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远见•信任•成熟

前言:青春期焦虑症

中国人无疑是勤劳的,勤劳的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级的经济奇迹。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国企业会怎么样?在流血奔跑的途中,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他们的头太疼,腿太累,身体太疲倦;当然,激情仍然在胸中躁动,血脉依旧在周身奔涌,他们渴望成功!他们能成功吗?......谁知道呢?

人类的基因组中包含着决定人类生、老、病、死以及精神、行为等活动的全部遗传信息——我们的每一个行为与我们基因的关系也许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与人一样,组织在青春期,会有焦虑。焦虑来自于未来的不确定。组织与人唯一的不同在于,人一旦出生,基因即无法改变,而组织,则能在长期的坚持之中塑造好的基因,扬弃不利的基因。丰收多年的咨询经验表明,以下三个组织基因至关重要:

l 远见——低头种地,抬头看天,笑看风云淡

l 信任——立信、愿景

l 成熟——“Manage” = “Man Age”

残酷的成长河流,不是所有的青春期企业都能跨越。等待他们的,不是是跨越后的成功,就是是失败后的湮灭。注入基因,确保跨越。

远见

“茫茫的大海之上。一些渔船在打渔。离它们百里之外,风暴开始成型了。有经验的船长已经嗅到了空气中危险的味道,开始加固船体并驶向安全的地方。更多的船只并没有察觉到眼前的危险。风暴终于来临了,狂风肆虐,浊浪排空。只有少数非常坚固的船只和预见到危险的小舢板躲过了一劫。

风暴过后的天空异常晴朗。水中的鱼群也更多了,活下来的渔船都有好的收成。

令人意外的是,几只小渔船被风暴边缘的海风送到了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有着无数他们梦想中的金枪鱼……”

远见!

是无数产业家、资本家在谈的事情。是所有伟大企业的前提......

在此,我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曾经辉煌,曾经被视为天才,视为黑马,现在则有点凄惶,有点落寞,却仍在努力前行。这个人是顺驰的前总裁孙宏斌。

2006年9月,在顺驰以12.8亿元的价格出售给香港路劲基建的发布会上,孙对路劲的董事长单伟豹淡淡地说:你买了个便宜货。孙有着超乎常人的激情和梦想,其远见也是超乎常人的。他非常敏锐地感受到了城市化的进程,预测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爆发。在此基础上,他率领顺驰,四处以远超底价的价格拿地。从2003 年9月到2004年8月,短短11个月间,顺驰购进了10多块土地,总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米以上!时光流逝,2005~2007年,全国地价暴涨,房价暴涨,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业的巨大发展。但业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价高企,已经开始逐步淡出竞争舞台。这时的房地产老板们再看已经兵败的孙宏斌,无不钦佩其对未来的把握。有远见的孙宏斌不是倒在了远见上,他倒在了赌徒的投机心态上,他流血过多,却没有及时止血,当无法及时输血的时候,顺驰,倒地身亡!

“在普遍10个瓶子7个盖的房地产业,顺驰居然敢做到(也能做到)7个瓶子一个盖!2003年12月,北京大兴黄村,底价四亿多的地块他以9.05亿的天价拿下。当时的政策是开盘前付30%,04年底再付30%,剩下的40%在05年付清。

地价和总成本之和约为20亿元。顺驰投入总计只有3亿元,整体规划和建设资金均由承包商垫付。由于开盘速度快,前期造势足,开盘当天资金回流就有1亿元,2004年资金回流总计达到6亿元,不仅够本项目使用,还可以有余钱去买新地……

同样有远见的是万科的王石。王石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他的远见

l 在所有房企忙着赚取超额利润的时候,万科要求超过25%利润的项目不做!

l 在所有房企急功近利、客户至下的时候,万科狠抓职业道德,营造服务品牌!

l 在所有房企在忙于“开发”和“炒卖楼花”的时候,万科以高度专业化、细分市场化建立了大规模复制的核心能力!

王石一定在十多年前就悟透了竞争模式的变迁,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的发展必然从“机会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从“成本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从“一招鲜”转向“均好性”。看清未来的竞争模式,成就了万科和王石。

弘一大师有云: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远见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信任

经常对成长型企业进行访谈,一般我的习惯都会问一问年底考核,特别是奖金兑现的事情。说起来令人惊讶,被访谈的这些企业,无论是中高层还是普通员工,没有一个人认为,老板年初的承诺会完全兑现。这件事几乎无一例外。

最近和朋友聊起这件事,他讲了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

“自己做的第三年,存活的问题基本解决,面临发展,想做大销售额,当时的想法就这一个,做大销售。于是,为了激励大家,我出台了一个措施,在多少销售额之上,我承诺,给所有人一个“高的比例”分配。当年销售额超过了预期,明眼人可以看出一件事,之前我没有确定具体比例,问题就出现了。骨干员工想的是“超过百分之50”,并被此激励着。可发钱之前,我考虑另外一件事了,我们还要发展,拓展一项新的业务,充满风险,需要留存部分资金,于是,拿出20%分了,我自己还没有拿,而且我认为已经很高了。员工哗然,义愤填膺,我的信用没了,之后,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员工为此受到伤害,处于怀疑状态,总是眼睛盯着钱,对工作热情一般。我是由于没有事先确定分配的数量比例,所以自己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食言。”

作者:王鹏 初入职场

大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