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子”,非彼“骗子”。后者是人深恶痛绝的,前者却恰恰相反。
一些企业老总只要看到某人递到手中名片上面的种种殊荣和尊号时,就会从心底流露对其的绝对崇拜和尊敬,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欢迎。因为片子上面记载着这类人既有的荣誉经历和特殊的殊荣雅号,比如:某某教授,某某专家,某某营销策划师,某某协会首席XX,知名某某……等等一系列让企业老板和普通人望而既生畏、又敬仰的光环。
在营销兴旺的时代,我们随处可以听到冠以营销名义的各种头衔。企业热衷于通过“外脑”来扩大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恰好适应市场的需求,各种营销策划人士也就络绎不绝地产生,迎合企业口味的各类营销观点也就一拨接一拨地层出不穷,漫天飞舞。
这专家,那教授之类的片子也就在企业老总的办公室递来传去。个个都是能言善道的奇才,个个都是有钉有卯的经验之谈,最终把企业老总搞得却是晕头转向,什么都觉得有理,什么都觉得应该尝试,最终是钱也花了不少,策划也弄了不少,结果是企业自己折腾、热闹一番,成就却没有见到多少。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建材卖场,早些年这家卖场主要是经营低端建材,场内商家经营状况很好,市场内也是车水马轮的热闹。从2005年开始,市场经营者准备向中、高档现代化商业家居卖场进军。于是,企业领导亲自拜访上门,邀请几位所谓有名的行业专家、教授做顾问,同时还邀请相关行业刊物、园林设计公司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希望通过把行业内各种力量整合后,再对既有市场进行整改,实现其向中、高档商业家居卖场发展的梦想。
在实施前期,市场给人一时的关注。市场原有商家在撤迁过程中,也闹出不少值得经营者炫耀的事件。市场决策者不仅对中、高档卖场的规划非常具有震撼力,而且给商家的诱惑性也蛮大。整个家居卖场效果图制作的非常漂亮,各种设想和规划都很棒。但是一切仅是停留在专家的口中,并没有成形的东西呈现,对商家来说依然还是梦想。
接着,问题就跟来了。在市场一开始改建中区时,就出现了极大的挫折,招商成为市场前期运作的关键,很多品牌材料商听后都觉得不错,但是行动的少,持观望态度的多,市场既定的开业日期也因招商问题而一直向后拖延。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市场方还是放弃了开始时严格的招商条件限制,才终于把一个中区勉强招了多半商家进来。
随后,市场方听取片子上署名XX专家们的建议在“五一”前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家装大庙会”,期望能够通过家装公司来吸引市场的人气,把中区经营火起来,结果是家装公司不但没有进驻多少,市场方在短短15天,广告宣传却打出去300多万,开业到场的人,除了没有消费能力的大娘、小孩以外,场内商家实际销售额惨得可怜。
至此,市场领导层开始“犯晕”了。之后由于又遭遇政府修路改建的影响,各种宣传也没有费用可用,拖了一年时间,终于把一个本来活生生还经营得有模有样的市场搞得死气沉沉,当初规划的中、高端家居商业卖场的宏伟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目前,只有市场方天天焦虑地看着被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新容貌:很少车流从门前驶过,昔日的喧闹场面只能成为老商家脑中回忆、口中谈论的话题。
往日尊重万分的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影子,也很少看到,一帮所谓的行业人士,也是能躲则躲,反正自己该赚得钱已经到手。至于市场能不能按既定规划往前行走,这要看市场领导们还有没有那么多银子再请这些“片子”上署有大名的专家们策划一番了。
相信,这样的经历,做企业的领导人或多或少曾遇到过,不排除一些经营者还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这里,并不是有意贬低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专家人士,而是善意地提醒那些一味把企业发展寄托在营销专家身上的企业经营者,要学会自己掌舵,毕竟自己才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核心人物。专家也好,策划家也罢,其言语只能是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领导人可以参考的一种意见,而不是完全不假思索,直接照搬的行为准则。
假若,所有专家的建议和策划都能给不同的企业产生直接的效益的话,那么,建议这些专家就应该改行去做企业家,而不是营销策划之类的学者或谋士,那样可能整个中国的经济也就会有更为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经济界也就多出一些能和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企业掌门人了。在世界500强企业里,中国企业的影子也就绝不止现在仅有的几家,应该占据大半个世界才对。
出于交际礼仪的礼貌,我们需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身份,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营销专家或行业人士,最好还是少在片子上面给自己标榜太多得殊荣,实在一点好。谨防殊荣太多,一失脚,会把自己那张片子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