早的地方,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30年来,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中关村如果没有当初“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不会成为现在中国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二是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创业,他们没有国内高等院校中知识分子的优越条件,创业只许成功,否则血本无归,海归们带回最新的科技,回国后积极与国内市场对接,而长期在国内高等院校工作的研究者却不需要这么做。 知识分子“完全下海”,不再从事科研活动,当然是一种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培养人才也不容易。但是,如果知识分子把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完全对接,科学家获 […]
查看全文全球企业并购六次浪潮和历史发展趋势
全球企业并购六次浪潮和历史发展趋势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共发生过五次比较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前四次企业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五六十年代,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之后的七八十年代。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的规模和交易额之大,是20世纪所有的企业并购浪潮中前所未有的。仅2000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创下3460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前五次并购浪潮中国只赶上了第五次浪潮的尾巴,投融资专家张雪奎老师认为,第六次并购浪潮,将是中国企业大展身手的时候。 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并购浪潮 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以铁路,冶金,石化,机械等 […]
查看全文环境对人到底有影响吗?
环境到底对人有无影响?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我说说自己身边的故事吧,相信大家一听就懂了。 以前在城中村租房,每个月150元,周围全是农民工,他们吃什么,我跟着吃什么:他们穿什么,我跟着穿什么。每天看到的风景都是一群骑电动车上班的人,混的好点儿的,也就是开面包车的人。那时我的梦想就是做网上赚钱了,也买个面包车开开。 闲暇之余,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一个月的收入在 2000 到 3000 左右,他们没事儿就是聚在一起喝酒或是看电视,偶尔也会集体到网吧上网。反正他们上班一个月收入是 2000 到 3000。我不上班,做网络,每个月也能搞到 2000 到 3000 ,我感觉到自己混的不错了,而且他们还都非常羡慕我。我以为 […]
查看全文大学生创业忌开始就做大
议题一: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臧力:首先我很同意牛社长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其好的创业机遇期,为什么呢?牛老师从全球的角度介绍了,我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你在冬天的时候,你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一开始启动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你可以开始成长,用了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来成长,并且积累了你的销售能力,这一点在餐饮行业,因为我做餐饮行业的,我非常有同感,从冬天的时候,很多都是从很小的店开始做学习,做积累,然后变得非常强。我可以提一些小建议,我们大学生朋友们在创业的期间,尤其是现在,你不要光只为了生存来做,很重要的是为了寻找一些细分市场,也许开始只有2、3个客户,没关系,你寻找一些细分市场,这些细分市场,那些大公司没法做的,有几百人的公司是没有办 […]
查看全文中国经济的海外公司体制改革
传中冶在阿根廷的铁矿停工 山西的煤老板走出去 中国经济的海外公司体制改革 有人一再认为我讲大道理而不讲办法。制度决定办法,办法不能改变制度。中国因为制度问题而发展受阻。不解这个关键问题,既使再有神丹妙药都不对症的。 私企领袖李嘉诚有一句生意名言:“你在做生意的时候,没有买东西之前,你要想到我要用什么办法卖出去,”这一办法任何用自己的血汗钱的人都会照办。而中冶在境外就与侨社和资本主义严重对立起来亏本。起死回生之法是将股份便宜卖给山西煤老板,让这些被中国人痛恨的人走出去。 阿根廷华侨的杂货店常开不衰的原因,就是立足于社会的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市场上,有了买方市场,中国人不雇人工,就避开了南美人工贵的压力,把居民堵在门前巷口,低成本低价位, […]
查看全文抓到好牌的不一定能赢,一把烂牌的也未必铁定会输
不久前,工作还不到4个月的表妹打来电话,抱怨工资待遇低还天天加班。“吐槽”到最后,她问:“哥,你说我是不是就‘吊丝’一辈子了?”得闻此言,我不禁鼻头一酸:她年龄不过23岁,竟然对未来如此悲观! 由此我想到山东老家有一种“憋20”的扑克游戏。规则是参与者从除去大小王的牌中依次摸牌,牌面数字之和加起来最靠近或者等于20的算赢,超出自动出局。所以,那些开场就摸到K的人往往很纠结,掏下一张牌吧有将近一半的几率被淘汰,而不掏赢牌的可能性更低。 这个游戏似乎是某种隐喻,它告诉我们,手牌好、起点高,并不一定对应着最终成功;手牌差、起点低,也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失败。 然而,在一个飞速运转的社会,越是不确定性在增加、不安全感在躁 […]
查看全文中国官员下海现象二十年回顾
如果把“官员下海”放在历史长河中看,这种现象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拐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辞官下海在中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经过20多年的社会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轨为市场经济体制后,原来计划体制内的官员下海经商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常。 从某种角度来说,官员弃政从商是社会转型的一种必然结果。1980年代中期,官员下海还处于半遮半掩状态,他们“下海”的方式也多是平级调到国有企业任职。19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民营企业政治地位的提高,官员下海潮再次掀起。 及至20世纪末,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开始,公务员队伍开始重组。1999年,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 […]
查看全文上市公司并购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2014年上半年,受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监管环境宽松、上市公司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与市值管理等多种因素驱动下,出于产业整合、多元化经营、及财务投资目的的市场化并购,如曾经的“全民PE”,已然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旋律。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地区并购市场交易总金额达到1,830亿美元,创下近三年新高,凸显了企业谋求转型突围,重塑竞争优势的内在需求。诚然并购有助于此,但其中也不乏浑水摸鱼、机会导向的跨业并购,及并而不合的财务式并购投机行为。显然,企业应改变纯粹以并购驱动的市值管理游戏,利用处于并购浪潮初期的市场时机,踩准产业整合曲线,提升并购能力。 一、踩准行业整合曲线 犹如人的脉搏,行业处于不断的“扩张”、“收缩”的周期性波动 […]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