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户注册

登录

找回密码

忘记密码了?输入你的注册邮箱,并点击重置,稍后,你将会收到一封密码重置邮件。

重新理解人单合一

    海尔“人单合一”,就是: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定单,而每一张定单都有员工对它负责。我们之所以不担心它成为乌托邦,之前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质量管理体系,帮了它的大忙。我们知道,海尔起家的本钱,就是将质量视作企业生命。纵向管理角度来看,海尔从早年砸冰箱一直到日清日高等等,其实是一条内部质量管理的线索。事实上,张瑞敏先生从一开始就明白:质量并不是靠吹胡子瞪眼、而是划小时间以及劳动动作:时间单位越划小/越是容易找出质量漏洞,劳动动作越精细/越是容易找出相关责任人;相反,中国传统“恩威并重”管理(其实是统治)反而不得要领。不可否认的,日本精细化生产曾经给张瑞敏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仅从“日清日高”字面上,就可以闻到日本精益生产的味道。

  那么,什么时候张瑞敏先生开始意识到:质量并不是产品无缺陷、而是取决于外部顾客的满意度?至少,在我个人看来,农民用洗衣机洗地瓜、而不是洗衣服这件小事,带给张瑞敏先生触动是震撼的,换言之,即便产品本身一点缺陷都没有,但对于顾客来说,只要不能满足它们日常生活真实需求,就是产品的缺陷!更进一步的明确的说,顾客需求而不是产品质量本身优劣,才是衡量产品好坏的一根横竿:顾客满意就是好产品,反之,顾客不满意就是坏产品,即便它一点质量问题都没有,(之前我们将内部检验合格率当成质量标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瑞敏先生提出的“人单合一”,与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重新定义“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本质上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从顾客角度看待内部产品。

  因此,正确的理解“人单合一”,首先将企业看作一个组织,并且知道内部是员工而外部才是定单。至少,仅我个人所见,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清晰将员工与定单区分开来。

  这种拆分能力非常重要!第一,组织有一条边界,员工在边界之内、而定单(其实是顾客)在边界之外,这也是德鲁克发明了管理学的关键所在。第二,市场定单决定内部员工生产,而不是相反,暗合了德鲁克创造顾客的经典观点。第三,将内部员工生产与外部定单合二为一,这在中国工业制造业领域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其创新性毋庸质疑。在此之前,中国人只会说“诚信为本”或“管理就是管人”等笼统性语言,尤其是曾仕强老先生将中国官商勾结权谋归纳为所谓“中国式管理”,使得原本就模糊不清的中国组织管理雪上加霜。事实上,张瑞敏先生从早年的深刻理解德鲁克所说“管理是平淡乏味的”,到如今创造性的提出“人单合一”,可谓深谙德鲁克管理思想精髓,因此,张瑞敏先生才是中国式管理大师。至少,张瑞敏先生的“人单合一”,打破了工业制造业内/外部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局面。

  当然,不可否认的,“人单合一”虽然摆脱了工业组织向内管理员工的狭隘,但它可适用的范围十分的狭窄有限: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传统的制造业、而对于非制造类的服务类或知识型企业则基本无效。我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在传统的制造业之外,还有着大量的非制造类的各类公司,包括了譬如金融银行以及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等等,它们几乎个个都是天生的“人单合一”高手!譬如,一个广告公司的内部员工(无论它是市场业务员、还是广告策划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不符合顾客要求的广告设计,只是自我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策划方案。再譬如,一个非制造类的金融理财策划师,每天面对着背景不同/身份不同的不同顾客,他几乎没有可能用标准化方案来应对个体顾客不同需求,至少,在一个金融理财策划师的眼里,“人单合一”其实是一个常识,并不需要特别关照或提醒。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张瑞敏先生发明的“人单合一”,仅仅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工业制造业、并不适合于知识工作者或智慧工作者为主的创造型企业?

  做个对比,便可一目了然:苹果目前全球员工总数约5万多人。如果不计零售店员工在内,苹果约1.3万员工中,要么技术研发人员/要么市场营销人员/或高层管理者……总之,苹果总数约5万多人,连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都没有!那么,苹果iPhone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答案是“外包”!检查一下你的iPhone、iPad的背面,都会发现一行小字:“加州设计,中国组装”。那么,为什么iPhone、iPad不能在美国生产制造呢?去年一次美国顶尖高科技总裁宴会上,总统奥巴马曾经问苹果总裁乔布斯:为什么这些就业机会不能返回美国?乔布斯毫不含糊的回答:回不来!—-iPhone之所以不可能在美国被制造出来,是由于支持苹果制造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水平在美国根本不存在—-如果连一个流水线上工人都没有苹果公司也提出人单合一,那将是一个笑话!换言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真正实现了德鲁克所说,企业的基本功能只有两项,一项是营销,另一项是创新,其余都是成本。

  相比之下,海尔目前总数约8万名员工中,至少50%以上都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即便一个知识工作者进入,也会被淹没在体力劳动者海洋中。曾经一个仰慕海尔的大学生,进入海尔之后又失望离去,原因就是:海尔的生产流水线是如此枯燥乏味,与他假想中“激情创造”相去甚远。其实,这并不是海尔的管理很糟糕、而是流水线本身特征所决定,换言之,只要海尔还剩下最后一条流水线,那么,流水线上的员工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在我个人看来,人单合一的真实用意是在提醒员工:与其服从中层管理者命令/还不如直接听从市场定单,更加直截了当!因为管理者命令原半来自市场定单,而当下信息化技术为流水线上工人“看见”定单提供了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单合一与其说解放底层个体的创造力,还不如说削减中层管理者权力更为准确恰当。

作者:孙景华 管理专家

孙景华,私人企业,十年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