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联合国“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加了吗?”中国的主题是“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中国推出多项措施引导绿色消费,被称为“绿色消费新政”。比如国务院刚刚启动的265亿元节能家电补贴,堪称最新的大动作;环保部提出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发改委出台限制“过度包装”措施;农业部今年重新修订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财政部等三部委新鲜出炉对节能及新能源车辆实行减免车船税政策……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绿色消费方面我们只能算作刚刚起步,前路仍然漫长而艰难。
那么,作为消费者,究竟怎样才算是做到“绿色消费”了?国际社会在绿色消费方面又是怎样做的呢?
《绿色消费指南》卖出百万册
人们把“无污染”、“无公害”的产品叫绿色产品。但对“绿色消费”的定义,学术界和产业界众说纷纭,尚无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系统化的“绿色消费”理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后期的欧洲——工业革命造成环境破坏的弊端充分暴露之后。
1988年9月,英国格兰兹出版社出版了专门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英国学者约翰·埃里克顿和茱莉亚·哈里斯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从香波到香槟——为更美好的环境而购物》。这本书被视为绿色消费运动的开山之作,“绿色消费”由此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在书中,作者将“绿色消费”描述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
·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
·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
·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
·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
·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
·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这本书是第一部将消费与环保密切联系,并加以分析的着作,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
1988年9月,英国格兰兹出版社出版了约翰·埃里克顿和茱莉亚·哈里斯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从香波到香槟——为更美好的环境而购物》一书。该书被视为绿色消费运动的开山之作,“绿色消费”由此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汇。
英国学者约翰·埃里克顿因与茱莉亚·哈里斯率先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1989年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环保500杰出人物”称号。
与约翰·埃里克顿率先提出“绿色消费”概念的英国女学者茱莉亚·哈里斯,1986年参与创立“可持续”咨询公司,1989年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环保500杰出人物”称号。她身体力行绿色消费,尽量骑自行车出行。
此后,绿色消费的理念迅速传播,1990年欧共体的一项调查显示,82%的德国人和67%的荷兰人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确定2001年为“绿色消费”年。时任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竖昆把“绿色消费”解释为: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关于绿色消费的定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者廖晓义女士将其概括为5个R:Reduce(节约);Reevaluate(再评估);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回收)和Rescue(保护自然)。
“消费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在诸多文献和新闻报道中,“绿色消费”往往和“可持续消费”交替使用。据国际消费者协会(Consumers International)的网站介绍,“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密切相关。“可持续消费”的定义为:“在尽可能少地使用能源和有毒原材料,使排入生物圈内的污染物最小化,不危及后代生存的同时,使用服务和相关产品,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并让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消费观念的变革。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施里达夫·拉夫尔在《我们的家园——地球》一文中说,“消费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对环境产生压力,并威胁着人类支持生命的能力”。国际消费者协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与带有学术色彩的“可持续消费”一词相比,“绿色消费”这个词语更加贴近时尚、贴近消费者,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施里达夫·拉夫尔的《我们的家园——地球》一书封面。
衣食住行用怎样才“绿”?
绿色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在穿衣方面,绿色消费主张穿生态服装。它要求服装选择的面料最好是天然材料,如棉、麻、丝、羊毛之类,少穿出自石油的化纤制品,尽量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尽量少用农药和化肥,成熟的棉、麻、蚕茧最好保持天然原色。
在饮食方面,绿色消费主张选择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它要求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学合成物如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选择在远离工矿企业、具备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建立农副产品基地,生产和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