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王石:60岁的精彩人生

——《只有一个王石——他的选择与别不同》后记

改革开放35年之际,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时候,一定会提到一个名字——王石。

王石是谁?他的个人资产肯定不入中国富豪榜前50名,他也离开公司一线位置许久,跟赚钱与花钱基本上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他的一条微博、一次接受采访时候的即兴发言,乃至私生活的一些细节,都会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他主要在媒体的财经版面出现,时而现身头版,有时候在副刊版面谈生活与运动,有时候甚至直接出现在娱乐版。

他代言的电视广告上,有一句对白:用(你的)经历定义自己。那么,我们就用王石20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之后,近三十年来的种种言行来重新构筑一个如此这般的王石。

王石是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者和掌门人,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记录的创造者。

作为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管理企业标榜专业化、透明度,将万科由一个十几人的贸易公司,打造成为了年销售额1400亿元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作为万科的创始人、掌舵人,王石的很多带有创建性的工作其实已不仅属于万科,而且属于整个地产界。他的一系列社会和商业活动,使得其影响远远超出地产界。

除了一个成功老到的商人角色外,他又是极限运动爱好者,两次登上珠峰,是第一个完成“7+2”①[1]壮举的华人,登山成就有目共睹;他是外国品牌手机在内地的形象代言人,他还为新老品牌汽车做广告;他出席《财富》论坛,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出洋留学。他的业余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样精彩。

他做成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住宅企业,但是放弃了公司股份,甚至连管理权都交了出去。他做公益,担任过阿拉善生态协会会长,现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和知名度的NGO(非政府组织)壹基金的执行主席。他在哈佛研究几百年前的日本,接下来要去剑桥探究犹太史……

更特别的是,王石不是富豪,不是资本家,他本身只是拿工薪加奖金的职业经理人,只有一点点万科的股份。他强调自己奉公守法、积极纳税,个人形象非常特立独行。

王石性格鲜明,言辞明快,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颇具人格魅力,在媒体有极高的曝光率。当然,王石的张扬也引起很大争议。他不谦逊,好参与活动,好发言,而且角度每每与众不同,因此在媒体曝光频率不低,这引来了不少街谈巷议。

作为公众人物,他敢于公开表示“生命首先是对自己负责”。一直以来,他也是这么做的。因此,“王石潇洒”、“王石活得够多”、“不是王石,做不到这事”的说法很多。

在受困于种种现实障碍的中国企业家中,能做到王石这个地步的人不多,很多人十分羡慕他。

柳传志就曾说,他80%的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应酬之中,留给自己的只有20%。柳传志心目中,最佳时间分配比例是五五开,给自己更多的空间。目前看,中国的成名大企业家,能够做到这个比例的,王石是唯一。

在冯仑看来,王石是近乎完美的企业家。冯仑在他的《野蛮生长》一书中曾提到:一个超大型企业的董事长一定要站在最前头,他只有看到非常大的、广阔的世界,才能把这个企业的方向找准,王石就是能够先人一步,在前面迎风走路。

我是在1994年3月30日,也就是万科发展历程上的一件大事“三三零事件”的当天,认识王石然后结交了万科的。近20年的近距离观察,让我时常感到,王石的精彩既在于他的简单,也在于他的复杂。在他这个加起来都不足十画的名字背后至少蕴藏着三个角色。

王石的第一个角色是企业领导人的代表。作为企业领导人的代表,王石率领的企业万科在行业中的表现足够出色。同时,他又作为行业领跑者和代言人,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和整体经济趋势有着足够的关注和见地,同时也乐于在这方面表达自己的关注和见解。当然,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少副作用。

早在十多年前,在诸多奖项之中,他看重的是“最受尊敬企业”与“最佳企业公民”这类强调价值观选择的奖项,他觉得这种维度的评价可以起到对中国企业引领的作用。

同时,他也会为企业与企业家辩护。在他看来,自由市场经济下企业家成熟需要时间,社会不能对他们太苛刻,应该多看他们的闪光点。从社会心理学来说,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对人的具体评价具体看个人往哪方面引导。中国很多时候只用伦理道德来判断,工农兵学商,把商人放在最末的位置。对中国企业家始终是道德批判。

王石的第二个角色,则是社会活动家与哲学家。在60岁,这个中国商人或者说中国男人什么都能看明白的年纪里,他突然觉得,自己是“无知者无畏”,原来“什么都不知道”。在哈佛,王石的头衔是访问学者,他研究的方向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民普及教育、知识分子的西学训练以及工商界的社会地位。在自己动手做饭就读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你在社会的影响如果别人能扮演,你最好不要扮演,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年轻人取代老年人,是逻辑规律。”登山时,他总会带着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尔特尔的《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有空就翻看。他说,这本书他已经读了三遍,还认真地进行了批注。他还对于宗教与信仰长期有思考,他的著作《让灵魂跟上脚步》讲的是他对“坚持”和“放下”、“善”和“恶”的理解;《徘徊的灵魂》则探讨信仰和理性。

作者:陆新之 初入职场

转制时代的一名媒体工作者,先后做过主笔、首席记者、主编助理和主编。作为财经观察者,正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商业环境和企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