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有精神的,企业是需要有文化的。日利达的企业文化是,太阳作为日利达的图腾,人是日利达的根本。人与太阳的结合,使日利达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发现财富,创造财富,服务民众,报效社会。———王惠余
新“资本家”王惠余
王惠余素描:
60多岁的人40多岁的面相;书生气很浓,看似不善言谈,实则讲起话来常常很动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尤如演讲,富有激情;在中国上千家太阳能企业中,50岁才开始接触太阳能并创业,王惠余是第一人。
王惠余拥有现代化的企业,企业资产达到近亿元,从资产上来说,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资本家”,但与旧资本家不同的是,他不是“铁公鸡”,也不是“周扒皮”,他管理人性化,除给员工送车解决住房,还要把企业交班给外人,被称为“新资本家”。他认为任何人,哪怕最低层的人都渴望得到人格上的尊重,都需要尊严,按时给员工发工资,看似平常事,却是对员工劳动的一种尊重,同样也是对劳动者人格的一种尊重。于是“人是日利达的根本,人与太阳的结合才使得日利达生生不息”成了日利达太阳能公司的文化。
让善有声 让爱有形
1947年出生的王惠余出身富贵家庭,他的曾祖父在上世纪30年代,从扬州到上海滩投资金融业,创办了钱庄,但正是这样的出身,让王惠余的人生拐了个弯。他不但没有享受到祖上的这份荣耀,却因为这种背景,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遭遇了很多不公。
上小学时王惠余品学兼优,大军区歌舞团到学校挑选文艺苗子,从口试、面试,他都优秀成绩过关,但因为他的家庭背景最后政审不过关,被拒之门外。同样因为家庭出身原因,上大学的机会也与他擦肩而过。
那时,王惠余不但经受着精神上的煎熬,还受到身体上的折磨。在上世纪60年代的阶级斗争中,王惠余因为祖父是资本家,父亲是右派,受到牵连,成为阶级斗争的对象,被关起来接受没完没了的审查,被一遍遍地批斗,接受花样繁多的身体折磨——被逼着下跪,躺在地上被踩着头,这样的“待遇”他都“享受”过。这种种屈辱,让刚刚二十冒头的王惠余在屈辱中对人格,对尊严有了彻骨的感悟。人格,尊严在王惠余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个烙印伴随了他一生。
余秋雨曾对“人格尊严”有过这样的注解:无人格之善,不成其为善;无尊严之爱,不成其为爱。善和爱的任何低级变态,都是善和爱的自毁形态。让善有声,让爱有形;让善有格,让爱有尊。善与爱,不再成为一种企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王惠余创业时期,所有员工都是包吃包住,并且提供了装空调,有卫生间,有阳台的标准化宿舍。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王惠余又为所有中层干部配了专车,为50位老员工解决了住房问题。在太阳能行业,几乎所有企业的业务员都是在市场上二三个月,甚至有的一个季度才能回家一次,但日利达推行的却是“蜜月”制度,规定每个月业务员都要回家一次。王惠余认为做市场很重要,员工们的家庭也很重要,不能因为挣钱不要了家……王惠余对员工的种种善待不正是“让善与爱,不再成为一种企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的真正实践吗?
情在账上 福在心中
王惠余有一个嗜好,喜欢记录员工们的工资,从他创业办厂那天起,就在笔记本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某个月哪一个员工的工资是多少,在他的账本上都记的清清楚楚,账本中的人员名单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到几百人,虽然财务那里有电子记账薄,但他仍然要亲自动笔记到他的私人账本上,十余年间整整记录了三大本。在这三个厚厚的手抄账本上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如果闭着眼睛从中选出任何一个员工名字,对比他几年的工资都是直线上涨的。这正是王惠余记账的目的,在日利达除非发生重大责任每个员工的工资每年必涨一次,王惠余每个月通过记录工资,可以对员工的收入情况有个了解,如果谁在哪一个月因为某些原因工资落后了,他会在年底时通过不同的方式给补回来,保证每个员工总体上每年都要涨工资。
王惠余44岁出国打工,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挣钱,而是要去体验一下国外资本家是怎么办厂的。他所去的国家是尼日利亚,王惠余所在的工厂月薪是三百美元,而其他企业都是500美元,同伴们都觉得这家企业老板太苛刻,为表示抗议都应付工作。而王惠余却认为,老板并没有欺骗自己,当初签订合同时定的工资就是300美元,发的工资并没有低于这些钱。所以王惠余很用心地工作,凭着工作业绩,他的工资从每月300美元涨到470美元,之后又涨到1000多美元。为照顾王惠余的生活,老板还把王惠余的太太从扬州接到尼日利亚,并且承担了她的工资,还把王惠余的女儿接过来度假。老板是美籍华人,他的夫人经常给王惠余太太买一些金项链、戒指之类的贵重礼物。最后算下来,仅仅这些礼物就值一万多美元。
在国外的四年工作中,王惠余感悟到两点。一是为什么外国老板对自己这么好,给了那么好的待遇,其实这不是老板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因为自己帮老板赚到了钱,他给自己的那些,都是回馈给的。第二点,现代资本家已经不是以前教科书上写的那样残酷压迫员工的,而是善待员工的。1995年,王惠余带着这些“真经”,从尼日利亚回到扬州,他要当一个现代资本家。经过筹备,1997年王惠余的日利达太阳能有限公司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