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资源整合”成为企业在对外扩张时首选的方式之一。
很多行业都提出资源整合,甚至是跨行业,这正是得利于其独特的优势。资源整合,是企业运营中各种资源优化、重新配置的过程,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 工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最大的特点就是优势互补,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甚至在客户群上,企业之间能够做到资源共享。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资源整合并非是万能的,笔者一位朋友就曾经联合几位投资人策划过一个优秀资源的整合,最终却以失败收场的项目。
时间竞争,资源整合中的隐患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人需求量非常大,以保安、停车场管理员、医院护工为首的众多劳务工种,大城市每年的需求量都是几 十万人。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作虽然很好招聘,但是有一个困扰用人单位的问题:留人很困难,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企业经常需要花高价钱弥补人员流失的缺口。所 以,人员的稳定性成为各类劳务公司的第一大难题。近年,劳务公司有了共同的认识,现在进入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接受城市里 打工十几年,最后仍然回到贫困家乡的命运。他们渴望融入城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接受。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大城市中获得有发展前途的工 作,可以让他们在城市中扎根立足。
这些年轻人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学历这一个门槛就阻挡了他们的梦想。实际上,学历和技能这两方面,是劳动力转移并能扎根的必要条件。而这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同时也成为机会。
基于以上客观现实,笔者的朋友策划将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主题是勤工助学,联合众多企业和教育机构,打造资源整合的平台,平台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面向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工读结合的方式招收学员,给他们安排的工作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是包吃包住的工作条件,月工资大约1200元。 每周有两天的时间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文化课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例如计算机、驾驶员、物流师等,学生每月要拿 出一部分工资来缴纳学费。考虑到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殊情况,通过成人教育的学习获得学历是比较好的途径,所以学生的文化学习是以成人教育课程为 主。3年时间,学生将获得成人教育的学历认证,还可以获得技能认证。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自食其力,不仅解决了学费问题,为家庭缓解了经济负担,而且自身的 学历、技能都能获得提升,增加在城市中立足的砝码。
二是跟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的劳务公司达成合作,合作的这些企业要能够给员工提供包吃包住的工作条件,工作强度不大,不能是危险工作。根据企业的要 求输送员工,但要求企业允许这些员工每周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企业能够得到的是保证员工的稳定率,减少员工的流动性。对于这些劳务公司来说,无论自己招 聘还是其他企业输送员工,薪资是一样的,但是有独特的方式帮助员工安心稳定下来,大部分劳务公司都持欢迎态度。
三是跟教育培训机构合作,部分成人教育学院、驾驶学校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由于学生的学费是分期付款,情况比较特殊,但是教育培训机构能够得到充足的生源,所以要求合作的教育培训机构在财务上要专项结算,给予便利。
这个资源整合的项目既照顾了贫困地区渴望进入大都市的年轻人,也通过工读结合的方式解决了用人单位留人难的问题,而且还为部分教育机构提供长期生 源。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公益性的项目。总之,在策划完成后,许多商界人士点头称赞,认为这是一个多方能够共赢的好项目,有人评价这是真正的资源整 合。他们给这个项目命名为“勤工助学工程”,希望能够从贫困地区向大城市转移600万年轻人,发展2万个合作伙伴,进驻中国100座城市。项目的赢利点是 在学生毕业时期收取少量的服务费。更多的想法则在项目之外,通过将项目运作成功,借助这个平台,运作其他商业性项目,例如逐渐接手学生的教学工作,成为品 牌影响力巨大的培训机构。
在项目运作之初,笔者却浇了一盆冷水,提出一个疑问:学生到底是以学为主?还是以工为主?
该项目是以学为主,学生也是冲着学历提升才来这个平台进行勤工助学的。但是实际上,是工、学各一半甚至是工大于学。这个资源整合项目有一个隐藏于表 面之下的关键问题,合作方在客户(学生)的时间上是处于严重的竞争关系。学生每周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在学习上,但实际情况肯 定会不允许,这就造成用工单位、培训机构抢夺学生的时间,甚至是学生和用工单位也在抢夺时间,平台内的合作方从客户的时间角度来看,处于一个竞争关系,而 不是携手合作的关系。这样的资源整合,做不到1+1>2的效果,反而会不欢而散。
当时策划者不以为然。结果,项目运行不到两年就以失败收场。策划者再次见到笔者时,无奈地讲述了项目的运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