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遗浪潮”到“申遗策划”
中国酿酒行业的“申遗”热(申请世界遗产)是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真正开始的,酒类传统“酿制技艺”有茅台、汾酒、泸州老窖、绍兴黄酒4家企业(单位)入选,最先取得“申遗”资格,随后,酿酒行业联合“申遗”的呼声日渐高涨,充斥各种新闻媒体。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开始越来越多出现在报刊、电视媒体上,让人耳熟能详,而在新兴网络媒体上网页高达253万之多,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酒、黄酒和配制酒“酿制技艺”16家入选,分别是:五粮液酒、水井坊酒、剑南春酒、古蔺郎酒、沱牌曲酒、红星二锅头酒、衡水老白干酒、山庄老酒、板城烧锅酒、山西梨花春酒、辽宁老龙口酒、吉林大泉源酒、河南宝丰酒、江苏封缸酒、浙江金华酒、北京仁和菊花白酒。
目前,共计20家酒类企业或单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上榜”企业在各大新闻媒体上争先恐后的宣传,在行业中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非遗浪潮”,并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新闻点。
如果说,由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而带动的国家级“非遗浪潮”,是一种“突击式”的“文化保护运动”,更多是在发现、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那么,由“国家非遗”到“世界遗产”的跨越历程却是一次价值升华和非凡考验,相信所有的行业和单位都不难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酿酒行业来说,“申遗”也许不是走向世界的必须条件。但是,“申遗”无疑能提高中国白酒的世界价值和地位,“申遗”也是发现、提升或再造品牌价值、打造品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最好切合点之一,是一次精彩的品牌营销案例。
我们不能忘记,在今年5月举行的、由中国白酒行业前10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老总参加的“第二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白酒盛世危机”和“洋酒威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大家在为行业的未来隐忧而担心。会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长华觉明先生,关于世界遗产及中国白酒行业“申遗”的价值、意义、机会、方式的综述分析,引起在场企业老总们的普遍重视。
历史悠久、精湛独特的中国酿酒遗产要不要“申遗”?如何把“申遗”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传播给消费者?许多专家认为:“申遗”首先是企业个体的觉醒,其次是行业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只有每个企业积极行动起来,“申遗”才有希望,中国白酒真正走向世界的步伐才会更快一些。
事实上,我们看到,在这次由“非遗”到“申遗”的浪潮过程中,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申遗”活动,无论是业内联合,还是业外联合,抑或独辟蹊径,都体现了一种“个体的觉醒”和“申遗精神”的召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们无不为“世界遗产”的伟大而痴迷和陶醉,无不为真正实现中国白酒的世界梦想而求解探寻。也许,他们最终不会成为“世遗”的一员,但是,他们追求“伟大”的过程,以及为“伟大”而展现出的胆魄勇气、营销智慧、企业战略和行业责任感,却让我们时刻心怀敬意。
白酒,为战略和梦想而“申遗”
当中国的长城、泰山、故宫、兵马俑、孔府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世界组织的保护,并向全球公布推介时,我们没有感到太多的惊奇和激动,因为这些如雷贯耳、并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和地位,人们会认为,这些人间奇迹走向世界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假如中国的一个窖池或者一种酿酒技艺,申请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世界组织保护,并向世人宣布推介时,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到惊奇和神往。因为,这个“窖池”或“技艺”居然与长城、泰山、兵马俑、孔府这些响誉世界的伟大“人物”站在了一起,它的分量、价值、地位、影响力今非昔比。如果加上媒体及申请者推波助澜的宣传报道和解读评论,这个“窖池”或“技艺”就会名震天下,成了无价珍宝。可以肯定的说,无论这个窖池或技艺“申遗”成功与否,这都将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经典大策划,而名存史册。
这才是“申遗”抵挡不住的巨大价值、诱惑和现实意义。
我们看到,在20家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酒类企业中,过半是名酒大企业,他们离“申遗”(申请“世界遗产”)又近了一步。但是,在不断产生的越来越多的酒类企业中,谁会最后“申遗”成功呢?谁又会不惜代价对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梦想不断投入呢?
这无疑是一场底气、实力、智慧、眼光等综合因素的的较量。
泸州老窖高调出山
2008年6月17日, 38集大型记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央视一套开播。这部影片历经7年拍摄制作,集中展现了中国2008年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33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这也是“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中央电视台一档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特别节目。
网上评论认为:为了这部大型记录片的热播,央视制作播放了长达8分钟的预告片花,这在“央视剧”中极为少见,而这部气势恢弘的“外宣片”,选择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特殊时期播放,将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特别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