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资本化和资本资源化是在一个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两种运动状态,常常扮演着“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角色,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能区分,就没有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必要。然而,不能不说的是,在当今世界还没有一个企业、一级政府把它们当作是两个事物,分别予以分类、登记、核算和进行管理的,这无疑是管理上的一大悲哀。既然在资源与资本之间确实有两个过程存在,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的性质,且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位明智的经营管理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分别对它们进行分类、登记、核算、管理?——这就是本文的作者要讲给大家的。
资源与资本的自然互化
所谓资本资源化是指资本正逐步失去其增殖本质,转而向资源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为资源资本化。
商品未产生之前只有资源而没有资本,商品的出现使用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的物质形式(生产资料等)和非物质形式(价值符号等)具有了资本性质与意义。但是,人们不能忘记,生产资料都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转化而来的呀!以上说明了什么?说明资本确实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转化而来的——资源资本化的自然属性。
反之,如果没有管理好,本来就是由资源转化而来的资本亦有再转化回资源的可能。比如已经废弃了的矿井、厂房、设备、原材料、生产垃圾等就是一些具有了资源性质的东西,而它们的前身可都是资本啊——有时它们使用价值还不如一些未被开发资源的使用价值高。但是,它们作为资源的本质,却是毋庸置疑的。
诚然,上述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与资本的转化,在经营管理者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形下发生。
无论资源资本化还是资本资源化讲的都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一种趋势,是动态的而非一静止的和一成不变的。企业赢利和国家经济发展无疑建立在资源资本化的基础上;反之,企业亏损和国家经济衰退无疑又是建立在资本资源化的基础上。
但是,如果导入了不同的时间观、空间观,结果那就可能大不相同了。
资源与资本的可控互化
资源与资本的互化决不是将资源资本化和资本资源化简单地相加在一起的一个概念,里面很有可能会加入人为干涉、控制的内涵与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对资源资本化或资本资源化做出评价,因为上述是两个过程,且经常扮演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角色。虽然,资源资本化和资本资源化对于某一企业、地区、国家来说其意义有霄壤之别,但作为研究者、经营者、管理者来说,无论如何也不能以赢利或亏损来认识资源资本化或资本资源化。
这是因为,如果能够将资源资本化与资本资源化来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那我们就会发现,资本资源化和资源资本化有时不仅很难分辨,而且互为犄角,互为存在条件。这种现象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犹为突出。比如成本的增加就是一个资本资源化过程,因为只要产品没有生产出来,生产出来没有销售出去它们都具有资源的性质。怎么办才好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对企业的、国家的资源资本化和资本资源化当作两个过程来对待,并能够分别对它们进行分类、登记、核算、管理,而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儿。
资源与资本互化之控制论
人类能否实现可控情形下的资源资本化,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也是有前提和条件的。于是,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资源转化为资本或资本转化为资源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资源资本化无疑是企业的盈利过程,资本资源化也无疑是企业的亏损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资源资本化就是一件特好的事情,因为从企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今天的赢利有导致明天亏损的可能;今天的亏损也可能是明天之赢利的一个发端。
另外,从政府的角度去看问题,企业的资源资本化过程也未必就是一件大好事,至少,过度的盈利可能会给企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因为过度的企业赢利常常伴随着成本和质量的丢失——比如最近发生在丰田轿车上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反之,当然亦成立了。
淘汰“五小企业”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不无亏损,因为企业的资产会在淘汰过程中丢失,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因此而减少或终止,但是,人们不要忘记,由于清理了污染源,保护了环境,使本地和本区域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其结果很可能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而对于被淘汰的“五小”企业来说,由于提前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必将为企业转产或上新项目占得一定先机。可是,如果等到企业真的干不下去了的时候再搞,恐怕黄瓜菜也凉了。
以上说明,资源与资本互化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人为实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给予评价,关键要看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如果是站在明天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即便是进入了资本资源化进程,那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
当然,不能乱来,需要有根据,而这个“根据”不是别的,正是是否遵守了“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