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说,创造顾客才是企业组织唯一目的。然而,德鲁克并没有告诉我们拿什么创造顾客?尤其是德鲁克将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很容易让我们误解为:知识创造顾客。
事实上,知识—-尤其是技术发明所代表的科技知识—-本身是中性的,如果我们不能说出技术发明带给顾客的便利或好处,那么,技术发明一钱不值!譬如,乔布斯一无专业知识二无技术发明,却成为了公认改变了世界生活方式的人。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哪?简单直白的说,就是“独特看法+极端极致”:第一,对于社会时代以及消费者需求,你总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吧?千万别说你没有。第二,将你的独特看法做到极端极致,就是企业渴望的成功!事实上,极端既具有差异性又具有排他性,差异性和排他性,使得你的企业如此的与众不同。在这里,“独特看法+极端极致”,并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智慧。
因此,“转识成智”才能创造顾客,换言之,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才具有创造顾客的功能!事实上,创造顾客的伟大企业以及企业家,它们几乎从不使用知识这个工具。你能举出“知识创造顾客”的例子吗?很少或几乎没有!无论技术二流的比尔盖茨、还是技术外行的乔布斯。那么,何谓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我们遭遇问题时处置能力,犹如高速公路上开车,你会驾驶仅仅代表你拥有知识;遭遇突发情况时灵活的随机应变,才代表你拥有了智慧!–这也是知识与智慧之间区别之一:知识或书本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知识的活学活用。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知识眼光向内、智慧才会眼光向外,顾客或消费者在组织外部,因此,我们运用智慧而不是知识解决外部消费者遇到的问题,才是创造顾客的唯一正解!
l “下一个社会”是知识社会吗?
我们知道,自从德鲁克将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就成为了德鲁克遗留的的管理遗产之一。坦白的说,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但却百思而无解,直到两个问题的出现才让我恍然意识到:德鲁克遗留的管理问题,可能是一个假问题。
第一个问题,电是谁发明的?你的第一回答,很可能是爱迪生(教科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爱迪生是第23位发明人。事实上,与之前22位发明人仅仅点亮了电灯不同的是,爱迪生真正的发明其实并不是电、而是一套输电系统,让“电”这个新技术发明走向了千家万户,另一方面,爱迪生将电灯泡价格(成本)降低到人人都买得起。用今天的话来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商业模式,并且将商业模式的终端(即电灯泡)价格降低到人人卖得起。因此,与其说爱迪生是一位发明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企业家更为恰当。
第二个问题,就是海尔的人单合一,将内部劳动者变成生意人这件事。我们知道,按照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的演化逻辑,海尔(理论上)应该将内部体力劳动者变成知识工作者、而不是变成人人都是生意人。但是,海尔却并没有这么做!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玩味。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海尔8万员工全部是清一色的知识工作者,将是多么荒谬的事!事实上,即便公认典型的知识型公司譬如微软公司内部,专业知识工作者数量也只占员工总数51% ;而苹果公司内部专业知识工作者则更少,仅占全部员工总数39%。那么,微软与苹果内部至少50%以上的内部员工,它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哪?其实就是海尔倡导的“人人都是生意人”,包括了高层战略制定者/中层营销人员/以及低层的营业员等等。
第一和第二问题似乎没有联系,其实是同一回事。第一个问题告诉一个常识:伟大的企业家≠技术发明家。第二个问题也是常识:伟大的企业组织内部≠人人都是知识工作者。
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既然从高层到中下层都与知识并没有必然关系,那么,我们凭什么将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事实上,德鲁克仅仅依据体力劳动者和知识工作者比例50年前从9:1转变为1:9,就将下一个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显得过于武断,只是描述现象而并非揭示本质,如同中国高校扩招,虽然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工作者数量,但并不代表着中国社会必然进入创造型社会。事实上,所谓知识工作者最恶劣事情,莫过于拥有知识却不创造顾客!另一方面,一部分知识工作者(譬如程序员)已经沦落为变相体力劳动者,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而与创新无关,换言之,拥有知识与创造顾客并没有必然关系。
当然,这并非否定德鲁克的知识社会的定义,而是之前我们对于知识理解过于狭隘笼统。事实上,按照波兰尼语的说法,人类的知识不是一种而是两种,一种以文字/图表/数字等等清晰表述的知识,称之为显性知识,另一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知识,称之为隐性知识。一般来说,隐性智慧人才可能直接创造顾客,相反,显性知识人或技术人并不具备创造顾客功能。原因也很简单:智慧人不懂技术/却懂顾客;知识人只懂技术/不懂顾客!这两者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譬如,早在1971年美国人山姆·赫斯特就发明了触摸屏的技术,然而直到乔布斯创造出了伟大产品iPhone之后,触摸屏技术才真正得到了广泛运用!再譬如,为什么全世界90%以上的技术发明只能躺在专利库里呼呼大睡?原因就是:技术发明找不到相对应的顾客,换言之,找不到顾客的技术发明,与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