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创造“有价值的利润”

    跑马圈地会获得一种商业利润,而生产好产品同样会获得一种商业利润—-但是,利润与利润并不一样。

  依赖官商勾结所获取的利润,并不是“有价值的利润”,因为它在本质上并没有创造社会财富,而只是发生了财富的转移—-清末富豪胡雪岩的个人财富最多时,相当于清朝政府当年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然而,一个创造了如此巨额财富的“伟大的商人”,却并未让清政府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变,也没有让平民百姓普遍受惠;比胡雪岩稍晚些的美国人亨利·福特,也是与胡雪岩旗鼓相当的伟大商人,但是他所生产的福特“T型车”,不但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让美国成为了“坐在轮子上的国家”。

  在经典的管理理论中,并没有“有价值利润”的说法;但是,提出“创造有价值的利润”的概念,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却有着特别的意义。一般来说,传统商人总是遵循“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的商机模式,这种思维意识的本质是“聚敛个人财富”、而不是“创造顾客价值”—-前者并不会视顾客为唯一的利润来源,而是横向的扩展到了土地/资源/权力/垄断等等所有可能产生财富的人与物,假如一个官员握有专营的批文,那么“官员本身”就会被当作利润的来源;只有后者才视顾客为利润的唯一来源,并由此走向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等等现代企业管理之路上来。

  传统机会主义的“商机利润”

  在现代企业组织出现之前,“效率”对于商业利润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事实上,一个异想天开的商业计谋、或是一次大胆的投机冒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

  但当现代企业组织出现后,这一切全都改变了。一个依赖密而不传的手艺或秘方的传统商业组织,很轻易的就被拥有现代机器设备的现代企业组织所击败,事实上,并非是机器设备击败了传统秘方,而是“高效率”击败了“低效率”,而这也正是早期工厂制企业的效率来源,即机器设备的大量使用,替代了以往的手工作业;标准化的生产作业方式,使得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而大批量产品的出现,满足了质优价廉的市场需求;规模经济出效率,就成了管理效率的代名词。隐藏在质优价廉产品背后的是组织的复制能力,而组织复制能力本身就意味着管理能力的出色—-传统的“商机出效益”就这样被现代的“管理出效益”所取代了。

  这意味着在传统商业和现代企业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质的飞跃和变化。在工业化革命中诞生出来的现代企业组织,其获取利润的典型方式,是来自于市场分工定位和内部生产效率能力,用今天管理学的语言表达,就是企业组织的战略能力和效率能力。市场分工越细致,企业的位置感就越清晰,企业的方向战略就越明确,服务客户的能力就越强大。按照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劳动分工是增加国民财富最重要的途径,在同样的资源/人数/环境下,企业组织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或财富,原因就是因为“分工”的出现。不要忘记的一点是,现代企业依靠“分工”带来的利润,是“有价值的利润”,因为各行各业的产量/就业/财富由于“分工”而大增,由此造就了社会与百姓的普遍性富裕。

  很显然,在中国传统商业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转向到“分工创造财富”的道路上,而是依旧延续了传统的“哪里有商机、就往那里走”的利润模式。这种利润来源的思维模式,在本质上是“聚敛个人财富”、而不是“创造顾客价值”—-依据这样的获取利润的思维模式,于是,精明而聪慧的中国传统商人,走上了与西方企业完全大相径庭的寻找利润之路:他们很容易的就发现,商业利润其实“隐藏”在亲戚/熟人/同乡/官员等等关系中;这些不同身份、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朋友”,所以中国传统商人获取利润的模式,就成了“利润来源于朋友”;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了“朋友”,就会茫然不知利润来自何处。

  所以中国传统商业利润来源虽然在形式上五花八门,但就本质来说,其核心总是围绕着“人际关系”来进行。由于中国社会缺乏彻底完全的工业革命,中国传统上一直缺少大型工厂制的企业形式,其本质是缺少管理“大型组织”的能力。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商人,是典型的行商概念,“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式的简单商品交换,其身后并没有庞大的企业组织,所以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情感联系获取商业利润,也就不以为怪。这也导致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商业现象,即中国的商帮/家族/同乡会的一类组织非常的发达。

  在商帮/家族/同乡会的商业圈中,最重要的商业原则,是非商业性的“做事先做人”的诚信道德原则—-当传统商业利润被认定来源于做人的品德,管理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面向市场的组织管理效率竞争,转向了做人和人际关系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处理能力,成为了中国人管理的重要话题,而商业权谋与权术也在这样的管理逻辑中“大显身手”。正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商业利润是隐藏在“人际关系”中,所以一旦人际关系清澈明确了,反而会失去获取商业利润的机会,所谓的“水至清则无鱼”成为了典型的复杂人际关系的描述。

  显然,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者,需要特别警惕传统“商机利润”模式,带给现代企业组织的伤害—-这种“伤害”,并非如某些批评文章所说的,以个人随意性取代企业理性战略—-真正的伤害,是来自于对于企业组织本身的蔑视,以及对于人际关系的高度推崇!事实上,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有大量的企业主缺乏对于组织管理的常识性认识;依旧有大量的企业家并不知道一个“组织”,是如何能够象细胞分裂一样、毫不走样的在全球成功复制的。没有这种“组织自我复制能力”,就无法期待着企业通过连锁/并购/战略设计来获取利润;而当这种传统的商业利润来源的模式,被带到了今天的企业组织管理中,就成了典型的不知道利润应该来自何处、而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了。

  “个人财富”与“组织利润”并不是一回事

作者:孙景华 管理专家

孙景华,私人企业,十年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