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先人指路-甲丑)
前言
很多人都讲用人之道,可到底什么才算是用人之道呢?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给另我们满意的答案。在我看来,用人之道的根本在于满足,而不是控制,也不是管理。如何满足,又满足什么,怎样满足等等问题,需要一一阐述。因此,本人将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列专文,奉献给朋友们。一起探讨,共同交流。
先人指路系列,将从历史上探源,挖掘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不知祖,不成人;不明史,难成事吗。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是怎样用人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别处没有的东西。老祖宗留下的论述,一般都比较短小,却十分精彩,常常是寥寥数语,却能包罗万象,让人折服。当然报服之余,是们更需要自己动脑筋,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去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为我所用。
正文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用人之道,造诣深厚。如果不是这样,也就不会有历史上最伟大的仁臣魏征的出现。二人珠联璧和,相得益彰,造就了千载不遇的唐朝盛世。本文就从记录二人经典用人之道的《贞观政要》上的“君道第一”中,摘取了部分文字,其中蕴含的用人之道,可谓经典。由于原文比较白话,除个别外,就不再译注。
1、“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安天下和用人是一个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用人的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一个道理,却被很多管理者所“遗忘”,而寻求“旁门左道”,悲哉。
2、“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用人不疑,疑人勿用,这是一个用人的基本道理。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个道理。但不疑是指任命任事之中,而非其前与其后,前提是要察人精准!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一片苦心,十份忠诚,跃然纸上。用人者最忌把别人当傻子用,自作聪明者不可用人,无德无义者亦不可用人。
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这段话是魏征谏给李世民的,意思是说:当陛下见了想要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则想到知足以自警;当陛下为了一已之利想要“大作大为”(如大兴土木建宫殿,广征兵役去打仗)的时候,则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使百姓(世人)安居;陛下应时刻考虑到位高危亦多,所以要常思谦谨,自我修养;当陛下害怕自己由于是天子,无人可比,因而容易骄傲自满,所以要常思想江海,居百川之下而为大;当陛下陶醉于打猎游乐之时,要想到朝政须理,不要玩物丧志,一年最多三次也就可以了;当陛下担心日久意志懈怠的时候,要想到(为了天下)善始善终;当陛下忧虑会受蒙蔽的时候,要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如此没有人不敢直言刊谏了;当陛下害怕为谗佞奸邪所用的时候,要想到先正己而后才能斥退邪恶小人;当陛下无故加恩于人的时候,要想到不因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当陛下要施行刑罚的时候,要想到不能因为自己发怒而滥施刑罚。
若能真的做到这十个方面,怕是天下没有不可用之人,天下无不可得之事!
最后列上一些关于“隐性知识”的材料,或许这些从某个角度来讲,也正是管理者需要兼听的力证。
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