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管理者如何发现经济未来?——管理者如何做事先诸葛亮(03)

在《管理者如何做事先诸葛亮(1)》一文中,笔者谈到了未来有以下特征:(1)未来是物质的。就是说我们对未来的认识不能离开物质基础上——就像没有宇宙飞船人类就到不了太空一样,需要宇宙飞船这种物质载体。(2)未来一定是一个十分缺乏能量的地方,因为能量这种东西有从低能向高能辐射的特性。(3)未来一定是规律所指向的,因为凡是规律都有循环往复的性质。(4)未来都是在价值的驱动下,因为价值有“往高处走”的性质。(5)未来一定是在经济场、价值场的作用与制约下——场是机制产生的地方。(6)未来一定是符合原理的——原理可以穿越相对的物质时空。

很显然,上述讲的有点抽象,不易被人理解,更不易操作。下面,笔者给大家再介绍几种发现未来的方法:

01·规律指向未来

笔者经研究发现,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都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与意义。大家知道,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就是通过刻普勒的“行星运行三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求证某一天体或小行星之运动未来的。以上说明,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与意义。那么,我们将如何预测经济事物和物质的未来?诚然,能够把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是一个前提,否则就谈不到预测未来。

何谓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难道就这么容易被发现?诚然,并不是所有事物或物质的运动规律都能够揭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具有综合性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由于人类本身就是经济事物的一部分,这也就增加了揭示其难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能把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揭示出来。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由经济事物是物质的,经济事物是运动的,经济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经济事物的物质性。大家知道,所谓资本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其次,大家知道,在经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自然资源、能源的利用,而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有物质性的;至于说人类和人类的劳动,当然就更具有物质属性了。第一,人体是物质。第二劳动是物质——劳动是能量释放的过程。如果上述事实否认不了,那么经济事物的物质性就被确定下来。

把经济事物的物质性确定下来也就等于回答了经济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问题,因为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比如,资本物质的运动就是有规律的(投入与产出规律),比如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运动同样是有规律的(剩余价值规律)。当然,还有“供求价值规律”等也都属于经济规律的范畴。或许有人会说,上述是人人都知道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利用上述规律预测经济未来。

笔者当然知道只掌握了上述规律的还不能达到或实现预测经济未来的目的,因为上述均是些不完整的和有缺陷的规律。比如有“投入产出规律”就应该有“投入不能产出规律”;有“剩余价值规律”就应该有“反剩余价值规律”。而事实上是,到目前为止,无论马克思主义和是资本主义均未把它们给揭示出来。

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规律都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与意义是不能否认的,否则也就谈不到规律指向未来的问题。如此,笔者是否在说,只要能够揭示出一个完整的规律就能够预测经济未来?是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是,又有人会说了,你给我们揭示出来一个所谓“完整的规律”出来?其实,这个“完整的规律”笔者已经在上述文章中指出,它就是“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

02·数理求证未来

何谓数理求证未来?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方法来求证未来。或许有人会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数学家都无法将一个真实的未来求证出来,难道作者就能够给大家求证出来吗?是的,因为笔者已经掌握了用数学原理求证未来的方法。当然,要想能求证到一个真实的未来需要建筑在上述六大特征或六个前提的基础上,而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模式,而只能把传统数学模式当作一种手段、一种思维模式对待。

这是因为,世界的未来、经济的未来、管理的未来首先是一种事物,而后才是一组数据,虽然数据是对事物的表达,但数据永远也不能完全代替事物本身——也就不说没有一组数据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未来。换言之也就是说,笔者这里所讲的“数理求证未来”是指用数学方法去求证未来,而不是去用一组简单的数学意义上的数据去说明或证明未来。有什么说头吗?当然,就因为所谓经济数据均不真实也。

比如,在货币不断贬值、波动、调整的前提下,我们就不能说用一组数学数据把未来求证出来,这也正是笔者反对给一些数学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能借用数学的方法来为我们求证未来服务。那么,笔者是怎么借助数学方法求证未来的?简单地说是“通过已知求未知”。

笔者经研究发现,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要想求出一个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未来第一需要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因为规律这东西具有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性质,而且一定指向未来。第二就是采用“通过已知求未知”的数学方法。也就是说,所谓“通过已知求未知”是建立在已经掌握了研究对象之运行规律、运动原理的基础上。大家知道,未来是“未知项”,要想求出“未知项”至少还需两个“已知项”。

作者:崔长林 管理专家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道家、天体力学家、科普作家,价值中国百强专家、资源与资本互化理论奠基人;揭示了万有斥力定律、万有引斥定律、物质生成定律、宇宙膨胀定律;量子、裂变、聚变管理经济学首创者;代表作有《差异论》、《统一场论》、《空间简史》、《广义地震学》。原张家口市体育局主管会计,庞家堡公共汽车公司经理,华谊服装厂、丝绸厂、第八毛纺厂厂长。在国省部刊物发论文百余篇,观点被广泛引用、引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