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战略30年升级历程
从1978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战略思想的大升级:
l 质量驱动阶段
企业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就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张瑞敏在海尔的前身当时叫“青岛日用电器厂”的工厂里,毅然砸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76台冰箱。谁也没想到这个事件,却成为了海尔腾飞的基石。“海尔冰箱质量有保障”消费者普遍接受到了这样的信息。在生产还属于粗制滥造的时代,海尔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因此,这个偶然事件就成为了这个世界级品牌梦幻成长的开始。
这个时候的质量驱动型企业的战略,充其量仅属于生产战略,而并非品牌战略。
但当时,质量确实成为了品牌区隔的物理要素,“质量领先”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口号。后来,等到所有企业的生产体现不出质量差异的时候,企业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l 需求驱动阶段
这时,企业站在了市场的立场上,不仅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生产还考虑到了市场上消费者的使用需要。
目前,大部分国产品牌都处于这个阶段。他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就是“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为什么还不成功?
国产汽车品牌生产出了安全、省油、性价比高的汽车,消费者不捧场;国产电子品牌生产的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功能足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的甚至超越洋品牌,消费者也是不捧场;甚至技术含量低的日化产品,洗发水、牙膏、洗面奶、香皂等,也没能讨得市场的芳心。
这个时候的企业家把战略交给了市场,市场主导了品牌的战略。但由市场角度的思维,填补市场空缺,使得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品牌“有市场,没销量”的尴尬境地。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产品在创新能力程度上已经突飞猛进,也通过大量的广告进行推广,但无论经过多大努力,最终还是未能讨好消费者,企业如不变革品牌战略思维,就会使品牌沦落、消亡。
满足需求——考验的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洞察能力,哪家企业做的调研好,先于竞争者一步填补市场孔雀,就能在竞争中突围。但这个突围,必须是行业领导者打盹,或者施舍给你的战略机会,你才有可能采用。先不说领导者会不会及时封杀,但等到所有后来者的调研能力、洞察能力都一样强的时候,等到所有品牌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时候,企业同样必须要觅新的战略突破。
l 可信度驱动阶段
近几年成功的企业,革命性地站在了消费者的心智中。现在创业的企业家不可能仅凭借质量和填补市场空缺就能获胜,而应该更多地考虑消费者面对塞满产品的超市是怎样选择产品的?
蒙牛通过命名,标榜自己“草原奶”的身世——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牛奶,符合消费者心智对最好的牛奶的认知,迅速和行业老大伊利站在了一起。
其后,又通过“中国乳都”、“中国航天员专用奶”、“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NBA指定乳制品”等一连串的可信度营销手法成功塑造品牌——中国优秀的奶品制造品牌。
并将成功的可信度营销模式复制到高端奶特伦苏身上,通过荣获国际大奖而开始的品牌打造。
其传奇般的发展速度——“蒙牛速度”所缔造的蒙牛品牌帝国,现在已取代伊利,成为中国乳业第一品牌。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在新时代品牌打造的战略楷模。
现在,聪明的蒙牛在普通利乐包装上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绿色食品”、“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NBA指定乳制品”、“国家免检产品”、“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营养健康倡导产品”、“国际先进闪蒸工艺”、“瑞典利乐全球智能化样板工厂”等近十个可信度ICON的罗列,方寸之间的营销智慧,不得不让人叹服牛根生的新营销哲学。
到今天,中国企业才回归到了营销的真实目的,开始关注消费者的心智。品牌的本质才逐渐清晰——消费者用品类进行思考,用品牌进行表达。品牌是在消费者心智中一个品类的代表。
品牌能促成购买的直接原因是:品牌成为一个类别的代表。营销的价值就是让消费者确信你的产品确实是一个类别的代表。只有消费者确信你是品类中的第一,品牌才能发挥其作用。品牌打造的关键是聚焦一个新的品类,让第三方来肯定你的这个位置。
可信度营销创造品牌,广告保卫品牌
改革开放30年后,今天的营销,讲求的是可信度,你的品牌、产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考虑消费者为什么要确定购买你的新产品。它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认同、推荐是你最好的营销战略,这是目前在“产品乱世”中突围、打造成功品牌的核心驱动因素。
无论是新品牌的推出或是新产品的推广,一场有价值的营销,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增加营销的可信度。
今天的营销者应该区分“创造品牌”和“保卫品牌”是两项不同的工作。
创造品牌的最佳方式就是让营销推广的主角——品牌得到由第三方的赞许带来的可信度。可信度营销是创造品牌惟一有效的战略思想。可信度也成为现代企业所争取的营销资源。具体包括:话题营销、新闻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传播战术的应用(下一部分将各列举成功案例)。
保卫品牌则由品牌的提醒性广告所承担。现在,广告无法创造品牌,因为广告是广告主付费的有偿传播,它是有目的性的、主观的、自吹自擂的、片面的——这就是公众对广告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