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有“大悲悲于心,大隐隐于市”的说法,后有“佛商”这个词,企业如何以造福人类为根本,创利社会为己任,是很多企业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其思想也是和佛之因缘有些必然的联系。
“佛商”的“佛”是创造精神财富,解决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心灵快乐、生死等问题;“佛商”的“商”是创造物质财富,解决温饱、小康、富裕等问题。作为一个佛的信徒,佛商无论在经营活动还是在生活中,始终应该遵循佛教的基本原则,对三宝具足正信。佛商必须遵守佛教的基本三皈依、五戒、在家菩萨戒等方面的要求,成为拥有高尚宗教道德伦理的人。
其实,佛教伦理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是完全一致的。佛教教义本身,也包含了某些商业伦理规范。即如佛陀教育信徒们必须遵循的“八正道”中的“正业”与“正命”:正业是指正思维后所产生的行为,例如不做杀生、偷盗等事,要从事爱护生命、布施与慈善等善行;正命则是指正确的生活,即以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不应从事非法职业或为道德所禁戒之事。
佛商大致有两种:一种人是慧根很深,皈依之日起,就发誓要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做了企业家,虽有成就,但修行之志不改,利人利己,有心造福社会;另一种人是成熟了菩提心,出离心很强,本来是不愿过问世间事的,但又没有条件专心修行,家庭也不允许他出家,于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边学佛,一边做公司办企业,自度度人。不论成因如何,佛商的共同特点就是:商心执着,佛心不改。
佛心。先悟佛,后修佛。很多企业界善男信女从儿时开始,或者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一心向佛,见庙就烧香,见佛就叩拜,虔诚之心,由内而外,浑然天成。他们皈依三宝,信佛,学法,传播佛教,而且企业做得成功,是佛教的使者,是企业界的楷模,有更多商家追随而至,修心修志。
商心。大千世界,万物皆是诱惑。修行人若有佛心在世间更能自度而度人,并非出家才是唯一的虔诚。很多商业奇才,是奇迹的创造者,带来富裕,产生贫苦,商心依旧,瞋怒痴了然于世,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执着。虽然我们常常称赞做事或者追求很执着,令人佩服,值得学习。但在佛教里,其实是提倡去除执着心的,佛商之商心比普通之商心是一样执着,甚至时有过之。佛商的商心越执着,企业文化就会越具影响力,为社会造福就越多,佛商也就会越多,皆为商人,此商非彼商,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真正的佛教所指的执着之心才能去除。
不改。在正道上修,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终于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佛心类似修观,商心类似修定。
观也谓之禅观,是用心去想。而仅用眼睛看到的事情,和随之去做的事情常常是偏离其道的。若修炼禅观之心,才能端正行为模式,眼所见为不见,心见为正,当然是佛心之见了。为何说商心类似修定。定,只要止住妄念就能入定,所以修止就能入定,而入定即能生慧。具有如此般若智慧的企业一定就功德圆满了。
应该说凡从商者,都可成佛商,从企业的角度看佛商,以佛法治理企业,以企业带动社会的问题得以修正。人人都有根本智,每一个公司,每一家企业都有无漏慧。这样的智慧皆是修练才能开发而来。
佛学商道的启发,愿大家增长智慧,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