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尴尬的走在“不归路”上?
张令凯
随着2008年末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亦受到严重的波及,在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快速反应,积极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来应对,这其中由一条政策便是家电产品的“家电下乡,政府财政补贴13%”。
政府出台该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目的:
一是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村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则能为我国日益形成的强大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国民经济提供持久拉动力。
二是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出口受阻,行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推广“家电下乡”,能够促进家电生产、流通和农民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消化家电产品过剩产能,推进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推广家电下乡,能够让更多的农民用上性价比高、服务有保障的名牌、品牌家电产品,尽早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是有利于落实节能减排。按照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家电下乡在产品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节能,使家电下乡产品成为家电节能减排的先导和示范。
五是有利于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推广家电下乡政策不仅仅是给一些财政支持,一“补”了之。而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农村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村的生产、流通和售后服务网络,改变长期形成的以单一供给结构面向差别很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状况,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家电下乡”政策颁布实施,我想不论对于政策出台部门、中小企业、家电行业、消费者等各相关利益方来讲都给各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方对“家电下乡”确褒贬不一。
自“家电下乡”政策出台以来,这条路走的并不轻松,反而让某些相关部门显得有些尴尬。事实上,“家电下乡”的颁布与实施,相关部门也是“摸着时候过河”,以前没有尝试过,所以在政策实施后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缺乏即时性方案予以解决,仓促应对或者束手无策,使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该政策的目的不能有效达成,反而甚至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一、“家电下乡”尴尬的走在路上
1.不能有效调动农民消费
“家电下乡”的目的之一是价位高高在上的家用电器走下神坛,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以“下乡补贴”的方式刺激老百姓进行家电产品消费,调动老百姓的消费积极性,把暂时不准备用来买家电产品的钱拿过来变现成现实购买力以实现内需的扩大。但是,事实上即使“家电下乡”政策也不能有效调动农民朋友的消费积极性。
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前没有做好农村市场的前期调研,导致政策出台后,消费者的消费对这项政策的敏感性并不强,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由于农村市场中最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简单举例可有以下理由:农村居民的“相对消费能力”并未改变多少,政策出台时机正是收入相对减少的时候(不能外出打工或提前返乡,农作物需求减少,价格下滑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暂时不会因为这项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多年延续下来的消费结构(把经济收入主要以存款和教育两大块进行支出);居民对下乡产品质量表示担心,甚至很多农民认为下乡其实是企业借此政策把“垃圾货”或者“残次品”等投放到了农村市场这个“垃圾桶”(很多不负责任的企业确实这么干,不断有媒体进行类似消息纰漏);财政补贴流程过于繁琐,弄得商家(经销商)消费者“筋疲力尽”(经销商和消费者跑东跑西,“问爷爷,问奶奶”不知费了多少劲才能把这一流程走下来),补贴不及时,加上部分地方财政部门的不负责任(笔者曾接触一地方财政部门“下乡”办理一个半月停办,去了之后相关人员和“大爷”似地,一副高姿态);某些产品(像冰箱)下乡意义不大,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冰箱对全国大部分农民来讲实用意义不大;某些产品下乡补贴后的价格还高于“网购价”。。。。。
综上,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企业若想开发农村市场,首先必须考虑和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农村居民的增收问题,而是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倾向的引导和培育,然后才是其它方面。
2.不能有效促进行业发展,成了“豪门”的狂欢
在家电行业,各企业、各产品在全国各省(各区域)的中标的情况不一样,很多企业很多产品基本上是区域性中标,并且中标的企业基本上是国内家电行业内比较领先的品牌性企业。说实话,大型企业、品牌性企业按国家要求进行投标能够中标倒无可厚非,关键是这样投标的结果是政府过大的宏观调控严重敢于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规律,不能有效的促进行业成熟、整合和发展。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1)相比中小企业来讲大企业本来就财大气粗,各方面资源充足,在一定程度上抗“冬”能力较强。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再出台该政策,显然对中小企业不太公平,一方面品牌性企业(中标企业)的市场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在农村市场,该政策硬是将其拉下“神坛”,走进农村市场,严重挤兑了将市场定位为乡镇、农村等次级市场的某些“非中标”企业,这让本身就处于若是的“非中标”企业处境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