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煤气化的变革无疑是成功的。尽管其未来要走的路依旧很远,但阶段性的成果依然很显着。然而,太原煤气化的管理变革是在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后开始的。难道我们的企业每前进一步都要以员工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在多年的企业培训、调研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太原煤气化的管理问题并非中国企业的个别案例,而是现阶段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将太原煤气化的管理变革这一案例上升到整个中国企业管理层面来分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企业的基本问题
在中国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大多数企业的问题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端管理问题,如缺乏共同愿景,学习能力不强,战略缺失、不当,缺乏优秀文化等;另一类是基础管理问题,如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奖惩不当,缺乏对制度、规则的基本尊重,流程不合理或不执行,缺少正确的员工培训等。尤其后一类问题是中国企业管理最基本、也是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1.流程问题
一是没有流程;二是流程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即使好的流程也不遵守。中国之大,为什么“烙不出两张相同的烙饼,蒸不出两笼相同的包子”?星巴克咖啡能卖遍全世界,中国茶为什么不行?很多好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实现产业化?答案全在这里。没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或者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员工不经任何训练就上岗,就是全部的原因。在以前的煤气化,即使如“一炮三检”、“三连锁”这种能要人命的安全生产制度和流程都能不得到遵守,何况其他?而事实表明:尽管不按流程做未必都出事故,但出事故的却都是不按流程做的。拿ISO9000质量认证来说,西方企业认证完了后会按照认证标准严格执行,我们认证只是为了通过认证,认证完成以后就束之高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产品质量经常出问题的原因。
2.制度问题
一是制度本身不合理,和实际脱节难以执行;二是制度朝令夕改,尤其是随着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很难执行;三是制度太多且相互矛盾,不知该如何执行;四是制度执行有失公平,不同的人在制度面前受到的约束不一样;五是领导者带头不执行。从整体上说,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制度意识,缺乏对制度规则的最基本的尊重。一方面是权大于法,每个企业都有印制精美的制度规范,但当出现问题时还是领导说了算;另一方面制度在设计上不是考虑提升管理效率的需要而是考虑管理者管住员工的需要,制度意识扭曲。传统文化中缺乏基本的制度基因,太能变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被国人普遍认同。在煤炭资源整合以前,国内许多煤矿连煤矿出入井人员清点这样最基本的制度都不能得到遵守,以至于在发生事故以后,井下到底有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可见制度问题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3.机制问题
一是企业内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突出地表现在有了好处谁都伸手,出了问题谁都感觉和自己没有关系。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内部协调成本高企,管理效率低下。二是权力配置不当,权力和责任不相称。想做事的人,当你真正想做事的时候,你会感觉处处掣肘,一筹莫展;而不做事的人却可以为所欲为、胡乱决策而又不用负责。三是考核奖惩不对称、不对头,基本的激励机制缺乏,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上述问题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科学管理的问题。我们缺乏科学管理,缺乏渗透在其背后的工业文明精神。其中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又有现实体制性的约束,还有发展阶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但无论如何,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我们需要回归科学管理,重构管理基础。
通过对中西方企业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企业中也曾普遍存在。然而,今天的美国企业大多已经从管理的混乱阶段经过了标准化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阶段到达了信息化管理阶段。对比中美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企业之所以能够从混乱的管理状态经过标准化管理再到达精细化管理,除了制度因素,还有隐藏在其背后的作为内在推动力的所谓资本主义精神。而相对于美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深受传统文化和体制的双重束缚,在推行科学管理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企业的出路:回归科学管理
从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来看,解决问题的思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科学管理。
十年前,就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笔者就提出中国需要“泰勒制”,要回归科学管理。其意义就在于:中国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如果不进行科学管理,不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仅凭廉价的劳动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我们不推行科学管理,把混乱、无序、粗放的管理变为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打好管理的基本功,我们又怎能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现实一再诠释着这一点。中国企业不断出现的诸如“三聚氰胺”等事件,煤炭行业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暴露了我们科学管理的缺乏,也暴露了我们对人的价值缺乏起码的尊重。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无不在呼唤我们回归科学管理、重构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