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经济波动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可以说是上述“单一化产品+高毛利政策+批发销售+信息告知”阶段向真正的市场营销阶段过渡的“分水岭”。90年代初,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更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在中央新经济政策的鼓舞下,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各行各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境外知名消费品牌以独资、特许经营或合资、合作的方式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它们的投资范围从沿海向内地渗透,投资的产品从家用电器、化妆品到方便面、药品,从快餐、啤酒到汽车和飞机,可谓应有尽有。到了1993年,中国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中国市场迅速进入阶段性的供求平衡阶段,而部分产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受交通运输等条件制约,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的局面。
在供给能力等于和大于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企业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开始注重营销。此时,大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为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企业对西方市场营销的感受还仅仅停留在视觉和概念方面的冲击的话,那么到了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境外品牌则将西方上百年积累的营销经验一下子呈现在了国人面前。这个时期,西方品牌从最初的广告示范发展到实实在在的营销实践,加速了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实践进程。尤其是宝洁公司,继1989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海飞丝洗发水之后,又成功地将飘柔、潘婷、舒肤佳和碧浪品牌打响,其在市场研究、品质管理、分销策略、促销手段和广告创意方面的一系列做法,更是对后来许多民族品牌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外来品牌和国内先导型企业的“带动”下,中国企业逐渐和普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意识:知道了生产和销售、销售与营销的不同之处,知道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市场调研,知道了什么叫产品的分类管理,知道了为什么要进行市场细分,知道了如何进行渠道开发与经销商管理,知道了价格竞争的意义和方法,知道了CI策划和广告的分类投放,知道了品牌的价值,等等。
今天活跃在经济舞台上的许多大企业,如家用电器产业的众多企业、服装产业的众多企业、医药产业的众多企业、日化产业的众多企业、食品饮料产业的众多企业等,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而且它们的成长恰恰是与它们的经营者在市场营销知识方面的不断增长同步的。可以这么说,经历了整个90年代以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营销水平和实战能力,“中国式营销”的策略组合就是在这个时期内被中国企业创造出来的。
这一时期,大多数中国企业,包括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所实践的市场营销,其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用系列化产品,采取中毛利政策,运用区域分销渠道,采取大量的大众广告进行促销。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中国企业普遍采取的营销策略组合称之为“系列化产品+中毛利政策+区域分销+大众广告”
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中国市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或者与其他企业同样的产品,善于运用灵活的价格政策,善于发展和管理区域分销商,并敢于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多半都能取得十分好的市场营销成果,90年代崛起的一大批中国消费品生产企业几乎无一不是靠这“四招”而获得成功的。
l 系列化产品
任何时候,企业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产品形式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企业对产品的追求区别于其他时期的标志就在于产品的“系列化”上。系列化产品的典型特征有两个:一是一个专业类的产品发展出了多种类别。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空调只有窗式空调一种形式或类别。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出壁挂式空调、立柜式空调、吊顶式空调、户式中央空调等,而且每一个系列都有若干品种。二是企业普遍注重“定位”,即只针对某一层次的市场推出上述系列产品。比如,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只向中高档市场提供上述系列产品,中国本土的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针对中低端市场推出上述系列产品。
在这一时期,企业普遍将其专业化产品进行系列化,可能主要来自以下五种考虑:
第一种考虑是满足(抑或是引导)需求的多样化变化趋势。当一种产品为大众所认可后,往往就会导致需求发生多样化的变化。比如当一部分人需要此种类型的产品时,一部分购买能力更强的人就可能需要比这种产品形式更高级的产品,而另一部分消费不起这种产品的消费者则可能希望得到价值较低的相似概念的相同形式产品。
第二种考虑是对边际价值的追求。当一个企业生产某个单一产品获得成功时,则很容易开发出这个专业内的其他系列的产品来。这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利用,包括对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更有效的利用。
第三种考虑是竞争优势的追求。在第二次营销浪潮到来以后,由于供给与需要已经基本持平,竞争逐渐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追求产品系列化的企业可以获得最大化占有市场的可能。因为,只有能力满足一个专业内单一市场需求的企业,无论是形象方面还是营销成果方面,都不如能够同时满足这个专业化市场中的多样化细分市场需求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