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倒下的企业扶起来 让站着的企业不倒下
何学林:让更多的企业成为巨人
——访中国创意策划业的先行者、“策划第一人/大策划家”何学林
日前,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席卷中国,中国企业纷纷降薪裁员,一些外向型企业甚至纷纷倒闭,著名大策划家何学林——曾经在“巨人”倒下之时为“巨人”东山再起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奔走呼号,3年之后倒下的“巨人”就用借来的50万元创造了年销售逾10亿的奇迹,并在10年内做到了500亿身价——借媒体向中国企业界表示:他愿意尽全力把倒下的企业扶起来,让站着的企业不倒下,并让更多的企业成为巨人,他认为,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策划,中国企业最缺的是策划,而策划即是即系统的谋略和系统的企业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案。当然,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还向中国策划界发出呼吁:全中国的策划人联合起来,组成“大策划联盟”,采取联合大行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学林认为,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富,则国富,他要为中国企业之崛起、民族之富强而谋略,要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要用知识和谋略服务于广大的中国企业,打造100家上市公司。
在中国营销策划的江湖上,何学林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
他是中国公开标价卖创意的第一人。早在1992年,刚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被分配到国家外经贸部的何学林,下海经商,以“学林卖创意,底价100万”轰动中国,并为中国创意开出了最高价,是中国策划业和创意产业真正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最早专业从事营销策划业的职业策划人和中国策划界成名最早的人。
他的专业背景(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在当时和此后多年的中国营销策划界是最高的。他还是美国内申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但他绝不是学院派的教授,而是实战派的专家,拥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实战经验。
他与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史玉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97年“巨人”倒下之时,在没有人相信“巨人”还能东山再起的历史背景下,他在第一时间(1997年7月前)策划“巨人,怎样站起来”,几年后一一实现,由此引发了中国策划界纷纷在《销售与市场》发表策划文章之大潮。
他是一个有崇高使命和远大抱负的策划人,是中国策划界提出“把倒下的企业扶起来,让站着的企业不倒下,使更多的企业成巨人”和“中国企业最普遍缺乏和迫切需要的是策划,而策划即是系统的谋略和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一著名论断的第一人,并提出了“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富,则国富,为中国企业之崛起、民族之富强而谋略”的使命和“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用知识和谋略服务于广大中国企业,打造100家上市公司”的奋斗目标。他是中国策划界第一个公开提出这一使命和奋斗目标的人。
他是第一个将策划体系化的人,独创三大企业问题系统的、根本的解决方案和城市旅游景点景区策划的一大体系。据此,他要将他的机构打造成“中国创意总部基地,世界策划领先品牌”。
他是中国策划人中第一个(1998年)从企业策划进入城市策划领域的职业策划人,开创中国城市策划之先河,并创立了“城市主题定位和整体大策划系统”。
他最早进入互联网行业,于1992年提出了《全球人脑大联网》的创意。他的一个创意曾被作价3000万元,再一次创中国创意作价之最。
他还是第一个将策划体系培训化的人,面对世界经济危机,为了迅速普及策划,尽快使更多的中国企业受益,实现其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何学林破天荒地公然将其在16年策划生涯中呕心沥血形成的中国企业最普遍缺乏和最迫切需要的企业问题系统的根本的解决方案,包括将一个产品(服务)从零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并成为行业第一品牌的营销的圣经、品牌的纲领、101市场基因图、九大管理体系、22种融资模式、完整系统的市场营销方法、步骤、体系和策略以及使企业基业长青、长盛不衰的终极法则(企业宪法)和能够用100万达到1个亿广告效果、1000万达到10个亿广告效果的何氏营销模式等策划公司赖以生存和对外收取高额策划服务费的一系列独门秘笈,和盘托出,公开向企业界传授,提出“策划降价,不再天价,29800,可以做策划”,再次在中国策划界做出开创性举措,令同行瞠目结舌。
就这样,他一直引领着中国策划界,始终走在了中国策划业的最前沿。
一直以来,他常常以“大策划”为关键词来传播自己的商业意图,以中国真正的“策划第一人”自居,但在同行眼里,这个人显得过于自傲,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这就是何学林。
何学林和他的大策划,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的大策划非比寻常,有大创意,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有不理解的人认为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站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分水岭上,在对中国第一代策划人进行梳理时,对于这样一位在营销界有着巨大影响却又备受争议的策划人,我们有必要对他进行深入研究。为了彻底读懂何学林所说的“大策划”的真正含义,我们对他进行了一次长达7小时的深入互动采访。
初次见面,何学林给人的印象,并不像一位驰骋商场多年的商人,其言谈举止的儒雅和亲切,使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老师。几句客套的寒暄之后,我们很快切入了这次采访的主题,“都说何学林的策划是大策划,请您告诉我们,大策划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