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提高文章点击率的广告营销法则

可能是职业习惯,我向来对看似平常的事物很敏感,就像这次要写的点击率的问题。
其实品牌网推出这个排行榜公告栏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对上个月的的内容总结,通过总结能让我们的视角更聚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知识的探讨与更新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更有效的指导知识的创新!二来通过排行榜,更好的增强作者、读者与网站的互动性与与参与性。
以上是我对品牌网排行榜公告的认识!

但是,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文章点击率高低的背后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在操纵着这个数据,又是什么魔力吸引着读者!这些又给了我们广告营销人什么新的营销启示!
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表像:看似都是文字的小标题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组数据:

http://www.globrand.com/article/click/ (对于广告人来说,这些数据极具参考价值!!)


就以上文章的点击率来看,不知在座的您发现了什么?下面我们把以上各标题中的核心定语或者元素摘出来,站在消费者角度来分析一下:

1.“成功案例剖析”,我们都喜欢成功,更重要是分析“星巴克”成功的背后决定性因素!一定有好戏看!

2.“45万赚700万”“低成本”,天上可真掉馅饼啦!我们真得去看看!

3.“最后”,五谷道场在人们铺天盖地的议论声中可真要走了,有点舍不得!送送吧!顺便看看张国志的最后一眼是想看哪里,从哪个角度看!

4.“难自强”“纳爱斯””“百年润发”让人关注的点有点多!尤其那个“难自强”…

5.“崩盘”,好像是炒股专用,有看头!更重要的是还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好,决定看!

6.“ipod为何让人如此疯狂?”,感觉见的多了,但感觉诱惑力还是大,“让人如此疯狂”!

7.“08.奥运商机宝典”,“商机”与“宝典”能得其一就行,2008,借着奥运风,咱不贪多! 看看!

8.“如何”,这正是我想知道的,看看人家塑造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估记俺公司也能用上!

9.看点很多,如果有时间就看看!看题目,内容估记不错!

下面的两篇就不说了吧,人家是名人!名声在那里摆着呢!

我们先抛开标题背后的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不提!单说标题!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先列一事实:读者阅读内容及评论内容的好坏是在点击标题之后。所以说,标题是扇门!

标题的吸引力是文章被点击的一线点!

分析到这里,我们大脑中不禁会有这样的问题:对于一则带有明显文字的平面广告,是不是也是标题在吸引着我们的消费者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上面数据所列的只是几篇文章的标题!而事实上,文章也是产品,从广告的角度来讲,文章的标题无疑就是这篇文字产品的广告标题、广告口号、链接产品与消费者的纽带与桥梁!

所以当延伸到实物产品的层次上时,产品的标题就被赋予了广告营销的使命!那么下面列出的35条创作标题的规律无疑就成了广告文案撰稿人必备的功课:

1.在你的标题前加上词“介绍”(introducing).

2.在你的标题前加上“公告”(announcing).

3.选用带有“公告”,“通告”类字眼的词语。

4.在标题前加上“新”(new).

5.在标题前加上“现在”(now).

6.在标题前标明“最后”(atlast).

7.在标题里注明日期。

8.以新闻样式撰写标题。

9.在标题里着重强调价格。

10.突出减价。

11.突出特殊的商品设计服务。

12.突出一种便捷的付款方案。

13.突出免费服务。

14.提供有价值信息。

15.讲故事。

16.在标题前加上“怎样才能”(howto)。

17.在标题前加上“怎样”二字(how)。

18.在标题前加“为什么”(why)。

19.在标题前加“还有谁”(whoelse)。

20.在标题前加“征求”(wanted)。

21.以“这”为标题的开头(this)。

22.以“因为”二字作为标题的开头(because)。

23.以“如果”二字开头(if)。

24.在标题前加“建议”(advice)。

25.使用“证明书”式标题。

26.在标题前加“哪一个”(which)。

27.给读者提供一项测试服务。

28.使用一个词one-word标题。

29.使用双词two-word标题。

30.使用三词three-word标题。

31.告诫读者不要去买。

32.使你的标题开诚布公地直接面向读者。

33.使你的标题针对具体对象或群体。

34.你的标题是否提出了一个问题。

35.通过实例和数字向读者展示利益。


约翰.卡普斯就上述规律做了以下说明:上述的这些标题规律已经在过去反复地发生作用并且势必也会在将来产生不何估量的影响。例如:“在你的标题前加上‘怎么才能’”这条规律就有可能与广告共存亡。因为除非人类从根本上改变天性,否则人们永远不会厌倦去探求他们不知道的事物以及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作者:张国志 初入职场

郑州大学广告学专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