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的近视眼
——国企短期行为谁之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其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国企现行的管理体制、领导者的任命机制以及评价考核标准,使国企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加困难。因为快速见效的短期行为远比高瞻远瞩的长远计划来得更为实际,所以急功近利取代了统筹规划,激进策略代替了可持续理念。笔者认为: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根本变革,国企发展的短期行为就难以避免。唯有从体制机制上改变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各项掣肘,企业才能主动地、本能地谋划全局,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有企业在经营上普遍存在一个特征,那就是,不愿对新产品(项目)的研发进行较大的投入。因为大家都明白,新项目的前期研发投入大而效益差,而后期投入少且效益好。同时,国企经营者的任期短且不确定性强,所以他们信奉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愿去做见效慢的中长线投资项目,都不适合国企去做。
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前期研发需要较大投入的项目,大多被民营和外资企业所控制,他们的产品更新速度惊人,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也只有那些资源性、垄断性的领域——说白了,除了社会公益性项目以外,就是卖祖宗遗产的行业和项目,例如:土地一级开发、矿产资源钻探开发利用等等——才比较适合国企参与或垄断经营,而且,国企在这些行业里大多得心应手,企业发展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那些身处资源性、垄断性领域的国企经营者们心知肚明: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才做产品。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一些垄断行业中的国企,仍然有制定行业标准的功能,其他企业与他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但是,这些多年处于垄断地位的老牌国有企业倘若审计清盘,很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在国企的魔毯之下,笼罩着庞大的非经营性资产,有的甚至自己办学校、商店、电影院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而企业的现金流则是“十个坛子八个盖子”捉襟见肘。
为什么呢?根源在于国企的管理体制,如:国企经营者与企业资产的非连带关系,国企的干部管理体制和任命制度,特别是国企主管部门对经营者的考核评价标准等等。由于受到这些体制问题的制约,部分国企很难找到一份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即便是有,也最多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马歇尔计划”,不过是摆个“花瓶”,应付上级检查而已。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计划没有变化快,更重要的原因是国企投资管理和投资考核体制的短视和急功近利,使国企经营者普遍产生了干今年、想明年、不管后年的心态。再加上铁打的国企、流水的官儿,国企“走马灯”式的干部轮换,使那些与企业没有资产关系的管理者们学得越来越聪明,谁也不愿意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傻事。
◎激进式发展—恶搞今天不管明天
急功近利是当代国企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领域的国企经营者们,都想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自己任期内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于是开始掠夺式、毁灭式的投入产出,大干快上,有时为了摘得树梢的一个果子,不惜掰断树枝甚至推倒大树。然而,残酷的现实让国人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经济换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泥沙俱下”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导致企业有今天、没明天,企业发展无后劲……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期行为,好似妖艳、充满诱惑的“罂粟花”,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鸦片在医疗上的应用,还有贩毒、吸毒、杀人越货等不堪回首的深重罪孽。所以说,短期行为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国有企业带来当期规模膨胀和短期效益的同时,国企肌体内的营养也在严重透支。然而可悲的是,人们似乎对这种透支早已麻木不仁、习以为常了。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企的管理体制,让经营者只知道“今天”而无法把握“明天”。
中国人喜欢玩弄数字,而且对“增长N%”尤其钟爱,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和看到:本地的GDP比去年同期增加了N%,一个重点工程总能比计划提前N天完工,某某国有企业产值、利润、资产连续保持N%的增长率等等。总之,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K线图必须是红色、向上、勇往直前,绝不能是绿色,箭头更不能向下耷拉着。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人们已经习惯了处处莺歌燕舞、满台鲜花掌声的盛世美景。你说自己企业今年的利润是下降或亏损的,你不脸红?祖国山河一片红,为什么单单就你偏要绿得油光发亮?开会你都不好意思往前坐。如果你在总结和布置工作时,不弄出一个突破、两个创新、三个跨越、四个辉煌、五个新高……可以断言,你在现行的国企评价体系中肯定得不了高分,在上级主管机关的眼里也是没啥指望了。一边是个随时可能死去的国企,另一边是企业领导及其主管上级还有心思自我表扬和鼓吹,这需要什么样的钢铁意志啊!这是国企特有的浮夸文化,笔者曾经给它定名为国企的“圈文化”。国企的浮夸“圈文化”,是国企短期行为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