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超越自私:兼论怎样追朋友及思想界左右之争

超越自私

兼论怎样追朋友及思想界左右之争

欧阳君山

我把自已定位于一个推销员,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讲谦虚。在我看来,你是什么固然十分重要,但让别人认识到你是什么,的确也很关键,所以必须推己及人——本质即推销。我有意识结交过不少做销售的朋友,前不久与价值中国网总裁林永青先生也聊到,推销是人生最根本的学问之一。一般推销员是在推销普通产品,我可能是在推销思想这样一种产品。

正因为是个推销员,所以八方交游,“人若不弃我,我定不弃人”,并坚持“价值投资”,不为任何事生气,更不对任何人生气。Why?人家是我的顾客嘛,哪有商家对顾客生气的呢?别人目前还不能还分享到咱们的思想产品,那是他的遗憾呀,我上什么火呢?我是这样想的,也坚持这样做。

在与各路人马的交道中,亲见人内心世界的种种曲折而复杂的情形:骄傲与怯弱、顽固与天真、虚荣与可爱、得意与寂寞……常常会触发思考或直接遭遇这样的问题:孰为正?谁在自私?判定一个人自私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够超越自私?

还是允许我从对人性的认识与概括也就是“注目礼人”说起,“注目礼人”是两个成份:

“逻辑原子”:“我”就是“我”,人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

公设:“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

“逻辑原子”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人性自利,之所以美其名曰“逻辑原子”,意在强调不可再分解和不可再怀疑,事实上,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不证自明,别的东西都可以由“我”来怀疑,甚至“故意”加以怀疑。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鼓吹自私自利?单就“逻辑原子”这一点而言,的确就是鼓吹人性自利,因为这一点确实不可再分解,即便是再分解,也仍然是“我”,就像粒子物理学上所谓的“夸克封闭”——夸克分解下去仍是夸克——一样。

但“注目礼人”却一点也不鼓吹自私自利,恰恰相反,经过对“注目礼人”的演绎,有两大推演与自私自利直接唱上反调,甚至可以说叫上了板。一是第四级推演: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征服自己;一是第七级推演:无私实现自我。这两大推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表明:人生的手段不在自私自利,人生的意义更不是自私自利。

人性自利,可人生的意义却不是自利,实现自利更需要反对自私——无私。这不矛盾吗?不错,事实上,“注目礼人”原本就是一对矛盾,用中华哲学的话语讲,“注目礼人”描绘的其实是一幅人性太极图,“逻辑原子”强调人都围着自己转,公设则强调人必须替别人想,因为“注目礼”在别人那里,注不注目,致不致礼,都是由别人决定的,所以“我”在围着自己转的同时也必须围着别人转。正可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根据“注目礼人”的概念和推演,能够得到关于自私问题的一系列看法。天字第一号就是: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自私,其标准不在动机,而在手段!

从动机上讲,每个人都首先是他自己,因为人都围着自己转的,从圣徒到魔鬼,概不例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这个世界上,圣徒追求自己的私利并不亚于魔鬼。”

有人可能要急起反驳:胡说八道!我怎么可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呢?这么多年来我这么努力,沤心沥血的,都是追求真理、正义和公道,代表真理、正义和人民呀!虽不说仁人志人,但咋至于自私自利呢?

殊不知,自我感觉良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深谙人性的卡耐基曾说过,就是那些身陷牢狱的犯人们,几乎也都一个个牛皮哄哄。一个人或许不会轻易认为自己就是仁人志士,但也不至于认为自己总是没有正当性,自我感觉良好近乎天赋人性。

这并不是否认存在仁人志士,更不是否认存在有人代表真理、正义、天下,乃至未来。本人强调认同:真理、正义、天下和未来,都必须由人代表,而且必须有人代表,而且还必须转化为利益来由人代表,要不然,没有“我”,一切都是空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在动机上来判定谁在自私及相关问题。事实上,如果真的从动机上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仁人志士及相关问题,仁人志士会很容易被人冒充,以至最后可能全社会认贼作父。这年头,不是连贪腐分子也都一个个祭起人民的旗帜吗?

那究竟如何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自私呢?关键得看一个人发于外的东西,即他是怎么对待另一方的,尤其是他的对手。总的来讲,一个人能够事事做到从另一方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理解错,毛主席所谓的“为人民服务”本质上就是这一意思——这个人可认为已超越自私。具体地讲,判定一个是否脱离自私,可看以下几个指标:

一.看他对另一方是不是讲谦虚。

一上来就是自己,而且一路上下去也是自己,滔滔不绝地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人可能要认为这是智者或大师,事实上,这最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场景:躁狂病人走进了心理疹所。

夫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超越自私的人可能更愿意先给另一方机会,这应该不只是礼貌,也是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另一方的必要。不管一个人自认为多牛,都应该给另一方机会,如果连机会都不愿给一点,不是自私,还是什么?

二.看对另一方是不是察优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都认为这句话是告诫世人要虚心学习,不错,但学习什么呢?这句话更可能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另一方的优点和长处,懂得欣赏和尊重另一方。

作者:欧阳君山 初入职场

天下事尽在“我”的注目礼争夺中!QQ:838854395;Email:ouyangjunshan@vip.163.com;MP:130·2199·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