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的畸形儿
——国企资本金缺失的“原罪”
我们常说国企负担沉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国企在创始之初资本金不到位。为此,几十年来国企背负了高额的借贷成本,饱受着资金匮乏的煎熬之苦,国企的发展受到资本金不足的严重制约。在走过了那段可以单凭一腔热血自力更生的年代后,国企资本金的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要么国家财政注入资金补足资本金;要么通过改革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弥补资本金。国企“无米之炊”的发展之路已达尽头,尽快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才是国企的当务之急。
本文所说的资本金是指企业创始之初的国家财政投入。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中对资本金的定义,是指企业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登记的注册资金,也就是企业铺底资本金。一般情况下,资本金与企业效益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所谓“本大利宽”。本钱小或无本的买卖不好做,企业不是有个车间就能生产,有个门面就能营业,你摆个地摊还要点本钱呢!企业应该拥有足够的资本金才能组织与自身能力和规模相匹配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承担相应的生产经营风险,才能在经济交往中取得客户的基本信任。如果企业自己没有或仅有很少的资本金,一是在客户面前实力诚信度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二是企业经营只有靠高额负债补充资金,经营成本居高难下;三是企业发展无后劲,企业没有能力做中长期投资和新产品研发。
企业的资本金也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储备。现在的人们很容易明白现代化战争中“长矛大刀、小米加步枪”是无法与航空母舰、激光导弹、隐形飞机以及核武器相抗衡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却非常容易沉醉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 ”的创业激情中,容易陶醉在“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的光荣革命历史中,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其实也和现代化军队一样需要武器装备和弹药补给。
遗憾的是,由于国有企业原始投入不足,非经营性资产和不良资产又约占净资产的一半左右,国企的经营者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现金流上,工作的主次顺序也不得不首先是现金流,而后才是经营利润。于是,国企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企业管理术语——“倒链条”。如今,国企管理者“十个坛子八个盖儿”的“资金杂耍”实在令人堪忧。目前,对大多数中小国企来说,资本金与其企业的经营规模极不相称。资本金不足是国有企业产品研发滞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经营者的首要任务是做资金链条的现代“倒爷”。国企的资本金状况如不尽快改善,实在无法与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和先进工艺设备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相抗衡。国有企业资本金的捉襟见肘已经达到了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程度。
资本金如同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的生命线。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充足又流动性强的资本,企业就根本无法生产经营。靠举债维系生存和发展,不仅财务成本高且很难形成规模效益。然而,在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成立之初资本金没有完全到位或者根本就是虚资本,给你个营业执照加个任命书就地“闹革命”的情况比比皆是。笔者就是在空有一个营业执照(四平城乡建设开发总公司)而资本金为0且有34万元负资产情况下,走出了国企创业的第一步。那个时侯,许多国有企业资本金“先天畸形”,虽然工商注册时理论上是国企,但是资本金出资不实,导致至今许多企业仍存在产权争议。产权方面的问题本文姑且不去探讨,笔者将着重分析国有企业资本金的现状、成因和隐忧,以及如不尽快补充国企资本金,国企与其他经济实体在同等外部环境下不能够平等竞争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资本金形成的主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资本金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后中央政府没收的官僚资本和改造的民族资本,即两块资产国有化的部分;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建设投资、基建拨款、流动资金拨款形成的企业基金和由国家投入的固定资产等;三是由国家投资派生出来的企业留利形成的更新改造基金、资产(无形资产)增值等;四是国企改制评估的资产增值、土地增值和企业历年减税、反税的留存积累;五是国企之间成建制划拨的经营性资产;六是国有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募集、配股、分红积累。
不管国企资本金形成的途径如何,由于国企的特殊身份、历史使命及管理体制等原因,国企中的经营性资产有一半左右为无效资产或不良资产是个不争的事实。例如:职工住宅、学校、培训中心、职工医院、老干部活动中心等非经营性资产,历年来的明亏和潜亏挂账等无效资产,以及无止无休的公车购置和办公室装修等辅助性资产。
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所有的原材料都不算商品,国家实行的是“一平二调、统购统销”,国有企业所有的产品都要上缴,所有的原材料都由国家调拨,固定资产更新、技术更新、工人工资也都由国家拨付。那时,企业把全部资金上缴国家统一支配,即使“拨改贷”以后的若干年,由于政策的原因,国企形成的利润仍几乎全部上缴国家财政,为全社会所共享和分流,即便有企业留利,相对于企业规模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老国企除了厂房、设备等不动产,几乎没有积累可言。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为了生存发展,必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进行更新改造,在自我积累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问题,这就使大部分国企负债率过高,大量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资本金的先天不足让国企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期营养不良的畸形儿,国企经营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