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突飞猛进,销量增速放缓甚至开始下滑,此中原因,老板(包括最高管理层)与执行层(特别是销售团队)之间,存在着互相指责、推卸责任的情况。企业从初具规模,销量一路狂飙到如今销量停滞不前,这种情境发生在那些越过第一阶段规模化门槛的成长阶段的企业。
马云对此有很高明的直觉:创业之初,他对其创业伙伴说,你们是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我得从外面请。结果,5年后,创业元老仍然坐在阿里巴巴集团的各个关键要职上。马云引入的跨国资历人才卫哲,被马云以维护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名义“自宫”。
在马云的管理思想及实践之下,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是一种“统治权谋”(驭人之术),但是从其内在思想看,体系的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到什么阶段用什么类型的人才,尽管这个规则有时是残酷的。
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最主要问题的人的管理难度加大。很多企业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即以新换旧的方式,但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此一问题,方法上需要摆脱感性、行政方法,而要引入理性、战略的方法。
感性、行政方法之弊
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早期产品的机会或渠道运作是驱动企业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而产品驱动的特点是或者是一招鲜、吃遍天式的“赶时”型产品,比如飘柔洗发水、改炒为煮的洽洽瓜子、2004年的脉动、糖果里的雅克V9、2009年的汉王电纸书等,或者是产品本身并非首创或差异化很强,如同样是上述行业里的跟随者舒蕾洗发水、真心瓜子、金丝猴糖果、盛大Bambook电子书,由于采用了与行业领先品牌差异的渠道策略(金丝猴的渠道下沉、盛大Bambook的网络销售)或促销策略(真心的刮刮卡策略),或者有更强的渠道执行力(舒蕾的终端拦截),企业销量的增长都呈现“一飞冲天”的情况。
这种形势当然令企业管理者兴奋不已,因为在企业销量激增的阶段,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供应链、生产瓶颈、物流瓶颈等,销售回款总是大于在途货物,销售人员成为企业的功臣,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老板看着这些销售冠军们(这个阶段销售团队里也会有很多业绩不好的人),觉得这些“快牛”子弟兵们确实是企业之宝。
好景不长。在前期产品市场覆盖面、渠道铺货率、产品(品牌)知名度做到一定阶段后,销量却开始放慢增长甚至负增长:前期动辄一年增长300%甚至更高的市场现在越来越少(金丝猴、真心),而有的产品甚至出现大幅萎缩的情况(脉动、雅克V9)。
企业此时的第一直觉是销售团队出了问题,那些昔日的快牛们,似乎变成了疲牛、懒牛,主要表现有,老牛们拒不承认是自己出了问题,反而认为公司产品质量、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市场策略乃至公司战略等都是问题,老板(或企业高管)开始觉得这些过去令行禁止、马到成功的销售高手们变得忤逆抗命、牢骚满腹。
很多企业开始采用行政手段“动人”:引进新生力量、斩杀一些老牛,或者调整公司薪酬制度、管理制度,老牛们开始大规模跳槽等。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饮料企业的老板,其声称总是发现销售人员与经销商关系不清不楚,被经销商收买、合伙贪污公司促销费用、或接受经销商好处帮经销商说话等,因此,这位老板几乎每年都会挥刀斩乱麻—-一次性将全部销售团队解散重组。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每年都重新来过,销量自然就总是在一个规模门槛前徘徊。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认为,需要企业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企业状况,并运用专业工具对企业进行理性解析、重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在解决疲牛、懒牛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第二级增长引擎”。
战略与组织重构(Reconstruct)的解决之道
解决企业在规模化瓶颈第一阶段碰到的人员问题,本质上是企业进入第二级增长时必然碰到的问题。正因为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企业才需要从以下三个战略思维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首先是认清企业增长模式转变的必然性。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企业必须开始从早期的产品机会型增长、执行力(渠道渠道的关键因素之一)增长,转入战略性增长,尤其是战略定位后对企业组织的变革。
其次是客观地研究、分析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驱动力。
通过对国际企业及国内企业发展轨迹的总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所有企业销量不能增长的原因只有一个:企业的增长引擎战略出现了问题。
上述博纳睿成方法论的核心是增长引擎模式,核心思想有两点:
其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核心增长引擎并不相同。早期是产品、或渠道、或两者的组合,任何企业抓住其中之一都可以获得快速增长;企业的第二级增长,核心引擎是行业战略与组织变革,这是将个人的、随机的、自发的管理驱动力转变为组织的、规划的、系统的管理驱动力。品牌驱动的增长是企业第三级增长的引擎(此不具论)。
其二,在各增长阶段的核心引擎中,点火按钮亦不相同。五级19种点火按钮,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选择与规划,每一个点火按钮都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但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或需要在某个阶段里同时运用所有的点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