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决策层强化执行之举

在一个规模经营的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就是最高管理层,随着管理层次的复杂化和管理任务的加重,决策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代执行层来发挥作用。前面我们说过,从效果上来看,决策的导向推动只占20%,而执行层的努力要占80%。但凭这一点并不能否认决策层对执行层的积极作用。从决策者决策、用人、建设企业文化这三大任务来看,可以这么说,如果企业决策者的工作积极到位,执行层面的潜力就可能得到高度发挥;如果决策者能力平庸、方法不当,即使执行层不乏能人和强者,但由于整个执行层面的积极性得不到决策层面的支持和激励,执行力就会失去方向和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企业执行中的“精英淘汰机制”,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非之”的氛围占据上风。所以,决策层在强化和推动执行力的工作中,作用非常重要。

一、敢用有执行力的人

1、谁是执行力强的人

什么叫执行力强的人?就是在企业工作中能不折不扣或者超额实现企业决策目标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能在决策目标和被检查的目标之间画上一条最直接、最短捷“连线”的人。

在中国近代史上,邓小平就是一个执行力非常强大的人。三起三落的政治历程,磨练出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超乎寻常的信心和毅然果断的魄力。在中国结束“文革”后二十多年的生涯里,邓小平以远远超出一个垂暮老人所能承受的坚韧和重负,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向全国人民发出最响亮的呼喊。从“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设立深圳特区到进行上海浦东开发……。正是邓小平强有力的推动和引导,中国才能够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奔向富裕和振兴。

乔冠华也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1971年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亲自发电报邀请我国派代表团出席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派谁担任代表团团长,才能够出色的完成对外关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使命呢?当周恩来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当即批示:马上组织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当时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任代表团团长。事实证明,乔冠华不辱使命,他连续数夜亲自执笔起草的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以纵横捭阖之气势、义正严词的立场,表达了中国政府重返联合国的心情,阐明了中国政府的外交立场,毫不畏惧的抨击了少数国家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卑劣行径,被称为“震动世界的演讲”,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局面。

在中国企业界,张瑞敏是个有执行力的典型。在他临危受命之前,这个背上了沉重债务包袱的小型集体企业已经三换其将,但依然毫无起色,企业管理混乱,效益低下。在张瑞敏的不懈努力下,海尔强力推行基本流程管理,狠抓产品质量,独创售后服务品牌,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推行国际化战略,海尔集团终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中国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可以想象,如果换了那些“吃饭就敬酒、见面就握手”,保持一团和气,不敢大刀阔斧进行企业改革的人,海尔集团能有今天的变化吗?海尔员工能有如此强大的执行力吗?显然不可能。正如韦尔奇所言:口号和讲稿不会带来变革。变革的发生,是因为你把正确的人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在打造企业执行力这个问题上,保障“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的原则非常重要。执行力越强的人,越是敢抓敢管,越是能开拓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台湾商人来到福建沿海的一个县城,提出要在那里建成一个海产品养殖基地,人工饲养鲍鱼,要求县里给些优惠政策。这个要求现在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来讲却要承担很多压力和风险。结果这个县的领导创造性的执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台商建立独资企业,在规划用地、企业审批、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植,不出几年,吸引了大量的台商来到这里投资办厂,使一个经济上长期落后的小县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一大批农民因此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强有力执行,没有这个县领导的创造性工作思路,这个地方的经济就不会发生巨大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凡是执行力强的干部,产生的争议越大,由执行力所带来的自伤力也就越强,可以强到把干部击倒、搞臭的地步。正如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捣乱的不如搞关系的”。因为对于有执行力的干部来说,干的工作越多,承担的责任越重,面临的风险就越大;而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又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正确。一旦工作上出现纰漏,就成了把柄,会招来各方面的议论和攻击,似乎什么人都有发言权,而唯独执行者自己却无法解释;因为无论在哪个国有单位,那些只看不干的人都实在很多,你一张嘴要对付如此多张品头论足的嘴,怎么也难躲过“众口铄金”的下场!在转型期企业中,很多执行力强的人,正因为敢抓敢管,敢于破除各种利益的内部控制“小圈子”,敢于坚持依法治企的原则,所以引来各种“黑色”的举报信、告状信满天飞,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挫伤了企业执行力。这种现象已成为目前国企领导者普遍面临的现实。所以,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决策层及其上级领导,也应该设立一道制度的“防火墙”,重点保护那些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执行、善于执行的干部。因为正是这样的执行力量,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使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那些谁也不去得罪、不敢碰钉子、执行力平庸的“老好人”,那些处处谨小慎微、唯恐组织考核、群众评议不过关的“灵活人”,那些热衷于向上向下经营关系、搞平衡的“能耐人”,恰恰是最没有业绩、最应当被警示的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过一部电视剧——《新星》,剧中主人公李向南的原型,就是前不久离任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他就是一个敢抓敢管的执行人物。早在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他就大力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当时的做法虽然得民心、顺民意,深受群众的赞扬和拥戴,但是在当地甚至全国都引起很大争议,而且引起了中央的注意。这些争议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几乎使他面临被撤职罢官的危险。直到1984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领导到吕日周所在的平原县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做法,认为平原的改革为全国树立了榜样,才使得争议逐渐平息下来,于是才有了《新星》这部电视剧的诞生,吕日周也在那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潜伏十多年以后,吕日周再度出山,担任长治市委书记,可他的魄力、胆识仍不减当年,立禁赌碑、设曝光台、拆围墙、推行绿色战略、抓民心工程,一个个做法,把当地的经济改革和政治发展迅速推到中国这个大舞台的中心,吕日周再次成为焦点人物,有的媒体称他为“中国最有争议的官员”,也有的说他是“敢吃苦、敢吃亏、敢惹人”的干部。但也正是因为吕日周强有力的执行惹来的巨大争议甚至是告状举报信,短短的三年任上,他就遭遇了上级乃至中央的数次专门调查,虽然调查的结论一致证明了他的清白,但也干扰和影响了他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削弱了他的执行力。三年后,吕日周黯然离开长治这个原本寄托了他后半生梦想的地方,“荣调”至省政协副主席任上,在外人看来,在中国的现有体制下,这似乎是最好不过的结局了。但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吕日周一直作为改革开放的执行者,需要的就是做实事,而不是往上升官(从他曾一直想把长治当作人生最后搏击终点的谈话中可以得知),但现在却升了官,没有实事干了,这对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来说是喜是悲,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这种复杂心情,我们从吕日周离开长治后还写下魂牵梦萦的《长治,长治》一书就可见一斑。

作者:周济谱 初入职场

周济谱,绰号华夏老人,吉林省四平人。现任北京城乡建设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曾先后在商业、金融、投资、证券及房地产等多个行业工作,有丰富的国有、民营、股份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经验。曾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青年企业家、国务院劳动(民族)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