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与改善方法

    心智模式的束缚是组织变革中领导者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无法改变人们既有的心智模式,就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创新和持续的系统性变革。那么,什么是心智模式呢?它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诀窍又有哪些呢?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总结,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1.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改善——开放的心灵

作者:邱昭良 初入职场

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创始人,中国学习型组织促进联盟主席、首席专家,师从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李维安教授,是国内最早从事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士之一。著有《学习型组织新实践》、《学习型组织新思维》、《企业信息化的真谛》、《系统思考实践篇》,译著5本,并在国内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曾任联想集团高级经理、某集团首席运营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