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不做终端就没有出路

  药品终端营销:误区

通路就是客户,终端就是市场。这是营销人近年唱得比较多也唱得比较响的一曲调子。的确,零售终端作为销售通路得一环,它直面消费者,是药品成为消费品的一道龙门,是医药厂商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终极目标所在。各医药厂商为使自己所生产、经营的药品越过这道龙门产生实际的销量,都竞相展开各项终端工作。然而,有很多终端营销人员因为观念上的误区,而导致了业务上的失败。

内容上,重销售轻市场

单纯注重送货、结款等系列业务工作,把药品的销量看成了自己唯一的目标;忘却了对市场的开发、维护和体系网络的建设;忘记了帮助市场圈子里的终端客户做大做强为我所用。本来,终端营销到底是“做网络”还是“做销量”,一直有点难解难分,这也就是导致“有销售无市场”局面的主要原因。其实,销售与市场应该同时存在,只有有了稳固的市场,才会有长久的销售。

对象上,重大户轻小店

没有灵活把握“抓大方小”的终端开发原则,以至在开发选点时唯“大”是从。我们可以把终端客户分为四大类:高效量高利润、高销量低利润、低销量高利润、低销量低利润。和伟大客户(重点终端)?并不是以终端整体的销售额和规模大小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它与我们所发生的业务占其整体业务量的比例大小,以及由这笔业务所带来的利润大小为衡量标准的。再则,小客户也很有开发的必要性:1、小客户可以发展为大客户;2、小客户可以弥补我们终端网络的空白;3、小客户不一定利润小。

业务上,重大产品轻小产品

大产品也就是零售价(供货价)较高的品种,它在终端业务人员销售业绩中占大部分的比例,这一点对于药品批发企业尤其明显。药品批发企业经营的药品种类呈多元化格局,如果业务员专捡价高的药品做,很容易让自己变为单个品种的专职业务员。顾此失彼,“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是药品批发经营的大忌。其实,低价位的药品比较畅销,有助于形成快进快出的销售格局,可以减少积压和库存,同时也能降低货款流失的风险。况且,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以为高价位的药品就是大产品,而应以经营改药品所能带来的利润率大小为标准来衡量,因为零售价(供货价)的高低与利润率大小并不成正比。

方式上,重激励轻管理

我们总是虔诚地把每一个客户都奉为上帝,对他们的各项要求如讨价还价、礼品配送等一味地依从,没有一点原则性,这是很不可取的做法。我们对客户依从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监控。也就是说,在把客户“当上帝一样敬奉”的同时,又应“当贼一样地防范”。既要防止其移情别恋,借我们的策略销售他人的药品;也要防止其有可能在一夜之间搬迁、倒闭关门。促销措施激励就像暴风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很难有长期效应。在营销上,只有周到、及时、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才能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环节上,重中间轻两头

终端工作有三个环节:一是我们供给终端的药品种类,二是与我们直接建立买卖关系的终端,三是与终端建立买卖关系的消费者。有些终端业务人员指示抓了中间(与我们直接建立买卖关系的终端),却放了两头(供给终端的药品和与终端建立买卖关系的消费者),从而导致既不能全面地熟悉药品、系统地向客户推结,又不能建立典型的消费者档案资料,方便售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因而难以赢得顾客对该药品(聘派)的忠诚,争取回头客。

业务上的失败

真实由于营销观念上的误区,就导致了终端业务上的失败。很多市场主管在检查终端工作情况时,常常会感叹“一问三不知”,也就是很多终端并不很清楚哪个厂家(商家)的哪个业务员在与之做哪些药品的业务。

一、不了解经营药品的公司:终端不知生产商(或经销商)经营范围、规模实力等基本情况,优势项目有哪些、合作方式是怎样的等等野心中无底。

二、不了解推销药品的业务员:终端不知与之做业务的业务员叫什么名字,来自哪个公司,做什么品种,他的职责有时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方便等等。

三、不知业务员做什么产品:对药品的规格、功效、用法、价格等基本情况部了解,更不知药品的卖点、特色,以及销售政策等深层次的信息。

不做终端就没有出路

广大药企日益感受到终端的重要性了。尤其是以销售新药为主的药企,没有自己的终端,新药推广将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从某些层面上看,没有可供药企掌控的优势终端,就没有新药的出路。

为什么要搞终端?多数药企认为,终端对树立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及获取较大的利润空间作用明显。此种观点不无道理。但终端建设的最大作用,在于可以使药企摆脱中间环节的束缚。某药企有新药多种,一直在以招商、代理等形式操作市场。几年下来,药企发现不仅没有把产品做大,而且,在某些区域市场甚至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自己获取利润很低,根本没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空间;本指望新药带来好的收益,但所得利润多由代理商占去了。二是药企发现自己尽管处处在为代理商着想,但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代理商还是三番五次地向企业伸手要求增加返点,面对如此“贪婪”的代理商,翻不翻脸对药企都不利,这就是依赖别人的结果。三是由于一直依赖代理商,对自己的营销队伍少有训练,导致其能力缺乏,无法承担市场拓展的重任。

作者:万祥军 企业高管

万祥军,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记者编辑、营销企划人。工作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协会商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和营销企划四个方面。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体从事过财务、税收、审计工作。专业从事医药,医院医疗、药店零售和大健康医药产业领域的营销企划、经营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著作《商机论语》《有效沟通》。 文集《闲庭拾遗》、《放飞性灵》、《心湖拾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