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被普遍认为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但是受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企业家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这些因素来自于市场、来自于组织,也来自于个人。
从十四世纪开始,企业家就成为了具有冒险精神、能承担创业和市场交易风险的特殊人群的代名词。1934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深刻剖析了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并从创新角度赋予企业家这一群体全新的内涵。自此以后,企业家就和创新划上了等号。但是,集“经济人”和“社会人”于一体的企业家也并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也会在企业经营的某个阶段产生创新惰性。对于创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依据思维定势进行创新决策、由个人惰性而引发的因循守旧、对环境变化的置若罔闻以及为扞卫垄断地位而产生的抑制创新活动的行为。对处于一定产业环境中的组织领导者,即企业家来说,一旦产生创新惰性就意味着不能引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创新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
一、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典型症状
总体来看,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抑制创新
抑制创新就是出于某种理性的动机来主动地抑制企业的创新。虽然熊彼得认为不能持续创新的企业家不能被称为企业家。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成果极易被竞争者无成本地大量模仿。因此,对创新者来说,他们的创新激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另外,在还没有充分从已转化为商品的创新成果上获取到足够的利润、创新成果还没有处于其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企业家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始新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家出于对技术成果转化商业价值的考虑反而会产生抑制创新的行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非个别现象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分手和决裂”。以联想为例,正是因为创业初期科学家倪光南和企业家柳传志的精诚合作,才促成了“联想”的成功。但是1999年联想却“解聘”了倪光南,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因为:科学家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企业家承担着将科技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的任务。因此当科学家出了成果,就需要企业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但是,企业家一旦选定某项科技成果并投入生产资金以后,从盈利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为了维护商业利益,就再也不希望有品质更好的同类产品面世,并且会本能地抑制科技的发展。同时,考虑到创新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家在技术创新周期中通常会倾向于选择渐进式创新而非突变创新、或者选择小的创新而非重大创新。
2.创新迟钝
如果说抑制创新是理性的,那么创新迟钝则是感性的,即缺少持续的创新激情,以及对外部的刺激和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创新是需要激情的,如果稍有创新,便一劳永逸,依靠传统的惯性生存,以为可以吃一辈子老本,就会导致企业家的创新激情大幅度下降。对市场环境微小变化的敏锐直觉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面对市场创新需求的变化时,企业家会运用个人和组织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巧进行决策。一旦创新成功,企业家便会自动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组织处理问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这就使成功的企业家比失败的企业家更容易患上“成功综合症”,即在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及竞争压力时,认为似乎沿用曾经的成功经验是解决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并且,由于过分强调现有的成功模式并把它作为目标,随着成功不断地被复制,经营模式便演化为固定形式,创新的热情逐渐消退。
3.创新乏力
创新乏力是指企业家面临外界压力时也在积极谋求创新,但由于受到企业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不够水平的、是缺乏成效的。虽然还没有形成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家定义,但通常认为企业家是指那些拥有企业家能力并创建或经营企业、拥有或不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企业家所拥有的异于常人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群体。熊彼得认为,通常推行超出人们习惯理解范畴的新事物非常困难。而且,在完成新事物的过程中,环境会以各种方式阻挠新事物,从简单的拒绝提供资金或拒绝购买新产品,到试图对建立它的人进行人身攻击。能充满自信地克服阻力把事物完成的能力只存在于一小部分人身上,这就是企业家的特质和职能。所以,创新虽然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但能够引领企业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这是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与“素质高”的分别只占13.3%与10.1%;认为企业家队伍“数量缺乏”与“素质低”的分别占62%与40%。由此可见,无论一个企业家有多么强烈的创新和成就动机,在其追求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二、企业家创新惰性的原因分析
1.抑制创新的根源:市场因素
戴维·贝赞可在其《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在已建立的公司和潜在进入者的创新竞争中,假设成功者和新进入者具有相同的创新能力时,后者将更愿意比已存在的垄断者花更多的钱来进行创新。因为,创新成功之后新进入者将成为未来的垄断者,也有可能替代现有的垄断者。而现有的垄断者进行创新只能替代它自己,所以他们能从创新中获得的收益比潜在进入者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