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的朋友,但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企业必须善于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其它企业或单位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等资源,才能激活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冰”点。
联盟对中国摩托车产业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2005年重庆市摩企继组成发动机价格联盟到22家摩托车整车企业签字《重庆摩托车行业反倾销自律公约》,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联盟此起彼伏。但这些所谓的“联盟”大多是一些企业为了暂时的市场平衡进行的自我调节,没有经得住市场份额的诱惑和彼此间信任的考验,最后都走到了分崩离析的结局,它们用事实又在验证着另一句市场真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为了提倡联盟对中国摩托车产业的规范作用,为了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重新倡导联盟的力量。
联盟,摩企竞争新境界
目前整个中国摩托车行业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资源集中度低、抗风险能力差,资金不足,虽然在长期的生产和配套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重庆、广东和江 浙三大板块集群,但根据生产区位划分的集群很大程度上徒有其表,身在其中的企业在相互协作方面欠缺甚至相互对立,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的瓶 颈。随着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各摩托车企业面临着多方面非单个企业能够应对的行业共性问题。当传统的营销方式在推动产业发展日渐乏力的时候,革新原有的生 存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内在需要。
中国的摩托车产业在最近十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但是和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制造和经营理念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全球一体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中国摩托车在世界市场正面临与昔日的“老师”进行贴身竞争的局面。此时它们将告别曾经政府的各种“关怀”,独自面对更严峻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外部环境的突变,促使我国摩托车企业团结起来,抵御市场风险,而联盟本身所具有的先天优势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
首先,联盟整合企业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价格战曾经带给企业的伤痛以及由此导致的恶性影响,很多经历者至今谈起来还心有余悸。虽然很多人将它视为行业净化的必然,但是摩托车论“斤”卖的事实直逼企业利润空间承受极限,损坏了整个中国的摩托车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
随 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日益成熟,现在消费者对摩托车的购买是多个考量的综合抉择,需求的多元化和完美性决定了这个过程由一个企业单独完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 为企业不可能从配套生产到整车装配都拥有绝对优势,而企业单项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制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此,企业可以通过联盟形式实现公司之间 的相互学习,融合各自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已经固化在企业组织内部某些资源,如营销渠道、市场经验、客户 数据库资料等无形资源,使得每个公司资源效益得以更大化地实现,在跨国企业竞争时产生更大的“合力”,从而推动中国摩托车产业整体发展。
随着对轻骑的收编,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兵装系’已 然浮出水面。目前,兵装集团已经拥有了十大摩托车企业中的四家企业,还拥有望江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等数十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暂且不论这些企业之间的有效 整合和战略性合作存在的渠道雷同与产品同质等问题,单从积极意义上分析,从资源、经营和管理上的整合,形成集团化采购,进而获得更加规模化的采购价格和制 造优势。强化国有摩托车资产在行业的地位,为其发展赢得整体优势。同时还可以将摩托车资产进行调整后输入上市公司,并可以融资和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达到改 善公司的治理与运营的目的。
其次,联盟分担企业风险,确保企业利益的实现。
在满足顾客多元的需求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企业为此支付的成本越来越高。在品牌竞争尤为重要的摩托车行业,很多企业为了以后的发展,不得不支付 巨额成本来创建并维持品牌。事实证明,世界一流的企业已经极少孤注一掷地进行研发与销售。他们在多次的实践中学会了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分担耗资巨大的 研发、销售项目,降低经营风险,从而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2007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全地形车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暨2007年 中国全地形车技术交流认证大会在天津召开。联盟根据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维护全地形车行业的整体利益,保护会员单位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反映会员单位 的愿望与要求,为本行业和会员单位服务,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全地形车生产企业、科研检测及认证机构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 对全地形车行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 自主创新成为国内很多企业的信仰的时候,大家都忽视了一个前提:很多重复性的研究投入是否必要?大规模的投入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即使在合资企业技术优 势也未必明显,因为国外公司(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时,生产产品多数都是他们在国内的成熟产品或待淘汰产品。如果我国整车之间 或者与零部件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之间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就能打破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的垄断局面。行业对欧Ⅲ共同技术平台的打造就迈出了战略性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有利于发展摩托车整车企业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激励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以及产学研之间联合研发平台的建立,这为中国摩托车产业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国内企业高层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