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研究者客户迷失的判定、原因及出路
孙继伟、巫景飞
《管理学报》2009年第12期
(注:这是精简摘要版,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版,点击下载PDF版)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在学术期刊发表的54101篇论文中,引用次数为零的论文占74.3%,剔除凑数型引用后被引用次数接近于零的论文占比例接近90%,这意味着大多数论文或研究者没有同行客户(即引用了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同行研究者)。在这些没有同行客户的论文或研究者中,有实践客户(即使用了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管理实践者)的比例不足10%,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研究者既没有同行客户,也没有实践客户。
如果研究者既没有同行客户,也没有实践客户,那么研究者不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是创造有用的知识,而仅仅是创造论文。这样的研究者实际上失去了作为研究者的存在意义,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管理学界来说,如果这样的研究者并不多,属于正常分布,但是,中国管理学界这样研究者在一半以上,超出了正常分布,管理学界整体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客户迷失。
进一步考察同行客户和实践客户两类不同的客户,按照企业客户的一般原理,在评价研究成果的价值时,应该是实践客户优先,同行客户其次。但是,在当前管理学界,同行客户评价已成为决定性和主导性的评价标准。无论是SCI、SSCI,还是CSSCI;无论是各大学指定的A级、B级期刊,还是职称晋升政策,同行客户评价比实践客户评价起的作用大得多,实践客户评价所占权重极低甚至为零。
管理学研究者经常说,企业要明确目标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但是,中国管理学研究者和管理学界的客户迷失为什么如此严重?避免客户迷失或走出客户迷失困境的出路何在?如何使更多的研究创造知识而不是创造论文?同行客户优先、实践客户被排挤的评价体系究竟是管理学的国际标准和发展方向,还是误入歧途?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探索性研究。
2 文献述评与本文的理论基础
(略)
3 管理学研究者客户迷失的判定
3.1 客户迷失的类别判定
3.1.1 抛弃客户型客户迷失
本文第2部分得出结论,对管理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客户评价优先、专业机构评价为补充,当两者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暂以客户评价为准。这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评价准则一。
在对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评价中,如果违反了这一准则,就属于抛弃客户型客户迷失。
以《通用规范汉字表》写法调整(即44个汉字整形)研究成果为例,课题组的研究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这期间多次经专业机构的评审和鉴定。教育部正式公告中也说是经“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但是,经过2009年8月12~31日为期2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发来的电子邮件、信函、传真总计2 912件,大部分认为44个汉字字形“不宜轻易改动”,因此,教育部决定采纳民众(即实践客户)的意见,而不采纳课题组及这一课题组评审、鉴定机构的意见。
在长达8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研究者陷入了抛弃客户型客户迷失。为什么没有及早让客户对这一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思路及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而要在“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专家们自认为方案成熟后才征求民众的意见?如果及早让实践客户评价,不仅可以避免研究者浪费8年宝贵的时间,还可以节省这期间的研究费用和评审、鉴定费用。
虽然这一研究项目在8年研究过程中迷失了客户,但最终还是从客户迷失中走出来了,专业机构的评价服从了实践客户的评价。在管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中,研究过程和最终结果大都不会交给实践客户检验,“汉字整形”课题组最终让实践客户评价的做法值得管理学界学习。
3.1.2 客户倒置型客户迷失
本文第2部分也得出了两类客户评价的优先次序,对管理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实践客户评价优先、同行客户评价为补充,当两者的评价结果不一致时,暂以实践客户评价为准。这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评价准则二。
在对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实际评价中,如果或违反了这一准则,就属于客户倒置型客户迷失。
3.1.3 两头踏空型客户迷失
管理学研究者有权进行客户细分,并选择自己的客户定位。不管选择哪类客户,管理学研究者必须有自己的客户。有没有客户、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决定着管理学研究者的存在意义。这称为管理学研究成果评价准则三。
如果管理学研究者既没有同行客户,也没有实践客户,就属于两头踏空型客户迷失。
对管理学研究者个人来说,两头踏空型客户迷失意味着研究成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管理学界来说,如果两头踏空型客户迷失的研究者并不多,属于正常分布,但如果两头踏空型客户迷失的研究者比例很高,就成了严重的问题。
3.2 管理学界客户迷失的严重程度判定
Buckley等用5级量表调查了管理实践者对管理学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看法。结果显示,实践客户既不使用管理学研究者的成果,也不认可管理学研究者的成果,美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存在严重的客户迷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