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日本企业制度的演进:昨天与今天

  

  “另类”的日本企业制度

  关于战后日本企业制度,人们广泛接受了这样的看法:它有着“法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态,企业的目标不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是为了员工的利益,在那里实行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为核心内容的命运共同体管理方式,管理者就是从这种命运共同体内部逐级提拔上来的,其合法性不是来源于股东的信任,而是来源于员工的认可。另一方面,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下包、系列等方式形成了长期的交易关系,在企业与银行之间,通过各自拥有的主银行形成了稳定的资金供给关系,在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行政指导形成了“官民协调”的关系。

  在西方观察家眼里,日本的企业制度乃至整个经济体制向来是另类的,不仅不同于西方、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而且在众多的方面隐含着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冲突。尽管西方观察家的这种看法是根深蒂固的,但对日本企业制度的评价,却也并非始终如一。日本经济的往日辉煌,曾使日本的企业制度备受赞誉,但如今日本经济风光不再,这种评价随之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日本经济身陷罕见的长期萧条,使西方观察家更相信日本企业制度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一种广为影响的观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竞争将导致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公司治理结构趋于收敛,这里的潜台词是将收敛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好像要印证这种观点似的,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进行了更加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日本企业制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性质和意义也许现在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但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地感到它的不同寻常。

  日本曾有过“古典企业制度”时代?

  为了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日本企业制度演进的历史。当19世纪末源自于西方的工业化浪潮波及到东亚时,日本率先移植了西方国家包括企业制度在内的现代经济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的1872年即开始移植股份公司制度,到19世纪90年代在铁路、纺织、银行等现代经济部门中成为主流的企业组织方式,其后迅速发展,到日本实行战时统制经济之前,已经普及到几乎所有行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重工业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大型企业,其中也包括为世人所诟病,后来被美国视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经济基础的财阀。也许会让人感到意外,仅就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点而言,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制度,和后来我们所看到的日本企业制度并无太多的共同之处,反而是一种也许更接近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古典企业制度”。

  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阀企业自不待言,在非财阀企业的董事中前10位的个人大股东占20%以上,在利润分配中股权分红比率大体在70%。从企业就业体制看,从业人员在一家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并不像战后那样长,建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只有3%,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的就业量调整速度远高于战后,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本市场也有相当发展,上市公司的股票时价总额占GDP的60%-80%,而战后高速增长时期只有30%,企业资金供给的70%来源于直接金融方式,同样的比率在战后则来源于间接金融方式。

  当然,我们更多地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了“古典企业制度”这一说法,当时日本的经济体制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前的西方国家的自由市场经济有着很大差异,财阀的存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此想指出的是,和一些也许是想当然的看法相反,从明治维新开始到进入战时统制经济时期之前,这一期间的日本企业制度和今天的联系已经非常淡薄了。

  战时统制经济体制与日本企业制度的变异

  直接和战后日本企业制度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源流,是日本政府出于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实施的企业规制。1937年日本政府设立企画院,1938年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从此日本进入战时统制经济时期。为动员一切社会经济资源扩大军需产品生产,日本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控制。

  首先,抑制股权分红在利润分配中的比率,与实行战时统制经济之前相比,无论是财阀企业还是非财阀企业,股权分红比率都大幅度下降。日本政府规定资本金在20万日元以上的企业,股权分红不得超过自有资本的8%,实际上这意味着股权分红已经无法对企业利润变化做出反应。结果是股东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下降,股票投资减少,股票价格下跌,最后只能由政府出面挺市,资本市场的功能由此衰减。

  其次,为了激励员工战时生产的积极性,加大了奖励力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替代股东参与了利润分配,因为在支付了股东固定的分红后,如果生产效率提高,员工可以从利润中获得相应的报酬。至于工资,由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初次任职工资,并统一涨工资。这样,就产生了就业长期化、工资资历化倾向。另外,为了战时生产的稳定和扩大,从员工中提拔富有生产、管理经验者充当高级经理人员,开始形成内部晋升制。在战时统制经济体制下,原本就很少的跨行业工会组织“自行解散”了,代之而起的是受到政府鼓励的企业内“产业报国会”,这就是企业内工会的起源。

作者:莽景石 初入职场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兼任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经济史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