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跨国对垒本土:博弈升级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实施了本土化营销,本以本土资源取胜的本土企业,唯一的优势也要被抢占,双方PK,拿什么赌明天?各自胜算有多少?

跨国公司因经济实力、营销运作的成熟化,带着天然的优越感进入中国市场,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并非所向披靡、无可抵挡,事实上,因傲慢与隔膜导致水土不服而败退的案例,与成功案例一样多。从30年中国市场的竞争实态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实践,在所有开放竞争的行业,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战绩,可谓半斤八两、打个平手。

至目前为止,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营销战,有四种战斗结局:第一种,跨国企业成为行业市场份额的领导者与标杆,如汽车、日化、食品里的大众、宝洁、联合利华、雀巢、卡夫、玛氏等企业;第二种,本土企业后来居上成为行业的主导者,如啤酒、饮料、方便面、家电、家电零售连锁等;第三种,跨国品牌绝对垄断,如化妆品、时装、奢侈品等;第四种,外资较少涉足的本土特色产品,如茶叶、文房四宝、中药材、中餐等。

  跨国公司VS本土企业

在中国市场,有些产业本土品牌已经失去战略主导权,如汽车、数码、化妆品、时装、奢侈品等,在狭路相逢的产业,如家电、零售、网络、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等,本土企业后来居上的反而更多。

  跨国公司“超级变脸”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确实带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甚至傲慢,这是源于对其资源优势、品牌历史、产品优势、管理系统的自信。从2001年嘉士伯啤酒将上海公司卖给青岛啤酒,到2010年肯德基开始卖豆浆,十年之间,跨国公司在中国经历了一路领先、水土不服到入乡问俗的转变,这个转变所代表的,就是越来越成为普遍趋势的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1.收购为上策。西方商业遵循一个著名的定律: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是朋友(据说出自钢铁大王卡耐基),这句美国式的商道与“只有永恒的利益”的英国式商道同样著名。这些商道思想直接影响了跨国企业将兼并(M&A)作为市场竞争上策的思维。从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到百胜收购小肥羊、雀巢收购银鹭、徐福记,收购优质本土公司,并延续本土品牌操作模式,逐步改造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最成功的落地方式。

2.市场下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之初,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本地产品,造成销售集中在一二线发达城市的现象。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进展,三四线城市成为消费基数、购买力、市场启动速度、营销ROI(投入产出比)都很理想的“新兴”市场。耐克、阿迪达斯、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包括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都进行了十多年的三四级市场的渠道下沉、终端精耕,抢滩三四级市场的新兴商圈、卖场、零售终端等。

3.产品本地化与产品线延伸。产品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开始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对其产品内容物、包装等进行改造。嘉士伯从2005年起,开始推出清爽的“冰纯嘉士伯”(Chill),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肯德基更是稳步引入油条、豆浆、皮蛋瘦肉粥等中式快餐产品。汽车、体育用品等品牌普遍采取这种品牌策略,如耐克的高尔夫系列,宝马、奔驰的不同系列车型,目的都是要“通吃”品类各价格带的主流消费空间,压缩本土品牌的空间。

4.疯狂广告战。尽管央视标王悲剧里的主角大多是本土品牌(秦池等),但不做标王的跨国公司才是中国媒介的真正大买主。从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微博等新兴的数字媒体,跨国公司的媒介投放量都要大得多。时尚、奢侈品产业的所有媒体及其相关联的影视、活动等,都控制在跨国时尚集群(时尚集团、谢桦传媒、时尚芭莎等媒体、跨国品牌、跨国4A公司等)的手上,形成一个强大自我繁殖的产业链,成为本土时尚品牌、设计师品牌难以跨越的门槛。

5.渠道绞杀。在经历短暂的本土品牌的终端拦截冲击之后,跨国公司开始重视中国市场渠道的复杂性。最后一米的货架战争、分销商一体化、终端控制等渠道营销战法,开始出现在跨国品牌的营销预算之中。卡夫、联合利华、宝洁在现代零售终端的强势陈列,箭牌、可口可乐在三四五级市场的分销覆盖率,洋酒、洋啤对夜场酒水供应权(或经销商)的垄断,跨国化妆品牌对百货专柜的垄断,都说明跨国品牌的本土渠道战已经进入了“绞杀”阶段。

本土企业“近水楼台”

客观地说,就中国市场而言,有些产业本土品牌已经失去战略主导权,如汽车、数码、化妆品、时装、奢侈品等。在狭路相逢的产业,如家电、零售、体育用品、网络、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等,本土企业后来居上的案例反而更多,涌现了海尔、格力、美的、格兰仕、联想、华为、苏宁、李宁、安踏、新浪、阿里巴巴、百度、娃哈哈、加多宝(王老吉)、华润雪花等大量行业领袖级企业。这说明,在本土市场跨国公司虽然能量巨大,但优势实际上是短暂的,本土企业在本土具备着一些对抗或化解跨国公司压力的“原生性优势”。

1.人和优势。再强大的武器也要人去用,武器重要,拿武器的人更重要,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用在商战中依然有效。本土企业用私交勾兑的人际关系,对抗跨国公司的资源强权。如跨国公司可以卖KA超市的排面,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买”楼面经理、理货人员、导购人员等,获得一样的货架排面,这是零售中的“货架战争”。跨国饮料、冷饮品牌,可以投放展示柜、冰柜等,本土企业会通过投放冰箱电费等,让跨国公司的冰箱变成本土品牌的陈列道具。

作者:史贤龙 中层经理

史贤龙,博纳睿成咨询公司董事长。《产品炼金术》作者。 愿景:移动互联网营销领航者。 官网:www.chief-wisdom.com 公司微博:@博纳睿成咨询 http://weibo.com/bnrc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