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还有更困难的问题需要解决,即市场需求问题。产品和服务需求不足,市场主体就没有投资动力。政府主导或诱导下的大规模产业投资,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实现投资价值。
价值中国: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现在的研究领域和工作重点。
王建民:我1991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天津大学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1996-1999年,在南开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谷书堂教授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北师大做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博士、博士后都研究人力资本。之后,转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进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的岗位属于公共管理领域,但实际上对工商管理的观察和研究得更多。在我看来,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前者在逐步引进、采用后者的方法。管理一个企业、一所大学、一个家庭和一个人,道理上差不多,在竞争环境中都要讲战略。讲战略不一定成功,但不讲战略一定不会成功。也许你无意之中作出的选择是有战略性的选择,事业上也有所成就。但是如果要实现可持续的、长久的存在与发展,就要认真考虑战略问题,要实行战略管理。战略错误造成的损失,往往会达到极其巨大的、以致生死存亡的程度。无数的实例表明,正是因为战略错误,使得某些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最后走向失败。像伊拉克以及最近在利比亚、埃及等国发生的问题,就是因为审时度势不足、致使发生战略错误的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归功于毛泽东领导和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邓小平为中国的发展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性的道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我最尊敬的伟大的战略政治家。
价值中国:当前,中国正在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中国的战略转型?
王建民:所谓重大战略转型,主要是指国家从“十二五”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粗放的资源型向精细的知识型转变。未来经济的增长,主要凭借知识创新的力量推动,而不再依赖大规模资源的投入和消耗来实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战略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根本保证。战略转型需要战略管理。
价值中国:要捕捉发展机遇,战略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建民:战略要解决使命追求、方向界定、目标定位、任务规划、资源整合和模式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战略管理活动,按照使命、愿景、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的逻辑次序进行。
在政府管理中,随着指令性、形式化和表演式特征的消失,指导性、自主性、实质性内涵的丰富,战略管理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当前,“十二五”规划的战役已经打响,打造各级领导团队的战略领导力,是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头等大事。
价值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作出了安排。目前,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规划?存在什么问题没有?
王建民:去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了在今后五年、10年和20年的发展目标。虽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有公布,但不少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已经公布了单项或多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比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投资的金额数以10亿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有盲目规划的问题存在。有些规划的出台得太快,缺乏战略分析,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产业发展,而在于获取国家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利益。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脱节。规划中只考虑物力资本的投入,没有考虑人力资本(人才)问题。没有合适的人力资本,怎么可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实现物力资本的价值?如果没有资本的价值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何在?
价值中国: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王建民:第一是要在国家层面有“顶层设计”,在总体上对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作出设计,对地方政府和大型国企基于本地比较优势的发展方向提出要求,对市场中非公微观主体参与竞争,提出导向性的政策措施。
第二是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对人才资源,即人力资本的需求,做出预测和规划。在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方面,只有教育部公布了新设14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比如批准25所学校设置“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这有点不着边际。培养本科生应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根本不对路。迄今为止,大学里懂得物联网工程的人很少,大家对物联网专业属于文科还是理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如何能够培养出合适的人才?还有,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还需要专门开设新专业么?原来的材料系不能培养“新材料”人才吗?许多人对专业的名字都很陌生,怎么可能报名去上这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