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使命,就是推动组织取得不断的成功。
为了胜任这种使命,领导者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并对外在世界发挥卓越的影响力,从而不断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领导者是各种力量的汇聚焦点。从力学原理上讲,合力取决于各种受力的矢量和。即使同样的合力,其表现出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付出的代价可能完全不同——阻力很大的合力需要正向更大的拉力。
领导者为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样的合力?构成合力的分力又是什么样?这些问题,领导者必须要搞清楚,并且还要能有效“管理”。其意义在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关乎到同样的效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效率基础上,是不是有效利用了资源;另一方面关乎到同样的结果是否具有较和谐的人文感受——既有自己的和谐也有外部相关者的和谐。因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们愉快地以更少的付出实现最大的整体产出。
所以,为领导者不易。
只要是领导者,就是某部门、组织、群体的某种“领袖”,在思想、行为和绩效方面发挥其领袖作用。领袖者,类似“衣领”“衣袖”,最能彰显风流,也最容易沾染尘埃。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大领导,表面上风光灿烂,前呼后拥,权威之下随从多诺诺,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欲之挣扎,压力与困惑之冲突,非常人所能想象。
我认识一个四大国有银行之一的省行行长,他为人磊落,工作开拓进取,业务上创新成果丰硕,处理各种国企历史问题游刃有余,很多经典案例听后让我不时有种为之著书立传、影视相传的冲动。但后来了解到,他夫人身患肌无力多年,女儿还在准备高考,他为了工作半年多不曾回家,还是夫人来看望他。他管理工作既有宏观把控,也常常关注到细节,经常深夜到施工现场微服检查。如果我能理解他的话,我可以猜测,他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游戏,苦乐皆在其中;用工作的异乎寻常的敬业和超乎常人的自律,来平衡内心的各种纷繁冲突。
平衡冲突、缓解压力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位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企业老总,给外人的感觉总是微笑、自信、成竹在胸,部属感受到的是信心和力量,上级领导和朋友感受到的是阳光感和亲和力,家人感受到的是责任和体贴。但他独处的时候,要么把自己关在一个特定的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闭关”思考,倾听内心的声音;要么一个人开车到山顶、或者海边,与自然对话。
当然,还有其它很多舒缓冲突的方式。飙车中狂放,烟雾中迷思,醉酒中放歌,纵情中沉迷,音乐中悠悠,梦乡中养精蓄锐,聊天中一吐为快……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简单概括为一点:对各种力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可以简单概括为:
定其位而高效率,平衡之而高效能。
这就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孔伐(字子思)所做,该著作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所谓“四经”中最为高深,被公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登堂入室的“孔门传授心法”之作,“忧深言切,虑远说祥”。中庸,被认为是实用之学,甚至被高度评价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仔细品味,受益终身。
但,中庸蒙尘已久,被人误解甚深。就好比人们说到“七月流火”,以为是烈日炎炎;不知其本意乃秋意渐凉。人们误解中庸,多以为是折衷、平庸、得过且过、息事宁人、明哲保身,殊不知中庸乃修身养性、内修外化从而卓有建树的最高哲学。错别字害人,“错别意”误人。
所以,孔子很早就说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久不再体用了。
其实,我倒觉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或多或少在用中庸的思想,毕竟它是我们血脉相传的基因啊。只是,一方面,我们用中庸而不知道这就是中庸;另一方面,正因为不自觉,所以不能充分发挥中庸的巨大价值。
那么,什么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对领导者“管理分力”“提升合力”指导性何在?
理解中庸,既简单也复杂。
先说简单的理解中庸的方法。中庸就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就是强调凡事都要有一个“度”的方法论。要平衡各种分力,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平衡各种矛盾,让各种冲突在合适的范围内作用——既不能消灭之也不能泛滥之。
再谈谈复杂的理解中庸的方法。
先看看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和欲望就是本性,或者叫“本我”。本性中有一种自我保护或者说自私的成分,有种自主意识,这就是“自我”。为了与外部取得和谐,为了更大范围的价值追求,从而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这就是教化的力量,叫“超我”。中庸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分析也是一脉相通的。作为领导者,一般观点认为性格中要有一种禀赋,这样做领导会比较容易;如果性格中缺乏这种禀赋,完全靠教化就会有一点“削足适履”,做起领导就比较辛苦。这种禀赋就是一种“性”,可以理解为“控制欲,强势性格,敢作敢为”等等。领导大都是率性的,我们从《亮剑》中的李云龙、《晋商》中的乔致庸身上可以很清晰感受到。但光率性还不够,还要与时俱进,根据管理的对象、时代背景有所创新、延伸才能更好发挥本性中的价值。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闭上眼睛,我们就是自我世界的国王;一个是外部世界,睁开眼睛,我们就成为外部世界的成员。内心世界的力量决定外部世界的状态,反过来,外部世界的信息刺激,引发、修正了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所以,智慧人士,善于从内部来影响外部,善于从外部来滋养内部。如果我们能够把内心的七情六欲管理得井井有条,各得其位,这就是“中”。很多人喜怒哀乐不当,就是“不中”。例如,近期欧盟通过反倾销提高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皮鞋税率,这对中国鞋业看起来是“哀”,但这是“不中”的,为什么?奥康老总王振涛率先举起抗辩反倾销的旗帜,因为他认为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学会运用国际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所以他“喜”,这就是“中”。很多外部世界不顺利,很可能与内在世界七情六欲定位不“中”有关。定位准确了,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用”(“庸”者,用也),让外部受到内在世界影响力,以内部和谐决定外部和谐,从而达到内外部的和谐,这就是中庸的巨大力量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