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
李宁产品2011年第二季度的订单金额较2010年同期下降约6%。消息一传出,就引发基金洗仓,李宁股价暴跌近16%,创下了自2004年李宁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一日蒸发逾35亿元。第二个交易日继续遭遇大幅杀跌,两日累计跌幅达21.88%,市值缩水48.96亿元。研究机构继续大幅调低估值。
导致此次股价狂泻的直接原因是李宁公司2011年第二季度订货总额减少、大量关闭店铺的消息和非凡中国反收购失败。
二 李宁股价狂泻,原因何在?
对于李宁股价狂泻的重大新闻,腾讯财经门户网站进行了重点报道,众多网友对李宁做出了评论。笔者仔细查看了800余条评论,网友的观点大概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价位太高,大多数的评论认为李宁作为民族品牌价格不应该那么高,而且那样的价格还不如买阿迪达斯或者耐克;第二,产品定位不明确,李宁定位90后,严重伤害了70后、80后的感情,而且换标志是败笔;第三,产品质量差,款式不行;第四,少数人认为高盛和大摩在搞鬼。
李宁曾是国内品牌营销的神话,面对针对此次溃败,不少品牌战略家和业内人士也对目前李宁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下来,主流声音主要把原因归结于营销上的失败:与网友的评价一样,观察人士认为:首先,换标志是个败笔、定位不明确,定位90后伤害了几代人的感情;其次,价格上存在问题;再次,也有人认为李宁公司经营多个品牌,精力分散。最后,部分人提及李宁渠道存在问题,但是从关注度上来讲,谈及这方面的人员较少,而且分析粗浅。
对于上述评论,笔者作了一下分析,在进行鉴别和筛选之后,希望找出李宁背后的危机到底是什么。
第一:李宁的营销定位真的有那么差吗?评论认为李宁的定位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位90后失败、价格定位不合理。2001年 4月,张志勇请盖洛普公司为李宁品牌做了一次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李宁牌的种种问题:一,目标消费者不清。李宁公司管理层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年龄14—28岁之间,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冲上新潮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但真增购买李宁牌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者的年龄在18—45岁之间,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非“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二,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但忠诚的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那一代人,更加年轻的新生代不知道李宁是谁,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隔膜。三,品牌的个性不鲜明。在真正的消费者眼中,李宁牌的个性是李宁本人的形象连在一起,是具“亲和性、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并非是李宁公司最近几年奋力打造的“年轻的、时尚的”品牌个性。四,李宁牌的产品线不断扩张,很难搞清楚他的“旗舰产品”是什么。
也就是说,李宁的定位90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想打造的是年轻的、时尚的品牌个性,从而推进品牌的转变。所以,经过多年的准备之后,2010年6月底,在李宁公司20岁生日庆典上,“李宁交叉动作”的全新Logo亮相,同时新品牌口号“mad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取代了消费者早已熟知的“一切皆有可能”。为了进一步落实公司品牌转变的战略,李宁推出系列90后的广告。可以这样讲,李宁经过多年的发展,品牌已经略显老化,实现品牌转变恐怕也是必经之路,耐克、阿迪达斯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所采用的品牌转变方式也是这样的。就换标志来讲也是值得肯定的,有了新标志,老的标志也并未抛弃,在以后的经典款产品上,李宁应该也会再用上老标志,就像阿迪达斯经典款用三叶草商标一样。作为上升中的品牌,李宁有准备地、大胆地做出改变可以说是居安思危的,李宁为一个系列产品推出以“‘90后’李宁”为主题的传播运动无可厚非,但作为品牌广告有些不妥。至于对消费者的影响,既然做出了改变,总会有人不适应,但是要说对李宁对70后,80后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伤害,看看我们每天身边的李宁消费者,你就知道恐怕没那么严重。反而是宣传这种言论的人多了,恐怕还真会对70后,80后造成更多伤害。
反对李宁定位90后的人士指出:低年龄目标消费者的特点不同于高年龄消费者:10-14岁年龄的小学和初中消费者缺少消费主张,尽管使用并且消费体育用品,但尚未对品牌以及产品特色有明确主张,其所使用的体育用品多通过学校学校指定或家长购买获得,同15岁以上的高中消费者有自己的主张,到销售点购买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两者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因此针对这部分消费者的店铺销售效果不佳。笔者认为评论者说得有道理,但是有失偏颇,学校也可以指定买李宁,90后钟爱阿迪耐克,也是在父母陪同下买的。并且90后很快就将成为重要的有购买能力的消费人群,现在着眼90后,可以为以后的品牌道路铺好路。
价格战略一直是李宁的一个重要战略,李宁公司认为高价能够占据消费者的头脑分量,而且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提升,要想保持较高的毛率并且不断提升销量数据,价格战略是一个很值得应用的战略。再者,李宁的价位是偏高,但是李宁的产品也是分为几个档次的,李宁的价格也在进行着不断地变化。我想,作为品牌操作者,降价不见得就是好事,价格与产品共同决定着品牌的档次和定位,想要大众化固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增加销量,但是长久来讲不一定是好事。卡帕就是一个案例,卡帕放低姿态,快速开店并且降价,一度取得良好业绩,但是现在卡帕的单店销售也在下滑,前景不容乐观。用现在很多人的话来讲,“以前穿卡帕的人都不愿意穿了”。星巴克进入中国的时候,以高品位赢得很多的喜爱,后来星巴克加速开店,成了普通的咖啡厅,生意越来越差,后来星巴克经过调查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关闭部分店,从而重新赢得自己的声誉和较好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