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创新顺德从创意开始

创新顺德从创意开始
关注中国的经济,就不能不关注珠三角;关注珠三角,就不能不关注顺德经济;关注顺德经济,就不能不关注顺德文化创意产业。
2006年顺德GDP突破1050亿元大关,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二,顺德人的生活水平高居全国领先位置。据不完全统计,顺德目前已经集中了中国家电总产值的20%。在这片面积806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汇集了美的、格兰仕、科龙、万和、万家乐、康宝等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家电企业。在这个城市中走上一圈,你一定会为不时撞入眼帘的一批全国响当当的知名品牌而惊讶。有人作过统计,顺德的名牌产品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广东省,顺德产品更是独领风骚。目前,顺德区现已拥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60个广东著名商标,52个广东名牌产品。
创意中国,商机无限
据国外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而顺德的人均GDP早已超过10000美元,居民的财富积累突破了消费升级换代的临界点,顺德的产业从原来的“二家一花”卖汗水挣钱转向“三三战略”靠智慧赚钱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消费结构也从初级的“吃穿住行”向“育乐健美”跃升,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创意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勃兴。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它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通俗地说,创意产业就是文化的工业化或者说工业的文化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等13个行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以LOFT(建筑中的阁楼)产业为代表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早在2000年,创意产业就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7.9%,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在中国,创意产业正成为一项热门行业。据上海市经委的最新统计,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18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大多建在上海的老工业建筑内,仅上海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注册的广告公司就达122家。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北京将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打造全国"创意产业之都"。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大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中关村创业产业先导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以及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
除了北京和上海,广州、深圳、长沙、苏州、杭州等等城市都热情高涨,宣称要打造各自的创意产业基地。对此,专家指出,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的区位、能级、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创意产业基地要有独特的定位,不能一哄而上。
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认为,创意自古就有,但是产业问题一直没有明晰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其产业链和产业的延伸,而在产业链上流动的最值钱的就是知识产权。一部作品在被发表之前是没有任何市场价值的,而发表后,这部作品就被赋予了版权价值,并得到保护。这一阶段的版权价值还是比较低的。随着产业链的流动,作品被制作成电影、电视片以及开发其它衍生品,其版权价值被多形式、多途径的开发,得到释放,才能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这才是“创意”成为“创富”的关键。
一座原本废弃的建筑,因为艺术和创意而焕发未曾有过的青春与生命力,这种例子在世界各地不胜枚举。美国纽约的苏荷区原本是一个废弃的旧仓库区,一些艺术家看中它租金低廉,纷纷入驻开办工作室,渐渐有画廊、时尚商店跟着进入,现在这里已成为美国现代艺术的代名词。如今,北京有798、宋庄,上海有泰康路,昆明有创库,利用这些老厂房形成的艺术家聚集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展示和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城市形象塑造也产生了不可比拟的作用。
顺德需要自己的“苏荷”
各地“苏荷”的兴起和成功,对于任何一个城市都起到了一个经济引擎的作用。
对于年轻“农转非”县级市的顺德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裕,消费需求出现个性化的新趋势,能满足人们心灵诉求或心理需求的产品,将成为市场的最大消费品。人们购买商品已不再单纯追求其使用功能,而是更注重商品的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情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科技创新,也同样需要文化创意。通过在设计、广告中进行新颖的创意设计,为各种产品打上体现青春、活泼、典雅等不同特征的文化标记,从而使各方面的消费群体,能在选择中找到符合自己个性品位和追求的文化特性,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顺德需要这样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顺德呼唤这样一个“苏荷”!
美国最大宗的出口是什么?不是钢铁、汽车,而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能不能搞好,事关顺德的未来。
创意产业是一个边界非常模糊的产业,这是其魅力和潜力所在,但如何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推动其顺利发展,是各相关政府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一个既非传统,内涵又非常丰富的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必然会涉及到相当多的部门,有时可能会出现职能交叉、主管部门不明确的情况,这就要求各部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齐心协力抓好发展。
从国内外各地举办创意经济的经验来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创意人主动,成立协会,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出台政策,扶持标杆,开展活动,培训提升。
顺德的“三三战略”侧重从经济的角度指明的区域发展方向,“创意经济”侧重从文化的角度打造区域文化的竞争力,一个是“硬功夫”,另一个是“软实力”。顺德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积淀着大量的人文资源——李小龙“中国功夫”品牌打捞、佘义士的“信守诺言”的忠义精神、桑基鱼塘循环经济的农业文明、“二家一花”的产业品牌再造等,此外还有顺德的烹饪文化、民间艺术、龙舟竞赛等。顺德已到了大规模开发创意产业的关键时刻。
政府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运用国家的力量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跟踪国际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规划本国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吸引创意产业投资的税收优惠条款,建立了内容产业开发基金,实施了帮助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走向世界的国家整体营销和品牌战略,并且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创意企业共同发展本国创意产业。新加坡政府还提出要带头使用优秀创意产品,在公众场合和公众节日积极采用文化艺术作品加以装扮和设计;实施创意社区计划,通过将文化艺术、产品设计等创意活动整合进入社区发展计划,激发居民的创造潜力和创新激情;设立媒体城,聚合媒体制作以及相关企业,努力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此外,还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意生活空间;举办创意产业展示活动,集中宣传和推广优秀创意产品。从当代中国实际来看,政府既是创意产业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是创意产品最大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国有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作为最大的投资主体,应当把重点放在为发展新经济、新文化而必需的公共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作为最大的消费主体,应当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着眼于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必需的创意产品;从政府供给来看,应当更多地放在公共创意产品和基础创意产品方面;从政府需求来看,应当本着从市场中来,到社会上去的原则,减少直接投资和生产,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份额,从市场上采购各种公共创意产品和服务。从当代中国实际来看,政府既是主教练,又是主裁判。新经济、新文化的壮大发展,新产品、新服务的普及应用离不开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适时的宏观调控。应当把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产业加以对待,把创意资源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加以管理,制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把政府对于市场的高效能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机制对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搭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发展平台,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思路、办法和手段,集聚生产要素,配置发展资源。从财税政策上看,应当给予从事新经济、新文化的企业更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从法律法规上看,应当有利于保护和促进新经济、新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新经济、新文化在中国的崛起创造条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民本经济,民本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已经成为我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导力量之一。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创造力的价值。应当将保护知识产权上升到战略高度,在社会上形成保护和尊重原创作品和个人创造力的氛围。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属于第一部门,应当完善公共治理结构,建设现代政府制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属于第二部门,应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与此同时,应当按照现代行会制度和现代事业制度的要求,组织行业协会,培育中介机构,在让第一部门归位、第二部门正位的同时让第三部门职能到位,共同推动我国创意产业茁壮成长。应当建立健全新型文化外贸体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扶植外向型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运用国家的力量帮助我国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树立和推广创意中国的国际形象。
创意经济通过符号和实物的互动,把人们对观念和感觉的追求附加在物质产品上,又通过出售具有符号意义的产品,来满足人们对观念和感觉的追求,这就是创意产业品牌创意的核心策略。2006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遇见几米·艺术季”活动中,众多带有“几米制造”印记的商品集体登场,“几米”茶杯、“几米”文具、“几米”床单等等都顺利进入国内消费市场,可谓是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成功个案。

作者:赵为民 初入职场

赵为民——蓝博智业文化传播公司首席顾问,广东名牌调研中心主任、中国冠军企业经典案例书系总策划,原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现格兰仕战略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