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手的力量
——营销竞争对手谈
湮没了黄尘古道,远去了鼓角争鸣,尘封了历史记忆,逝去了古关雄风。
古今中外,大凡史册有名的人物,不仅自身能力超群,更是拥有一批同时代的对手,彼此盘横发力,成为经典。
例如,诸葛亮与司马懿、拿破仑与威灵顿、武田信玄和上杉浅信、理查(狮心王)与萨拉丁……。
2009横滨世乒赛,中国队一路横扫各路豪杰,囊括五冠。然而,辉煌之余,乒坛教主蔡振华却深感来自高处的寒意,根源之一,对手难觅。决赛圈只是中国队员的PK,这让观众越来越觉得缺乏新意,长久的一家独大对这项运动开展不利。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张娟娟一路过关斩将立克三名超一流韩国对手,打破韩国24年的垄断,当时国际射联主席笑开了花。
短道速滑队,中韩女队的冰尖的较量一直以来就是一道闪电般的风景,多年的互相叫板,成就了彼此风驰电掣般的高速度。
孙海平说,刘翔的爆发还得“感谢”对手,“多亏他们的刺激”。蔡振华也说:“感谢我的对手。”感谢对手,或许是所有参加过竞争并取得胜利的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但这决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胸襟而讲出来撑门面。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
只要是竞争,就必有对手。或者说,没有对手,就没有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与对手较量,在竞争中,我们铸造辉煌。较量使我们发掘自我、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正是因为对手的存在,给我们无比的压力,使我们更加频繁地向前跨步。
不仅竞技体育如此,企业发展中因为有了高水平对手间的纵横捭阖,才有了一段段佳话。
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奔驰与宝马、娃哈哈与汇源果汁、眼镜与青啤、蒙牛与伊利、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索尼与松下、三星与LG、海尔与海信……。
然而,不少人认为,竞争就是你死我活,剑拔弩张,竞争就不能有合作,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对手是成长中最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竞争对手是自身奔向目标的策动力。市场经济时时刻刻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促使企业不敢稍许懈怠,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建设和发展也不能没有合作。
市场经济下更要竞合。马克思说得好,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有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收拢五指、攥紧拳头、形成合力。聪明的人不但要积极与伙伴合作,也要勇于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从中获益。比如当下的金融界、美食街、婚纱影楼街……,都是将所谓的竞争对手集中在一起,这不仅可以聚集最旺的人气,也最大程度实现共赢。
事实证明,过去那种仅仅把同行看成是“冤家”,认为有竞争就不能有合作的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它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内耗及浪费。而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既竞争又合作,就能突破孤军奋战的局限,把自身优势与其他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不恶意打击诽谤对手,把双方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的竞争力,实现双赢或多赢。笔者认为,随着媒体随碎片化细分,让一些广告主越来越难以做到投放的精准化,那么,此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及户外媒体、交通类媒体可否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联合,突破“铁路警察”式的媒介形式,赢得广告主,给广告主最大化的传播效益。
《竞争与合作》的名言:“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蕴含哲理的名言揭示了竞争与合作的辨证关系,竞争不排斥合作。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去。"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台湾广告界有句名言:与其被国际化,不如去国际化。
理智看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否则品面的强调竞争,只会导致相反的效果。笔者近日从某媒体了解到,为了调节成都当地出租车市场的竞争,当地有关部门竟然一纸命令,凡事载客去机场的出租车,必须空载返回,这种做法,虽然“头痛医头”的短暂解决了机场中出租车因争夺客源带来的竞争,但是,却引发两个明显弊端,第一,载客去机场的费用高得离谱;第二,空载返回白白导致油耗。难道就没有一个合理的对策吗?比如在机场建立合理的候车管理制度等等,竞争是不可规避的,合理竞争、合作竞争才是良策。
有人对龟兔赛跑有了新的诠释:“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这寓意着,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市场营销,不仅是经营自己,还要经营你的对手。有竞有合,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朋友、赢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